红色文献的多元价值探析
——以《东北画报》为例

2021-07-08 03:41
图书馆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画报东北中国共产党

谷 毓

[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辽宁 沈阳110167]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百年华诞。一百年风雨兼程,一世纪沧桑巨变。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栉风沐雨、救国救民,将共产主义的星星之火播撒到人民心田;百年间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强国富民,带领中国人民走在奔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回看峥嵘党史,中国共产党从一个仅有50多人的小党发展到了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实现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国为民做出了彪炳千秋的贡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书写了举世瞩目的壮丽诗篇。站在建党百年新的历史方位,立于“十四五”规划的时代潮头,我们有必要重温红色经典,重读红色文献,汲取有益于党和国家发展建设的养分,以沃中华厚土,以赋能新时代。

1 红色文献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红色文献,主要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起至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之前由中国共产党机关或各根据地所出版、发行、制作的各种文献资料,其中包括党的领袖的著作、党组织各类文件及根据地出版的各种书籍和报刊杂志。红色文献的类型既包括图书、期刊、报纸,也包括标语、印章、文书、证件等。

红色文献有数量有限、类型复杂、保存困难、价值丰富、分布广泛和作伪难鉴的特点。(1)数量有限。战争年代,期刊发行并不规律,很多期刊一方面发行量小,仅几百册或几千册,又或是在部队内部传阅;另一方面在敌对势力的围剿、追捕中,期刊散佚严重,因此,战火过后,留存下来的文献体量不大,更有甚者,已近孤本。(2)类型复杂。红色文献的类型除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外,还包括标语、传单、海报以及当时中国共产党各级机关团体发布的文件和公告,甚至包括解放区根据地所用的路条、票证、印章等,类型相当丰富。(3)保存困难。相对来说,图书、期刊、报纸形式的红色文献存藏尚可,但受战争年代物资匮乏,印刷技术等各种条件限制,其中相当一部分也受到了损毁。另如标语、传单、壁报、票证等载体形式的文献存藏起来则难度较大。(4)价值丰富。红色文献是中国共产党从弱到强、从小到大的历史见证,其中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因此价值丰厚。甚至,有些红色文献因保存难已成为孤本,有极高的收藏价值。(5)分布广泛。红色文献除分布在图书馆、博物馆、革命纪念馆、档案馆外,还有大量散落在民间,甚至海外遗存量也相当可观。(6)作伪难鉴。建国以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出版机构,为应对反动当局查禁革命、进步书刊,不得已采取诸如伪装封面,变化书刊名称、出版社名号等方式传播进步书刊。如周恩来就曾将《目前中国党的组织问题》伪装成《祈祷宝训》发行[1]。

2 红色文献的形成

每一部红色文献都饱蘸了历史的烟尘,凝聚了马列主义的红色思想,萃集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表现出不同的历史风貌,在不同历史时期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2.1 形成于建党前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初期

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在整个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了《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向国人介绍了马克思其人。此后,他又在《新民丛报》上多次介绍马克思主义,成为最早向国人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中国人。在这旧民主主义行将末路、新民主主义即将发端之际,马克思主义的到来为中国的思想界打开了一扇窗户,引入了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一缕曙光。很多有识之士在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纷纷成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扩音器和播种机,并为此著书立说。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号角,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李大钊多次在《新青年》发表讴歌十月革命的文章,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1918年12月,李大钊和陈独秀在北京创办的《每周评论》,于《新青年》互为补充,成为五四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报刊之一。1919年7月,毛泽东在湖南创办《湘江评论》,“以宣传最新思潮为宗旨”,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进行揭露和抨击。李大钊看到《湘江评论》后,称其为“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报刊之一。此外,这一时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还有周恩来任主编的《觉悟》、上海创刊的《星期评论》等。

这些红色刊物的创办一方面加速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将马克思主义由传播初期迅速带至系统传播阶段,另一方面也加速了传播者自身思想觉悟的提高,如李大钊就是在宣传十月革命的过程中思想觉悟迅速提升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

2.2 形成于北伐战争时期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思想条件。五四运动后,全国各地成立了多个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成立之后的中国共产党大力领导工人运动,如“香港海员大罢工”“京汉铁路大罢工”,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但由“京汉铁路大罢工”引起的“二七惨案”则让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需要有同盟者才能对抗强大的敌人。由此有了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合作,即第一次国共合作。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全国各地均出现了大量统一战线性质的期刊。其中,很多都是由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人任主编和主要负责人,如《政治周报》是毛泽东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的身份负责筹办和主编的,上海的《新建设》由恽代英主编,另有《语丝》《莽原》《洪水》等文化进步刊物也在这一时期创刊。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后,决定出版《向导》周报。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第一份政治机关报,主编由蔡和森担任。《向导》周报在上海创刊,后随中共中央迁往北京、广州、武汉等地出版发行,发行量最多时近10万份,并远销海外,在中共的新闻报刊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1922年在北京创刊的《先驱》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报,是党早期的宣传阵地之一。《先驱》较多地发表有关理论、政论和青年运动的文章,扩大了青年团的影响,加强了对团员的教育,统一了全团的思想。

这一时期的红色刊物因历史背景不可避免地在宣传上带有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性质,为推进反帝反封的国民革命运动做出了贡献。

2.3 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在上海、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致使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土地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渐把工作重心从城市调整至农村,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始土地革命,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道路。在此期间,大量红色期刊初创。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出版红色刊物。如1931年在江西瑞金出刊的《红色中华》,周以栗、王观澜、杨尚昆、瞿秋白先后任领导及编务。其作为中共中央和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机关报,发挥了中央政府对苏维埃运动的领导作用,达到了建立广大而巩固的根据地的目的。再如《青年实话》是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的机关报。1931年7月创刊,每期向青年们说明当前的形势和任务,前线通讯专栏则着重向青年们介绍红军战斗故事,在苏区青年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秘密出版了一些刊物。如中共广东省委的《红旗》半周刊,对宣传广大群众参与革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1928年春,广东省委在香港创办机关刊物《针锋》,谭天度任主编,揭露反动派统治下的广东社会黑暗面。

这一时期出版的红色刊物更多地刊载了土地革命和建立工农政权根据地的内容,也有部分揭露国统区黑暗面的报道。

2.4 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

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华民族经历了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包括东北抗联文献在内的一系列红色文献。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的爆发,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相当数量的红色刊物。如1937年在延安创办的《解放周刊》,其着重强调中国共产党对时事的态度和看法。创办于1937年武汉的《群众周刊》,是党在国统区出版的刊物,也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个刊物。《八路军军政杂志》由八路军政治部出版的月刊杂志,1939年创刊。创刊目的在于提高八路军的战斗力量,给友军和人民提供抗战的材料。1938年,作为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唯一公开出版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周恩来兼任《新华日报》董事长。与此同时,中共在陕甘宁边区也创办了许多报纸,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解放日报》。毛泽东为《解放日报》题写了报头,并撰写了发刊词,明确指出该报的宗旨是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

2.5 形成于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战的胜利。国民党蒋介石企图独吞抗战胜利的果实,悍然发动了大规模内战。中国共产党奋起反击,拉开了推翻蒋家王朝、解放全中国的序幕。从1945年8月至1949年10月,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为宣传政治主张、路线,揭露蒋介石集团的阴谋,创办了多种红色刊物,形成了一系列的红色文献。这些文献客观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历史事件的发展轨迹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各种政治主张。《东北画报》就是当时众多红色文献的杰出代表之一。

创刊于1945年的《东北画报》形成于解放战争时期,全程记录了东北解放战争。1945年10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彭真、陈云等领导在接见宣传战线的同志时决定,将活跃在冀东蓟县盘山一带的冀热辽画报社改为东北画报社,归东北局宣传部直接领导,罗光达任社长。当时,正值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勾结美帝国主义向东北大举进攻。我军则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主力部队撤离沈阳,所以,东北画报社也随之撤离沈阳。时局变化,战火纷飞,转移到达本溪的画报社借用当地一家“景记”印刷厂,改用石板印刷,于是《东北画报》创刊号在战火中诞生了!《东北画报》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强大思想武器。

3 红色文献的多元价值

红色文献具有多元价值。首先,它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也记录了社会历史发展,堪比史书,所以有史料价值;其次,很多红色文献在刊发、编辑、出版过程中,经过了艺术家、书画家妙手匠作,故而天然地富有艺术价值;再次,红色文献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是将知识固化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因而具有文献价值;最后,很多红色文献从一定的侧面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实,使后辈了解了那段不凡的岁月,于无声处教化世人,尤其对于当下传承红色基因有极大的教育意义,因此具有教育价值。现以《东北画报》为例,对红色文献的多元价值进行阐析。

3.1 史料价值

党在不同时期出版的红色文献分别代表了党在不同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也带有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特点。

3.1.1 记录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后,很多红色刊物、红色文献都是当时马克思主义者和早期党组织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阵地,如《新青年》《湘江评论》。其宣传的重心必然体现在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想,号召群众从思想意识形态接受社会主义学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在此阶段,党领导工人掀起了大规模的工人运动。这一时期出版的刊物更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结成统一战线一起反帝反封的史实,如《政治周报》《向导》《先驱》。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出版的红色刊物更多地刊载了土地革命和建立工农政权根据地的内容,也有揭露国统区黑暗面的刊物和报道,这些也是反映了党的工作需要,如《红色中华》《青年实话》。抗日战争时期,党创办的很多红色刊物的宗旨都是宣传党当时的对敌政策,如《群众周刊》《解放日报》。解放战争时期,党所创办的红色刊物根据战局的变化不断调整办刊方向,成为记录史实的一面镜子,如《东北画报》。

在解放东北的过程中,党的思想路线和指导方针或以图片的形式,或以文字的形式体现在《东北画报》上。如1946年初,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扩大东北内战,将其主力部队新一军、新六军和七十一军相继调入东北,以从苏军手中接手沈阳为名进占了沈阳等地,还相继占领了辽阳、铁岭、抚顺,进而向北进攻四平,企图靠其优势兵力夺取四平、长春、哈尔滨和齐齐哈尔等城市。在中共中央东北局“一切可能下乡的干部,都要走出城市,到农村去”的号召下,大批同志深入到农村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工作。随着土改工作的深入,人民群众的觉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东北画报》第2期主要反映了在1945年9月解放军进驻后,本溪社会各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如张进学的摄影作品《民主的新本溪》(图1[3])、齐观山的摄影作品《工人们组织起来了》(图2)。第3期,先是表现了四平保卫战的点滴,如张进学、齐观山等人的摄影作品《为保卫民主和平自由而战!》,后又转载了《东北日报》的报道《斗争的果实》,记录了当时农村土改的情况,其中文字部分更是直接把党的方针策略表现了出来:“目前发动群众运动的中心环节是解决土地问题,一经动手分配土地,即真正解决了农民的根本问题,基本群众即更加认识我们与我们结合,自觉程度亦随之提高。并且组织起来,保卫自己的利益,实权掌握在农民手里,从政治上翻了身。经过分配土地的过程,农民组织起来了,政权也真正改造了,而农会实际成为农民政权的主体。”第3期还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图3),通过多幅摄影作品反映了全国各地解放区,人们在农田里事农的耕作之乐。从第2期到第3期的变化,正是四平保卫战后中共中央方针政策调整的集中体现。

图1

图2

图3

3.1.2 记录了社会发展的情况

除了宣传党在各时期的政策、路线外,红色刊物、红色文献也用相当的篇幅反映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解放战争后,东北面临着经济的千疮百孔,亟需恢复经济建设。《东北画报》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的史况。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画报》经历了第二次改版,这次改版的核心是根据现实情况调整编辑方针,由过去以反映战争和部队为主,转变为反映经济建设为主。时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部长的李大章在“改版的话”中称:“现在东北已全部解放了,目前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就是全力加强经济建设,努力恢复与发展工农业生产,支援全国快要全部胜利的解放战争。在这种新的情况变化中所给予《东北画报》的新任务,已不可能更多反映野战军的战斗情况和战斗生活,而应该主要结合上述新情况,面向地方兵团,面向工农大众,面向经济建设。首先是应更多地反映工农业生产情况和工农群众的生活,特别是工业生产的情况。”基于此,画报栏目增设了“文化公园”“半月大事”“工人墙报”“习作”等。如第49期中的《本溪湖工业迅速恢复中》(图4)刊载了本溪工业恢复建设的情况,第52期中的《恢复中的鞍钢》刊载了鞍钢恢复建设的情况。由于抗日战争的严重破坏,加之国民党占领城市后非但没有恢复生产,反而公开盗卖设备,使得工厂矿山又一次遭受了严重破坏。此时的恢复建设工作相当于是在废墟上进行的,任务艰巨异常。但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成立职工会、举办职工培训班等方式,工人们的政治觉悟迅速得以提高,他们爱厂如家,积极工作,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献机器运动和生产立功竞赛的热潮,使得厂矿面貌迅速改观,工业建设捷报频传。如第57期的《鞍钢炼焦炼铁部分开始生产》、第69期的《本溪钢铁生产》均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建设活动。

图4

3.2 艺术价值

作为中国共产党主办的红色刊物,既需要服从战争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其服务,更需要具备一种优秀期刊应有的专业性、艺术性、趣味性。很多红色文献在刊发、编辑、出版过程中,经过了艺术家、书画家妙手匠作,故而天然地富有艺术价值。

《东北画报》刊载作品的主要形式为摄影、图画(连环画、漫画、钢笔画、组字画、素描、速写等)、木刻,其中绝大部分皆为当时著名的摄影家或画家所作。因此,《东北画报》艺术价值不菲。东北画报社成立伊始,全国各地的摄影家、美术家和作家纷至沓来,东北画报社成为各类艺术家的荟萃之地。首先进入东北并树起《东北画报》这面大旗的是以罗光达为首的冀热辽画报社的摄影记者、画家、美术编辑,如张进学、齐观山、张醒生、朱丹、陈正青、古元、张仃、苏晖、施展、黄定山等。后来从延安、华中、山东等解放区又来了一大批美术、摄影干部,另在沈阳还招收了一些地方干部,可谓群星熠熠。

在各路专家里手的加持下,《东北画报》的艺术感染力极强,表现力已至臻境,成为一种融专业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同时能够很好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优秀期刊。

3.3 文献价值

文献价值,意即文献能够积累和传输人类社会活动的成果、适应和引导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红色文献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将知识固化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同样肩负着积累传输人类社会活动成果、引导人类社会发展需求的重任,因而具有文献价值。

《东北画报》作为中共中央主办的红色刊物,是一部体现着革命思想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期刊,在1945年12月至1955年6月近十年的时间里,将东北地区的社会演变及风貌,东北人民的对敌斗争、生活状态、精神面貌乃至经济建设的情状加以记录并生动地再现,汇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是一部东北地域色彩浓厚的记录详实的地方文献,为社会学者、史学家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佐证材料。除了记录了东北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外,《东北画报》用了很多篇幅再现了东北地区人民的对敌斗争、生活状态、精神面貌。如第3期《保卫和平的号角》,其中有一张摄影作品再现了东北著名的教育家车向忱老先生到四平前线慰问的情形(图5)。

图5

3.4 教育价值

教育价值指的是教育对人和社会的意义或作用。作为党宣扬政治主张和红色文化的工具,红色文献一方面对当时的社会群众起到了宣扬和教化作用,为其更深入地理解并支持党的政策扫清了障碍,另一方面也对后辈子孙继承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树立红色信仰,不忘初心,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起到了如同教科书般的教育作用。

《东北画报》就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春风化雨般地教化着当时的人们群众。如图3,反映了1945年后,解放区内的群众农业劳作之乐。在当时的解放区,机关部队也都投入了生产的热潮,以农业为主,同时辅以其他行业建立了合作社,公私兼顾,在劳动的过程中,“加强了群众观点,锻炼了劳动概念”。可见,党在利用《东北画报》这个宣传阵地向群众传达当时的政策主张——鼓励劳动,恢复生产。另外,图3还配有文字“战争与生产切实结合起来,我们的部队不但以武力保卫了人民的耕耘与收获,还以劳力来帮助人民,使军民关系更加亲切。我们的部队不惮以武力配合正面作战,出击敌人,还以劳力建设起自己的革命家务。”鱼水情深的军民关系跃然纸上,更是让后辈子孙了解到人民军队源于人民、为了人民的初心和历史根源,对增强民族自信、传承红色基因起到了教育引领作用。

4 挖掘传承红色文献的现实意义

2021年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回首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从小变大,由弱到强,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从峥嵘岁月到崭新的社会主义建设,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显现出了磅礴伟力!红色文献正是记录这份伟力的载体,对红色文献进行挖掘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1 挖掘传承红色文献以铭记初心

回眸百年前,马克思主义传入神州大地,无数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先辈为播撒马列主义的种子、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为建立民主自由的国家奔走呼号,付出了汗水、泪水乃至生命的代价。1921年,红船启航,携着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开启了中华民族历史新的篇章。风雨百年,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重压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红色文献无一不是对百年来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初心的记录,对其加以挖掘和传承,有益于中华民族千秋万代子子孙孙铭记先辈们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的初心!

4.2 挖掘传承红色文献以珍视当下

历史的硝烟终究会散去,但中国共产党人的丰功伟绩不会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当我们将视角锚定在当下,仰视中国共产党为建设自由民主的国家所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之时,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的珍视之情必然油然而生!红色文献无一不是对共产党人丰功伟绩的记录,对其加以挖掘和传承,有益于我们更加珍惜当下国家的建设成果!

4.3 挖掘传承红色文献以赓续血脉

初心应当铭记,成果必须珍视,血脉定要赓续!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4]。红色文献正是我们赓续血脉重要的物质载体,它丰富了我们对特殊历史时期的认识。风云激荡的岁月,党的方针路线、建国治国的思路正是有了红色文献作为载体,才得以传承。图书馆作为社会记忆的外存和选择传递机制,是社会知识、信息、文化的记忆装置和扩散装置,是传承和保护文献资源并对其进行传播的平台,更应该对红色文献进行保护的同时加以深研并传承。

红色文献承载历史、烛照后人,对其内涵及多元价值进行把握,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读好、学好、理解好“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使得我们更加珍惜国家的建设成果,也有利于我们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新时代的伟大创造中去。

猜你喜欢
画报东北中国共产党
东北铁锅炖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Make ’Em Laugh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大东北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