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汉英“厚/薄”语义拓展对比分析

2021-07-07 01:43钟文硕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汉英语料库隐喻

钟文硕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抚顺 113000)

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具有广延性。[1]空间概念是“用来理解其它概念的概念”[2]14,是一种“元概念”[3]3。具体来说,人类对于空间的判断包括空间方位、空间关系、空间距离、空间位移以及空间维度等。空间维度词是“对具有一定形状的事物的特定部位或部分所占据的空间的量进行说明的词语”[4]72。以汉语为例,汉语中的空间维度词主要包括“大/小”“长/短”“高/低”“深/浅”“宽/窄”“粗/细”和“厚/薄”等。

“厚/薄”(对应英语中的“thick/thin”)指扁平物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认知语言学认为,意义建构的起点是人体的感知体验,其中最重要的是视觉、运动和触觉经验。我们认为,人体对于“厚/薄”的感知主要依赖视觉,辅之以触觉。通过视觉和触觉,人可以对扁平物在垂直方向的“厚度”做出或“厚”或“薄”的主观判断。在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的基础上,前概念的意象图式形成,概念化得以实现。之后在空间维度基本义基础上再概念化,从而实现语义拓展。概念化和再概念化过程借助隐喻和转喻等认知机制实现,尤其是隐喻,实现了由隶属于空间维度的始源域到抽象概念目标域的系统映射。

“厚/薄”的语义特征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兴趣。如Clark[5]、Jackendoff & Landau[6]、Fillmore[7]等人探讨了作为空间维度的“thickness”的语义特征,以及表现该空间维度的词语。任永军、李军[8]、伍莹[9]等对汉语中空间维度词的空间义特征进行了研究。在语义拓展方面,研究主要针对“厚/薄”的隐喻拓展,例如任永军[4]分析了“厚/薄”的隐喻拓展路径,指出“厚/薄”可以从表示维度的空间基本义拓展到自然现象、品质等隐喻义。还有一些学者进行了跨语言的对比研究,如闵子[10]、丁碧草[11]、刘桂玲[12]分别对比了韩汉、越汉和英汉语中的空间维度词,发现“厚/薄”概念共享一些隐喻投射路径,同时汉语与韩语、越南语、英语之间除具有一定的共性之外,还存在不对称性。

虽然有一些学者在研究中涉猎了“厚/薄”语义拓展路径的跨语言对比分析,但相关研究仍然存在如下问题:首先,以往研究多关注空间基本义和隐喻义,对“厚/薄”的转喻义关注不多。隐喻对概念理解具有“不完全性”,可能导致认知上的误导。[13]所以,有必要利用转喻等其它认知工具对语义拓展进行分析。其次,从研究方法来看,以往的研究多以内省法为主,主要用例证的方式对“厚/薄”的空间义和隐喻义进行分析。有些研究虽然使用了语料库,但主要是选取一部分语料作为例子,并没有基于大规模语料进行“厚/薄”隐喻类型的分析以及背后认知机制的研究。而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很多研究存在局限性,比如在隐喻目标域分类方面存在遗漏现象。再次,对汉英“厚/薄”隐喻和转喻的差异性关注不够,并未深层次挖掘造成文化差异性的原因。

鉴于此,本研究从认知视角出发,利用汉、英本族语大规模语料库,对汉英“厚/薄”语义拓展路径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主要关注:1)对比汉英“厚/薄”概念隐喻和转喻的使用频率。2)分析汉英“厚/薄”的隐喻义拓展类别。3)对汉英“厚/薄”概念隐喻和转喻的普遍性和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尝试找出背后的认知理据。

一、理论框架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从具体概念域到抽象概念域的系统映射。[2]人与环境互动并将“躯体感觉、本体自我知觉、动作经验、空间关系等要素共同合并为隐喻形成与理解的基本认知结构”[14]119。空间隐喻是最基础、最常见的隐喻。[15]转喻则是一种替代关系,这种替代关系发生在同一个认知域中。[2]所以,隐喻和转喻都是借助空间概念进行语义拓展的认知过程。

Jackendoff[16]提出“主题关系假设”(Thematic Relations Hypothesis),他认为人类在掌握空间概念化能力之后,以此为基础来组织其它语义域。人类有相同的身体结构,所以对身体所接受的外界刺激会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反应,抽象出具有普遍性的意象图式结构,从而产生具有普遍性的语言表征方式。同时,空间维度词语义拓展路径也会受社会文化因素影响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念,文化模型在此基础上产生。尤其在隐喻映射方面,“为了解释价值观念(以及它们的隐喻)中的这些矛盾冲突,我们必须发现使用这些价值观和隐喻的亚文化所赋予它们的不同优先权”[2]24。据此,我们认为造成空间维度词语义拓展路径文化差异性的原因主要在于语言背后的文化模型不同。

在此基础上,我们尝试建立空间维度词语义拓展路径普遍性与差异性理论框架。本理论框架认为汉英两种语言共享大部分空间维度图式结构,在概念层面具有普遍性。但因汉英两个语言族群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双方具有各自的文化模型,所以存在隐喻和转喻映射差异和语言表征差异。据此,我们设计了基于语料库的对比研究,以此来检验本理论框架的合理性。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的汉语语料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CCL)现代汉语子库,英语语料来自英国国家语料库(BNC)。参考《现代汉语频率词典》(1986)和MacmillanEnglishDictionaryforAdvancedLearners(2005)7500高频词,选取了汉语中最具代表性的“厚/薄”和英语中最具代表性的“thick/thin”作为本研究的关键字(词)。语料分析步骤如下:

1)检索和抽样:在CCL语料库中检索到带有关键字“厚”的例句52213条,“薄”的例句29094条。在BNC语料库中检索到带有关键词“thick”的例句4487条,“thin”的例句4928条。利用Python算法对条目进行排序,采取无放回方式从中进行抽样,包含以上四个关键字(词)的例句索引行各抽样出2000条。删除少部分索引行(包含信息不足的索引行以及关键字/词是专有名词的索引行)。考虑到英语的“thick/thin”除表示“厚/薄”外,还对应汉语的另一对空间维度词“粗/细”,故在“thick/thin”例句中删除了表示“粗/细”的部分(其中包含平面的“粗/细”线条和三维的“粗/细”),最后形成本研究语料,包括“厚”1754条;“薄”1780条;“thick”1764条;“thin”1632条。

2)识别和分类:对以上关键字(词)所在的索引行进行仔细研读,做出其是否包含概念隐喻和转喻的判断。隐喻的判断依据主要是根据关键字(词)所在索引行的语境,判断表示空间维度的“厚/薄”和“thick/thin”与其隐喻义是否存在由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转喻的判断依据是在空间域内部是否存在替代关系。接着对隐喻的目标域进行分类。在任永军[4]、闵子[10]、丁碧草[11]、刘桂玲[12]等学者进行的分类基础上进一步推敲、修改,将“厚/薄”和“thick/thin”共享的目标域分为以下四类:数量/密度、感官、程度、情感/关系。

3)标注和数据处理:根据上述分类,利用Annotool对关键字(词)所在的索引行进行人工标注。使用powergrep对隐喻项进行频次和频率的统计。最后进行人工复查,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三、研究结果

(一)汉英“厚/薄”语义频率对比

如表1所示,在1754个“厚”索引行中,空间基本义占20.07%,转喻义占1.25%,而隐喻义达到78.68%。在1780个“薄”索引行中,空间基本义占31.57%,转喻义占1.12%,隐喻义达到67.30%。由此可见,在汉语中,“厚/薄”在多数情况下是以隐喻义出现的。与汉语相比,英语的“thick/thin”隐喻义使用频率相对较低。

表1 汉语的“厚/薄”和英语的“thick/thin”基本义、转喻义和隐喻义使用频率对比

在汉英共享的“厚/薄”隐喻目标域中,“厚/薄”和“thick/thin”可分别映射到如下四个目标域:程度、数量/密度、情感/关系、感官,但是频率高低顺序有所不同。频率排序如表2、表3所示。

表2 “厚”和“thick”的隐喻共性使用频率对比

表3 “薄”和“thin”的隐喻共性使用频率对比

(二)汉英“厚/薄”基本义和转喻义

1.“厚/薄”空间维度基本义被“厚/薄”描述的事物具有实体性,通常以固体形式出现。例如(1)中豆腐的“厚”片,(4)中的“thin sliced bread”(薄面包片)等描述的均为相对规则的固体表面。关于墙的厚度(如例3),有学者曾经在相关研究中认为其属于参照面由垂直维度变为水平维度的转喻,所以将其语义归入转喻义。我们认为参照面是垂直维度还是水平维度取决于人的视角,如果将“皮厚”、“墙薄”这些看似参照面发生变化的“厚/薄”归入转喻范畴,界定的标准是存在一定问题的。所以,我们认为即使发生参照面变化,其仍然隶属于空间维度基本义。

(1)将豆腐切成5厘米长、3厘米宽、0.7厘米[厚]的片。

(2)国内市场冷轧[薄]板价格已上涨了8%,……

(3)The walls of red sandstone are up to 20 feet [thick],…

(4)But we’ve found some [thin] sliced bread …

2.“厚/薄”空间维度转喻义我们认为,区分“厚/薄”的基本义和转喻义的标准不应是方向改变造成的参照面角度改变,而应该是参照面的扩大,从而引起规则物体向不规则物体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厚度”的界定由两点的距离扩大到线与线的距离。例如,(5)中积雪的“厚”之所以被归入转喻义是因为其虽然表示的是雪的量多、密度大(有包含隐喻的可能性),但积雪给人的意象还是更接近于“扁平状”的固体,只是“厚厚的积雪”这种不规则物体的参照面扩大了。转喻本身是在空间维度域内部的投射。

(5)沿途[厚][厚]的积雪路,车开上去并不滑。

(6)他们看着火箭上升,当它穿过[薄]云时,……

(7)The ice is [thick] and he is …

(8)There was cloud flaking [thin] and …

(三)汉英“厚/薄”概念隐喻目标域拓展分类

1.数量/密度【数量多、密度大为厚;数量少、密度小为薄】

数量多、密度大、浓度高的事物给人以“厚”的感觉,而数量少、密度小、浓度低的事物则给人“薄”的意象。“多为厚,少为薄”的概念隐喻已经超越“扁平物”上下两面距离这一空间维度基本义,属于语义的拓展。如例(10)中的“勾薄芡”和例(11)的“thick black hair”的“上下两面”不规则或很难确定,这里的“厚/薄”是对于事物“数量、密度”等的描述。

(9)……,绒毛密[厚]而柔软。

(10)用湿淀粉勾[薄]芡,……

(11)She had [thick] black hair, …

(12)… cooking their meal, and [thin] smoke rose …

2.感官【感觉强烈为厚;感觉微弱为薄】

人类通过感觉运动经验,尤其是视觉、触觉经验进行意义建构。我们认为“厚/薄”空间义通过视觉和触觉媒介可以向其它几个主要的模态拓展,从而形成“通感”,如例(13)是空间维度义向味觉义拓展,例(14)是向嗅觉义拓展,例(15)是向听觉义拓展。

(13)这种啤酒往往浓度较高,口味醇[厚]。

(14)… the [thick], snuffed-out smell of candle-smoke.

(15)Dear little folk, tiny, with [thin] high-pitched voices, …

3.程度【程度高为厚;程度低为薄】

“数量、密度”域进一步抽象,汉英“厚/薄”可以表征“程度”域概念。例如在例(16)-(19)中,兴趣、意识、耐心等概念的“多少”是不能用具体的数量、密度等衡量的,人类用最底层、最基础的空间义表征相对抽象的“程度”域概念,正是概念隐喻机制在起作用。

(16)新加坡旅游界对四川六大景区表示出的浓[厚]兴趣,……

(17)目前多数杭州人商标的意识还十分淡[薄]。

(18)Firstly, they are both constantly in the [thick] of the action.They make things happen…

(19)…, the reader’s patience would quickly wear [thin].

4.情感/关系【感情深、关系好为厚;感情浅、关系差为薄】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情感、关系方面的表达通常来自于空间基本义的隐喻投射。汉语中有“亲戚有远近,朋友有厚薄”这样的说法。比如两人之间有相同或相似的价值观,有共同的爱好或利益,就会有相对深厚的情感。双方“共性的东西”来自于数量、密度隐喻的进一步抽象,使双方关系变“厚”的是双方在价值观、兴趣、利益等方面的共性足够“多”。

(20)……两国之间深[厚]的友谊。

(21)尽管阿森纳对稻本润一[薄]情寡意,……

(22)… Labour and the Unions are as [thick] as thieves,…

城市防洪应急预案是防御和处置城市各类洪涝灾害的实施方案,必须具有高度的完整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应根据城市发展实际,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修订完善已有应急预案,不断提高预案的实效性。构建覆盖各项工程、各个单位、各个小区的城市防洪排涝预案体系,使基层防御工作有章可循。完善不同类型洪涝灾害的专题应急预案,分析各类灾害风险,针对不同等级风险制定相应防御方案,不断提高预案的针对性。

(23)… and the [thin] tie of Reinsurance could hardly have linked Russia and Germany for long.

汉英“厚/薄”隐喻拓展路径除具有上述共性外,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汉语的“厚/薄”跨域映射除以上四种主要的目标域之外,还可以映射到“评价域”(详见本文“阐释和讨论”部分)。

四、阐释和讨论

(一)汉英“厚/薄”语义拓展路径的普遍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汉语和英语在“厚/薄”语义拓展路径方面存在普遍性。映射方式存在共性的原因在于人类面对相似的自然环境,同时有相同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能。人的身体对于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反应也是相同或相似的。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思维源于人类的身体经验,所以大多数隐喻在概念层面上是非常相似的。[17]基于此,我们认为,对于“厚/薄”的语义拓展路径来说,不同的语言族群不会有明显的差异。

(二)汉英“厚/薄”语义拓展路径的差异性

汉英“厚/薄”语义拓展路径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少部分汉语的“厚/薄”和英语的“thick/thin”在语言表征方式上存在不对称性。根据表1、表2和表3的数据可推知,在本研究抽样的语料中,存在少量汉英“厚/薄”隐喻目标域差异的索引行。在这些例句中,汉语的“厚/薄”隐喻主要集中在“评价域”,这里的“评价”主要是对人的品行的评价,例如:

(24)从一张张农民憨[厚]朴实的脸庞上解读……

例(24)和(25)中的“憨厚”和“浅薄”有相反的感情色彩,类似的例子还有“宽厚”“厚道”“刻薄”“轻薄”等。与“厚”相关的多为对人的正面评价,而与“薄”相关的多为负面评价。在英语中,并没有明显的用“thick/thin”对人的品行进行评价的表达。

第二,在双方共享的隐喻目标域中,同样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层级性频率差异。根据抽象程度,我们将汉英“厚/薄”的四个目标域分成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是“数量/密度”,抽象程度相对较低。第二层级是“感官”,抽象程度居中。第三层级是“程度”和“情感/关系”,抽象程度较高。不同层级的隐喻可构成存在链隐喻。[17]层级频率对比如表4所示:

表4 汉英“厚/薄”隐喻层级性频率对比

根据表4,我们发现汉语“厚/薄”的隐喻映射多集中在抽象程度较高的第三层级,与此相反,英语的“thick/thin”则主要集中在抽象程度较低的第一层级。

关于映射差异的原因,Kövecses[18]认为不同的人经历不同,故存在不同的认知偏好和认知风格。魏在江[19]认为隐喻义的构建依赖语境,语境的差异带来了隐喻映射的差异。王寅[20]认为感知渠道或体验方式不同造成语言的差异性。我们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跨语言的隐喻拓展路径差异,根本原因在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存在。汉语母语者和英语母语者在哲学渊源、人文环境、生活模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不同的文化模型,从而导致了隐喻映射方式的差异。

“文化模型是特定文化群体基于共同的历史和生活经验而持有的认知图式及其集合”[21]108。汉语是汉民族的语言,汉民族成员由于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在生产生活中会共享一些层级不同的图式结构,这些图式结构经抽象所形成的复杂的认知模型就是文化模型。“文化模型蕴含着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哲学渊源、生态环境、语言文字等”[22]19。东西方在传统哲学思想方面的差异是形成不同文化模型的重要原因之一。传统哲学思想会对思维方式产生影响,而思维方式不同则会直接引起语言表征的差异。

例如,上文提到的汉语的“厚/薄”可以隐喻投射到“评价域”,对人的品行进行评价,而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究其原因,从思维方式角度来看,汉语母语者更偏重感性思维,根据经验和知识对事物进行整体判断。英语母语者理性思维能力相对更强,注重思辨和实证。相对于英语母语者,汉语母语者善于利用形象思维,使用类比、联想等方式拓展语义。相比于汉语母语者,英语母语者完成隐喻映射的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距离”比较近,而汉语母语者具有更强的联想能力,将空间维度基本义所在的始源域与更为抽象的“宽厚”“厚道”“刻薄”等隶属于“评价域”的概念“连接”起来。从表4中我们可以发现两种语言在语义拓展路径方面的明显差异。

本研究从认知视角出发,基于语料库对汉英“厚/薄”语义拓展路径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汉英两种语言均可通过概念隐喻和转喻机制进行语义拓展,其中通过隐喻将原属于空间维度的“厚/薄”和“thick/thin”映射到“数量/密度”“感官”“程度”和“情感/关系”四个目标域。汉英“厚/薄”语义拓展路径存在普遍性和一定的文化差异性。普遍性源于人类相同的身体结构和相似的体验方式。差异性主要源于汉英两个语言族群背后的文化模型不同。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空间维度词语义拓展路径普遍性与差异性理论框架的合理性。但本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仅以“厚/薄”和“thick/thin”的对比分析还无法展现空间维度词语义拓展路径的全貌,还需进行更深层次的系统研究来探究空间维度词语义拓展路径普遍性与差异性的认知理据。

猜你喜欢
汉英语料库隐喻
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A Chinese-English List of the Sports Programmes in Winter Olympics 冬奥会项目名称汉英对照词表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活的隐喻》
汉英中型语文词典义项精细度对比研究
汽车德汉英图解词典(五)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语篇元功能的语料库支撑范式介入
汽车德汉英图解词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