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逐渐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思想和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要使用者,其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被重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崭新平台。高校应充分分析并利用好网络的特点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本文根据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归纳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丰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健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线上线下相结合、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建设和维护四个方面提出解决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1)01-0102-05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教育工作者运用科学技术,利用互联网平台使大学生了解网络虚拟世界,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向其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分析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引导其掌握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促进其身心的健康成长。立足新时代,高校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德育里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而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也成为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不可或缺的内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成为当代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深入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网络也对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如何利用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
1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1.1 教育过程的隐匿性
教育过程的隐匿性是指在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大学生可以在教育过程中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或者隐藏起自己不愿透露的信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主要呈现出隐匿性、自助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隐匿性主要体现大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可以选择匿名进行,自由选择是否提供真实的个人信息,可以消除接受线下心理健康教育时的一些心理顾虑,使受教育者都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向心理疏导工作者毫无隐瞒地吐露心声,暴露自己的真实心理状态。有利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掌握受教育者的基本情况,分析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快速地做出符合大学生实际需要的疏导和处理。
1.2 教育环境的开放性
教育环境的开放性指的是教育的内容和受教育对象不受任何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现如今我国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效,很多教育者把部分成熟的研究成果在学校网站进行展示,这方便各工作单位间互相借鉴,有利于推进全国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以被访问者无限次地反复浏览使用,这样的教育形式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不仅有效地缓解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缺乏的问题,也为大学生自身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大学生可以在开放性的网站上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问题进行讨论和咨询,这样部分来访者可以就心理健康有关话题进行互动。表达自己真实的心理状况和想法,最后达到部分来访者心理互助的效果。
1.3 教育主客体的交互性
教育主客体的交互性是指互联网作为教育的平台,完全打破了对教育者和受育者因地位和身份所受到的限制,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可以处于平等的位置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互动。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育的主客体是平等的,教育工作者提供的不再是“灌输”“说教”,而是“选择”和“引导”,这不仅体现了教育者的人文关怀,而且使教育者更具亲和力。但网络这种新的科学技术、教育方式并不会影响教育者的地位和作用,反而是建立了一种新的师生关系,从以往教育过程中以教育工作者为主体过渡到以大学生为主体,教育工作者不再是单纯的灌输传授书本知识,而是通过信息技术引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探索知识、参与学习的过程。这种线上的教育形式,不仅可以使心理健康工作者通过网络以网友的身份与受教育者进行平等的交流互动,还可以及时预防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1.4 教育活动的网络性
教育活动的网络性是指,网络技术和资源的优势使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但能达到高校传统课堂中可以达到的效果,也能达到其无法达到的效果。首先,高校的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受时间空间的局限性,需要在固定的课堂教授固定的教学内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则突破了这一限制,大学生只要根据需求点开相关的网站就可以进行心理知识的学习和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者工作者可以和受教育者进行零距离的交谈。尤其当大学生的消极情绪不受主观控制,出现在午休或深夜需要及时心理辅导时,網络就可以发挥其独有的特质,随时随地的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心理疏导。其次,网络可以提供更多的教育信息内容的同时还赋予了大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当大学生需要查找心理健康知识时,可以在网站找到专门的栏目进行关键词搜索查询。或者当其需要针对自身出现的心理困扰进行心理咨询时,可以选择自己情况的网站,再有针对性地在网站内进行相关搜索信息,也可以选择符合自己情况的专家进行心理咨询。最后,网络信息的传递具有迅速扩张性,只要大学生进入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界面,服务信息就不会受人为影响可以迅速发挥作用,尤其是针对突发性的心理状况,网络能提供即时帮助,可以对大学生的消极情绪进行有效干预,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
2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功能发挥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是高校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通过网络平台可以现实心理健康教育中达不到的教育效果。一般高校设立的网站中主要包括心理健康知识书籍推荐,心理辅导与咨询、心理健康教育视频课堂、心理健康小测试等相关栏目。高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出功能发挥不足。首先,很多高校虽然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但是网站页面的设计不是过于花哨就是过于单调,缺少设计感和创新性,没有充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审美需求,没有体现出心理网站应有的特色无法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就导致其网站流量少点击率不高。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的内容更新速度较慢,没有考虑到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会出现的心理问题,对不同群体的不同属性来安排教育内容。最后,在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交流沟通方面,其互动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缺少对网络平台的有效利用,大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大学生彼此之间缺少有效的交流沟通。
2.2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缺少有效融合
大多数高校虽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方式主要以传统课堂教学和线下心理活动为主,其中以网络为媒介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所占的比重较少,更是没有做到将两者进行有效的融合。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授课方法过于枯燥,高校教师教学时虽然使用多媒体设备,但由于部分心理教师不是科班出身,自身对心理知识掌握不足,不能将知识内化,只能做到对着课件照本宣科,让心理课变成“催眠课”。最近很流行的将手机上交不带入课堂的活动,更是从一定程度反映了很多高校只看到了網络带来的缺点,缺少让其走进课堂,利用网络的优点丰富教学形式。其次,心理知识讲座、征文、心理健康主题活动日等现有的活动形式,不管是活动内容还是开展方式,都缺乏与网络时代特征的有机契合。活动评审的结果仍是以老师评判意见为主,使用网络公投手段较少,学生没有投票权,这种流于形式的活动不仅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没有对学生起到启发的作用。最后,虽然很多高校以网络为平台建立了教育网站,但网站的内容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为主,过于专业化,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而且,高校不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在大学生间的宣传和推广,导致网站点击率不高,只把其作为补充心理知识的载体过于形式化,忽视了当代大学生为什么喜爱网络的真正原因,导致教育网站的建设没有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2.3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单一
最近几年,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在逐渐创新,虽然已经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网站,还开设线上心理咨询、线上心理知识课堂、线上心理知识讲座等。但是这些方法还是没有与时俱进,没有把先进的网络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充分结合。现代社会不仅仅是网络社会,网络只是信息技术的一种形式,现代社会可以说是进入了日益飞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随着数字化技术逐渐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可供高校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媒体平台也越来越多。大多高校都拥有自己的微信官方订阅号和微博认证账号。除此之外还有“腾讯”“爱奇艺”“Bilibili”等视频平台,“知乎”“今日头条”等知识传播平台,以及“蜻蜓FM”“喜马拉雅”等音频app,“抖音”“微视”小视频直播平台。但很多高校在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没有与大学生间广泛使用的新兴新媒体平台进行联系达到优势互补,或者仅将各种平台单纯的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传播媒介,很少将其作为教育的工具,没有发挥出新媒体独有特性,使其在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上发布的信息是也多是简单的心理知识的传播,内容比较枯燥、方式较为单一,不受大学生的喜爱。很多高校设置的网络心理课程局限于传统的课程教材,没有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仅无法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而且会减弱大学生对新兴教育形式的兴趣,进而影响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3 解决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对策
3.1 丰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如今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已经十分丰富,其中主要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三观和自我概念、拥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正确的职业观恋爱观、引导与加强大学生自主学习和掌握简单心理调节方法的能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应得到丰富。教育内容的丰富有利于完善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首先,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意识教育,使大学生拥有正确的上网观念。引导大学生了解网络的利弊,不能让不良信息影响大学生思想上和学业上的正确发展;要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鉴别能力,引导大学生可以做到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觉抵制不良网络内容的诱惑;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化教育,改善其因沉迷网络而脱离现实的情况,要帮助大学生认清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别;高校要加强网络知识宣传,提高大学生对网络的科学认识,正确看待网络利弊,自觉树立网络心理健康观念。其次,高校要加强大学生价值选择教育和网络选择教育。价值选择,指通过教育者的价值引导,增强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意识,让其可以自由地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网络选择,指通过教育,帮助大学生有节制的遨游在网络世界。一方面,教育者要教会大学生做网络的掌控者,利用好网络所特有的优势和便利条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价值作用。另一方面,教育者又要提醒大学生适度上网,使其明白网络是虚拟世界并不是生活的全部,防止大学生因沉迷网络而对日常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3.2 健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高校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大学生的兴趣喜好为出发点,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新媒体平台和拍摄心理健康微电影等方式来丰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首先,可以利用微信平台进行知识的宣传、提供心理疏导与咨询、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比如,高校可以设立微信官方订阅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利用群发消息每天推送心理健康知识;公众号中可以推出大学生感兴趣的心理健康测试内容,通过测试可以及时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教育者通过后台数据可以及时掌握大学生最新的心理状态,调整教育方案;除了微信公众号外可以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交流群,学生可以在群里提出心理方面的问题进行心理咨询;其次,微博因信息可即时分享、传播互动速度快等特点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网络聚集地。高校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充分发挥网络的功能和优势,通过微博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微博上发起话题讨论,由心理咨询教师主持引导讨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让大学生们可以对心理健康问题各抒己见。这种方式可以使大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克服面对面交流时的拘谨状态,使每一个大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来,在讨论中互相学习交流。心理健康微电影是利用拍摄手法由大学生或者当事人饰演主人公,演绎出当代大学生可以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并在心理辅导老师和参与演出者的帮助下,学会如何正确处理心理问题和进行自我调适的方法。以微电影的形式在新媒体中进行传播,这既能让大学生正确对待心理健康问题,又能使其受到启发的一种有效教育方法。大学生可以利用他们的“零散”时间,包括休闲时间,例如乘车,上课和等待,观看一部有关梦想、奋斗、爱情与亲情交织的心理电影。微电影的传播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提高了大学生自我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热情,加强了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热情,并将知识内化为行为,指导自我实践。微电影的拍摄易操作、可传播,不仅生动形象且具有示范性,是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途径。
3.3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线上线下相结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活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2020年爆发新冠疫情后,线上教学的优势愈发突出。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大学生不能聚集在学校、不能参加线下的集体活动。此时,线上活动可以使大家足不出户在家利用网络互相交流,排解大学生因烦闷产生的心理问题。高校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可以更好完善心理健康的教育形式。对比传统的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线上+线下”的模式更突出了实践性、竞赛性、交往性、合作性等獨有的特点。“线上+线下”活动的展开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锻炼其心理品质,多姿多彩的活动形式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其活动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心理体验型、知识宣传型、校园文化氛围型。首先,心理体验型活动是指在高校在活动中,利用知识竞赛、主题班会、校园心理情景剧表演、心理拓展训练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再把以上这些线下活动的照片、录像上传到高校网络心理教育平台上去;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园心理情景剧表演微电影拍摄活动帮助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间接经验与自我体验、直接经验相结合,转化为具体使用的知识,从而激发大学生的主动参与的热情,以此提高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除此之外,有些活动可以在线上展开,比如组织大学生观看名校心理专家的知识讲座、进行心理电影鉴赏等。这样教育工作者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到其他线下活动中去,不会造成教师资源的浪费。同时,教育工作者也可以使用大学生常用的电子移动设备app有针对性地发起活动,引起大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其参与活动的概率,并在参与心理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心理健康带来的快乐感和幸福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质量。其次,知识宣传型活动是指在高校利用新媒体如校园广播、官方抖音账号、学校官网、微博认证账号、微信官方公众号等方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大力宣传心理保健知识以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让大学生能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其心理健康意识,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最后,校园文化氛围型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利用学院或班级以团体形式组织开展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举办线上心理健康周、月、“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主题教育活动,形成健康网络心理文化氛围,使学生接受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熏陶;举办家乡摄影大赛和感恩教育活动,展示乡土人情,记录美好瞬间。通过发起线上投票的形式提高大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校在举办“线上+线下”活动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大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在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中分享自己的感悟、心得启示、提出活动需要改善的意见,完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3.4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建设和维护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互联网的结合为其教育方式开辟了新路径,同时也为心理健康知识传播提供建了崭新平台。然而,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传播的信息中不免掺杂了很多不良信息,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要使用者难免会受其影响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很多高校虽然已经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但由于没有将其优势进行充分利用使得网站有待进一步建设和维护。在加强网站建设方面:首先,要把网站内容进行优化重组,通过优化高校网站可以和改进和完善网站缺少的设计感和创新性。现如今很多高校已有的网站页面不是过于花哨就是过于单调,应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在保证网站教育质量的前提下体现出应有的特点使其对大学生充满吸引力。让网站在视觉上先引起大学生的注意。高校加强对网站内容的整合,有利于高效传播具有正向引导价值的信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缺乏吸引力以及大学生对相关信息重视度不够,导致网站的点击率和关注度并不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建设有利于实现受教育者注意力在教育内容上的聚焦,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主动接触、正确面对、自主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在大数据信息化时代,个人信息的保密性也尤为重要。高校在进行网站的开发和设计时,应通过技术手段维护受教育者个人信息安全。除此之外,高校还要完善信息安全政策法规,坚持网络道德规范与素养,实现网络双重监管,这也是改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网络的发展和电子移动设备的普及,也使教育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突破了时间、空间对教育的局限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还应寻求开发可随时随地使用的移动终端,整合便捷的一键共享功能,扩大教育的范围。网络心理健康网站不仅需要建设还需要维护。这就增加了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各项专业素养及技能的要求。教育工作者里不仅要具有丰富心理疏导、咨询、治疗经验的专家,还要包括熟练掌握网站运营管理的技术人员来负责网站正常运行和网站的问题恢复,以确保网络心理健康工作者在与大学生在线互动时不会受到干扰。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的维护要时刻紧跟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全方位多角度的提高网站质量。要提高网站内容的更新换代速度,部分高校现有网站的栏目内容都没有做到一天一更或一周一更,当大学生用户点开网站时很大概率是之前已经浏览过的内容;由于网站具有开放性,网站专业技术人员要对网站内公开性、共享的网络服务信息活动进行审批备案,实施校内网站发布内容的实时监控,防止其中有害信息转化为学校管理的不稳定因素,确保网站的正常运行;网站中各类心理测量软件的正常使用与维护;注意网络信息的筛选,特别是要对有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信息进行屏蔽;网站内各类心理健康疏导的视频、心理微电影等的流畅播放;做好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网站之间的互相关联;做好当大学生求助者需要进行线上咨询时,语音连接的转换等。
——————————
参考文献:
〔1〕吴远,郝文清.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江苏: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2〕肖羽.广州市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体系构建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
〔3〕姜巧玲,胡凯.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展与趋势[J].现代大学教育,2011,39(04):90-92.
〔4〕周方遒,王译萱.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及其调节方法[J].渤海大学学报,2020,17(02):55-57.
〔5〕沈晓梅.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30(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