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燕梅
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课文的范例价值集中体现在,提供并展现了最优质的语言形式和写作技巧。因此,作文教学不仅是对作文板块的专题教学,同时也要关注教材单元中课文蕴藏的丰富作文资源,在更为广阔的外延空间中,让學生通过情境迁移和创造性表达等多种形式,捕捉语言实践契机,提高写作能力。
一、依托情境,有的放矢地迁移运用
所谓迁移,心理学层面将其定位于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作文教学并不是要衍生出全新的知识和策略,而是要从阅读中获取基本的作文知识和技巧,要求教师能从读法和写法的角度迁移,找准从读到写的交融点,组织学生有的放矢地训练。
统编教材《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主要描写了小作者在上学路上,看到了巴掌一般的梧桐树叶铺满水泥道的美丽画面。课后习题中,编者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上学途中的景色,并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写一篇文章。相同的表达情境,运用相同的方法练笔,属于典型的情境迁移。教师不能做甩手掌柜,而要指导学生走进文本,积极探寻文本中蕴藏的表达密码,提炼从读到写的交融点:首先,这篇课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分别从水泥道和梧桐叶的角度展现了画面之美;其次,在具体描写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拟人句,将所看到的画面之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学生从实生活入手,发现上学路上的景色,说说有哪些地方是值得写的,打算如何写。
这样的练笔,教师没有将阅读和写作完全割裂开来,而是通过阅读找准从读到写的实践链接点,推动了读和写的迁移,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融入文本,达成能力生长的仿照练习
所谓模仿,就是将文本呈现出来的词汇、句式以及表达方法,都悦纳成为自己的语言的过程。课后习题中读写结合的训练题,所指向的语言表达资源更丰富,包含了典型句式的模仿、语段构造的模仿、篇章结构的模仿。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精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辨析式的模仿训练,积累写作素材,掌握写作技巧,提升写作能力。
比如,统编教材六上第四单元是典型的小说单元,编者编选了经典短篇小说《穷人》,并在课后设置了训练题:想象桑娜与丈夫在对话时,两人“沉默了一阵”,桑娜会想些什么?联系课文内容,写一写桑娜的心理活动。显然,这一想象的内容设置在情节发展的中间,需要学生“瞻前顾后”,把握情节发展的线索。如果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地想象,很有可能背离小说写作的特质。因此,教师这样教学:首先,从情节入手,明确心理活动的方向。桑娜一直忐忑不安,自己将西蒙的两个孩子擅自抱回家,生怕丈夫责怪。丈夫冒着生命危险打渔回来,不知道如何开口,此时的心理应该是矛盾的、纠结的、紧张的。有了明确的方向,就明确了本次训练的内容;其次,从语段入手,掌握写作技巧。课文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堪称经典,以描写桑娜的心理为例,作者大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上省略号为支撑,让读者透过文字走进了桑娜的内心世界。
有了内容的支撑,有了方法的渗透,学生在写作实践中,不仅完成了练笔,还提升了“带得走”的语文能力。
三、想象拓展,倡导充满个性的创生表达
在课文中学习写作,不仅包含情境迁移、模仿表达两个层面,还可以鼓励学生创生表达。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我手写我心”的写作状态,教师要善于捕捉和运用课后习题中有关想象的练笔,提供广阔而自由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享受写作的乐趣。
比如,教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走月亮》,教师在最后的小练笔中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六自然段,说说作者的见闻,然后回忆自己在月下的情景,写一篇文章。文题不仅明确了作文要求,同时设定好了读写交融的通道,即“说说作者的见闻感受”,然后将这样的“见闻感受”作为本次练笔的链接资源,为学生的写作找好了抓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在回忆的基础上大胆地想象,在无拘无束的自由写作中,感受作文表达的愉悦体验。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作文教学需要从经典的课文入手,在逐步聚焦的训练中,捕捉训练资源,以便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