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琼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在中班教学中,幼儿与玩具材料的自主互动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其处于自主探索的一个初期状态,很多时候需要依赖于成人的推动。如何引导幼儿自主获取经验、发展探究能力,是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由“设”开始——在预设中开始
在中班上学期探索区“车轮滚滚”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形状的轮子、不同质地的车道和一些垒高的积木,并加入了一张空白的记录纸。
幼儿尧尧和洋洋来到了这个活动区域,拿到轮子后开始在坡道上滚动玩耍。尧尧挑选了一个宽的圆形轮子,放在平铺的坡道上滚动,发现轮子速度很慢,然后拿起积木垫高坡道再次滚了起来。洋洋选择了一个齿轮型轮子,放在使用积木垫高的坡道上滚动,通过观察尧尧的动作,洋洋重新选择了宽的圆形轮子。两个人相互观看对方,再次开始滚动轮子。多次滚动之后,两人利用剩余坡道和积木重新搭建赛道,最后,两人一致锁定在最光滑的KT板坡道上,轮子滚动得最快,整个过程用时8分钟。在两人开始轮流滚圆形轮子,用时15分钟后教师介入。
教師:你们都尝试过了吗?
尧尧:我们都试过了,我发现圆形的轮子在这个板上滚最快。
洋洋:我也这么觉得,其他的都不能滚。
教师:那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给小朋友看吧。
尧尧:我不会画。
洋洋:我来吧,画个球和坡就好了。
尧尧:哎呀,你画的乱七八糟的。
通过观察以上幼儿活动,发现两方面问题:
1)幼儿与材料互动方面:幼儿的有效探索时间占据了整个活动1/3时长,未探索正方形、多边形、扁的圆形等轮子,导致一是材料未发挥应有价值,二是幼儿探索形式未能丰富多样。
2)幼儿的记录方面:记录是推动幼儿自主探索的一个有效方式,对于中班第一学期的幼儿来说,把具象的事物抽象为图画有一定的挑战,为同伴解读记录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由此,活动记录成为了幼儿活动的一个无形压力。
二、以“探”为点——探寻幼儿需求
通过深入思考以上两个问题,我对活动材料及预设进行了反思和调整。
1)从幼儿兴趣起始的互动方式: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幼儿本身,如何吸引幼儿的好奇心,让他们对问题展开探讨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幼儿自主收集材料,并设置一些有趣的问题,吸引幼儿的想象。按照发现问题——假设结果——动手实践——得出结论的方式会不会更科学并且有趣味性?
2)以幼儿需求为本的记录方式:科学探究记录能力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通过记录,幼儿能够培养科学探究的品质及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也有益于幼儿促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那对于中班幼儿来说记录的方式是否需要与大班的记录方式有所区别,如何更好的过渡?教师又如何在其中助推呢?
三、为“索”助推——引导探索新方式
探得幼儿的真实需求,我对材料开始了调整。首先,以《奇怪的车轮》故事为支点,引发幼儿自主收集轮子的积极性。使用各式各样的轮子进行第一轮尝试,发现其中的问题,引发幼儿第一波集体讨论:这种形状的轮胎真的不能滚下去吗?有没有滚下去的可能性?
接着通过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想象各种可能性,引发幼儿对材料的兴趣。同时,把各种想法通过表格的方式与幼儿共同记录下来,和幼儿商定必须要记录的内容,并预留一部分空白页,保证每位幼儿能读懂记录表最基础的内容。同时预留幼儿自主记录的内容,为后期自主探索做准备。最后,对幼儿想到但暂时没有的必需材料及时添置。
第二轮探索区活动开始了,尧尧和洋洋又一次来到了“车轮滚滚”区域。刚开始幼儿没有急于摆弄材料,而是翻阅起了记录表。
尧尧拿了一张记录表对着洋洋说:洋洋,这是我上次提出的想法,我想试一试。
洋洋看着记录表:9号,就是你的,这是关于扁轮子是怎么滚下去的。
尧尧:是呀,我觉得它有两个办法可以滚下去。一个是用力推,一个是变宽
洋洋:用力推我知道,就是这样。
说着洋洋在一头垫高的车道上,推了扁轮子。随后叫了起来:尧尧,你看,可以的,你的方法是对的,快打个勾。
尧尧:欧耶,成功了。我要试第二个方法。
洋洋:怎么变宽?我不会。
尧尧:我有办法,拿个棍子串起来。
尧尧在教室美工区找了一根小木棍,把两个扁轮子串起来,但半路就散架了。
洋洋:哎,不行,我要画个叉叉。等等,我垫高试试。
洋洋拿出更多积木,垫高了车道。但是,轮子还是半路就散架了。
洋洋:哎,真的不行呢,我要画个叉叉。
尧尧:行的行的,我又有办法了。
尧尧再次来到美工区找到了黏土,把两个扁轮子黏在了一起。这一次,轮子成功滚下车道。
尧尧:耶,成功了。我要画上勾勾。
就这样,第二个方法后面留下了两个叉叉一个勾勾。
在交流分享时,幼儿对于这一条的记录特别感兴趣,他们都希望尧尧和洋洋能够解读这两个记录的意思。尧尧带着自豪的语气的分享道:我们一共尝试了三次,前面两次都失败了,最后一次成功了…
四、“思”字当头——在思考中前行
科学探索能力如何培养?是流于表面的热闹景象,藏于幼儿从内心萌发出探索内驱力?是教师预设环节的达成度?还是幼儿不断探索的新冲击?
陶行知先生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幼儿的探索亦是如此,知行合一,实践是认知的开始,而认知又是对实践的升华。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我们要充分运营材料、教师引导等方式,解放孩子的头脑和双手,在给予他们自由探索空间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实践操作、亲身感悟。
“车轮滚滚”的活动中不难发现,教师通过引导幼儿提出问题,引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进而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通过改变记录表的呈现方式,来过渡幼儿的自主记录,培养幼儿科学记录的能力。对幼儿来说,在动手动脑中体悟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和科学探究带来的成就感,就是此次科学探究活动的最主要的目标。
在这次对“车轮”探索中,幼儿通过直接实践操作,亲身感悟等过程对“滚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于身边的事物也有了更多的关注。作为教师而言,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观察者和支持者,也是需要和幼儿共同成长的。
参考文献:
[1]杨燕,“教学做合一”理念下培养中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探究[J]幼儿教育,2020(13)
[2]马艳萍,如何培养中班幼儿区域活动的探索能力[J]科普童话,2016(11)
[3]俞俊娟,探索面粉中的秘密—浅谈中班幼儿科学探索能力的培养[J]教材教法,2020(09)
上海市嘉定区江桥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