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机电专业“工匠精神”培养研究

2021-07-06 07:01鲁力
学校教育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机电专业社会服务工匠精神

鲁力

摘要:中职学校在对学生培养的过程中不能片面强调技能的训练,应结合机电行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培养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职业精神。而工匠精神就是职业精神的本质所在,是机电行业从业人员在生产的过程中对职业的技能、态度和精神理念。

关键词:机电专业;工匠精神;校企合作;社会服务

“工匠精神”是指在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而科技部部长曾表示:“工匠精神”要从职业教育抓起。本文以中职机电专业为例,初步探讨如何从职业教育中培养专业性的“工匠精神”人才。

一、机电行业的“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的含义

“工匠精神”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1.敬业

敬业是从业人员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仔仔细细、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中华民族历来有 “忠于职守”的传统,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2.精益

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从业者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所谓精益求精,是指已经做得很好了,还要求做得更好,“即使做一颗螺丝钉也要做到完美”。

3.专注

专注就是内心坚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这是 “大国工匠”所必备的精神品质。 “术业有专攻”,一旦选定行业,就一门心思扎根下去,专心致志,在一个细分产品上不断积累优势,在各自领域成为“领头羊”。

4.创新

“工匠精神”还包括着追求突破、改进创新的意识。自古以来,热衷于创新和发明的工匠们一直是世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机电行业对“工匠精神”的需求

生产质量是机电行业生产企业存在的基础,而且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企业能否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机电产品,建立优质品牌、良好的口碑,能否在机电行业中得到同行的认同,都取决于机电生产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在与日俱增的经济社会里,人们从事一切制造、生产、服务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在追求利益的时候,却忽略了工匠精神。机电生产行业中,经常出现安全事故;机电产品中的产品质量不合格等等现象,都严重损坏了消费者的利益,严重威胁到了用户的安全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也许能得到暂时的利益,但终究将付出惨重的代价,也难免被淘汰的厄运。

作为向企业输送第一生产力人才的主要途径的中职学校,如何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机电专业人才,就成为了我们研究的主要任务。

二、机电专业“工匠精神”培养研究

(一)日常教育是培养机电专业“工匠精神”的基础

日常教育包括思德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思德教育应和企业的文化需求有机结合,把企业对工匠精神的需求引入中职学校的思德教育中,从小事中培养学生对工作、学习一丝不苟,认真负责,追求创新的精神。而专业技能的培养目的在于中职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除了明确中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未来的就业方向以外,更重要的应该是有针对性的把机电行业,由于人为存在的急于求成、投机取巧等原因而造成的机电安全隐患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深刻理解机电行业生产安全以及产品质量的重要性,这样学生以后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则更能从工匠精神的角度,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并能在工作之后,迅速融合到企业文化中。

(二)“双师徒”教学模式是培养机电行业“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

“双师徒”教学模式是有学校和企业共同与校内的学生建立师徒关系,分别针对学生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有针对的进行指导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能让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有效的提升,让学生不仅掌握过硬的机电专业技能还具备良好的社会价值观,使机电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得到有效提升。

1.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力度

中职学校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共赢点较多,双方应不断融合,相互促进。中职校通过聘请机电生产企业优秀的人才担任机电专业兼职教师,在教学中突出岗位特色,特别是针对专业实训教学,校外兼职教师和校内教师共同商讨制定實训目标和评价标准,再结合实际生产项目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实行全过程的跟踪控制。这样学生通过系统化的学习和“双师徒”的特色教学模式的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将得到大幅度提升。

校企合作另外有效途径即是顶岗实习。我校的机电专业目前有一部分同学在攀枝花龙蟒矿业集团、攀枝花德胜集团、江苏江阴星科金鹏电子有限公、广东东莞新科磁电品有限公司、福建宁德时代新能源有限公司顶岗实习。通过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专业教学问题的反馈,再加上专业教师与企业的能工巧匠的对接,增强了学生顶岗就业的能力。同时通过实习学生的反馈,及时和企业老师的沟通,共同再次修订机电专业的教学计划、授课计划,这样对学生的教学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2.提高专业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

学校专业教师送课到企业,是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它能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环境、设备、生产一线的零距离对接,有利于增强学校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以我校为例,在近几年我校就对攀枝花海峰鑫化工有限公、攀枝花大互通钛业有限公司、德铭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攀煤化工有限公司、攀枝花兴中钛业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了送课教学活动,在对外企业的教学服务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专业技能专长,为外校的学生和教师解决实习实训中的切实存在问题。同时,机电的学生们也以志愿者的辅助身份积极参与到这些项目的对外服务中。学生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其自身的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项目管理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提高了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竞争力、自身素养和适应职业生涯的能力。

三、小结

中职学校在对学生培养的过程中不能仅仅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要结合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职业精神。而工匠精神就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人员在生产的过程中对职业的技能、态度和精神理念。而机电专业对从业人员在生产、质量方面的要求更高,更急需中职学校培养出“工匠精神”人才。

四川省攀枝花市建筑工程学校

猜你喜欢
机电专业社会服务工匠精神
论实践能力对学好机电专业的影响力
分层教学在职校机电专业课堂中的应用
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中专学校机电专业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探究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浅谈高职院校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数学教学现状及改革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