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前梅毒患者血清学检测假阳性发生的高危因素分析

2021-07-06 08:36瑞,李倩,杨
黑龙江医药 2021年11期
关键词:螺旋体梅毒生理

高 瑞,李 倩,杨 齐

开封市中心医院输血科,河南 开封 475000

梅毒是一种感染性疾病,是由于梅毒螺旋体通过性生活接触感染或血液传播感染后,出现的全身性疾病[1]。梅毒早期可出现皮肤损伤及溃疡等症状,后期严重影响心脏及神经系统方面的改变[2]。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输血已成为治疗许多疾病的措施之一。为了确保患者输血安全及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对输血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查是非常必要的。血清学检查是诊断梅毒的重要依据,经过血清学检查方法的不断改善,其筛查率显著增高,但其假阳性率也逐渐提高[3-4]。因此,本研究主要对输血梅毒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查,并分析其检验结果,对假阳性率高的因素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入医院的梅毒血清学实验标本6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均为输血前做常规传染病筛查住院患者;(2)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并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1)排除复诊患者;(2)排除婴幼儿及心功能不全的贫血患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会审核并通过。

1.2 方法与指标

抽取患者清晨空腹肘静脉血3 m l,送至检验科分层,取血清,保存备用。并对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gglutination test,TPPA)检测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卡试验(Rapid plasma reagin,RPR)检测。TPPA试剂由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提供,RPR试剂由深海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试剂操作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血清标本RPR及TPPA检测情况

60例血清标本RPR及TPPA检测检测结果示,RPR(+)和TPPA(+)者10例,RPR(-)和TPPA(+)者9例,血清学实验检测确诊为梅毒患者(包括既往梅毒患者),梅毒患病率31.66%(19/60);RPR(+)和TPPA(-)者12例,假阳性率为20.00%(12/60),见表1。

表1 血清标本RPR及TPPA检测情况 例

2.2 两组患者单因素比较

将12例假阳性患者列为假阳性组,其余患者例为对照组。假阳性组年龄≥60岁、病理因素、生理因素、标本因素及操作因素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比两组性别、输血史及抗生素治疗等因素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单因素比较 例(%)

2.3 两组患者多因素比较

将表1中具有统计意义和既往证实与梅毒患者发生假阳性的相关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并进行赋值,见表3,将是否发生梅毒假阳性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年龄≥60岁、病理因素、生理因素、标本因素及操作因素均为血清学检测假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梅毒是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播疾病,其病原体是苍白螺旋体,是一种对人具有严重致病性的螺旋体,可侵犯全身各处器官,造成各种症状[5]。血清学检查是筛查梅毒的重要途径之一,可检测梅毒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进而有效确诊[6]。根据抗原不同可分为非特异性和特异性抗体两大类,近年来临床检验医学常用检测方法有RPR和甲苯胺红不需加热血清实验等[7-8]。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实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差,但其滴度与梅毒活动性相关,可作为定量实验观察是否存在复发或再感染及以鉴别先天梅毒与被动反应素血症等情况[9]。但当抗体含量较高时,可发生假阳性反应,出现漏诊,由于梅毒螺旋体表面抗原自行脱落或损伤人体细胞后,导致破碎细胞释放,从而出现生物假阳性[10]。TPPA是一种特异性螺旋体实验,基本不出现生物学假阳性,故可作为诊断梅毒螺旋体感染的“金标准”[11]。

梅毒假阳性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情况,尤其是住院患者。本次研究中,RPR(+)而TPPA(-)者12例,假阳性率为20.00%。梅毒血清假阳性反应包括技术性和生物学假阳性反应,生物学假阳性反应又分为急慢性生物学假阳性反应两种类型[12]。急性常见于非梅毒感染性疾病,多数情况下均随着疾病消退而转为阴性,慢性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可持续数年或终身[13]。故患者病理或生理状况发生变化时,均可引起梅毒血反应出现阳性。本研究结果示,假阳性组年龄≥60岁、病理因素、生理因素、标本因素及操作因素占比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假阳性反应不仅与疾病与生理因素有关,也与高龄、技术操作、标本质量控制有关。老年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及免疫力较低,常出现免疫功能异常,及其容易对联接蛋白或异常蛋白进行干扰,进而影响检查结果[14]。标本因素可能与标本离心不当,导致溶血细菌污染有关,若离心时标本为充分凝集,血液中纤维蛋白析出,可造成检验结果假阳性,且标本污染后,也可对检验结果造成干扰[15]。检验员操作不规范或检验前使用污染、过期试剂均可是检验结果灵敏度降低。本研究结果示,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年龄≥60岁、病理因素、生理因素、标本因素及操作因素均为血清学检测假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说明年龄≥60岁、病理因素、生理因素、标本因素及操作因素均可导致血清学检出现假阳性,影响检测结果。

综上所述,血清学检测影响因素较多,在临床试验过程中年龄≥60岁、病理因素、生理因素、标本因素及操作因素均导致梅毒假阳性结果出现,因此需严格加强对标本的储存及检验质量管理,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进行,且血清学检测后,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多种检验方法,作出准确的判断。

猜你喜欢
螺旋体梅毒生理
福建省北部地区鼠类钩端螺旋体感染状况及分离株分子特征研究
享用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镇痛成果
隐性梅毒更危险
TP-ELISA和CLIA在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中的作用及准确性分析
妊娠合并梅毒该怎么办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控
铜绿微囊藻对锌、镉胁迫的生理响应
孕期产检最好筛查梅毒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1/8德国人有“生理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