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良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放射科,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是通过注射对比剂提高病灶与正常组织密度差、以强化显示病灶特点的影像学检查方式,但由于部分患者血管弹性较差、管壁较硬及其他多种原因,导致易出现对比剂外渗情况[1]。郑立东[2]报道显示,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对比剂外渗率达6.88%。有学者指出,对比剂外渗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较明显[3]。另有研究显示,年龄、疾病类型、注射流速、渗透压、依从性、操作技术等多种因素均与对比剂外渗关系密切[4]。为进一步分析受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对比剂外渗的影响因素,本研究选取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患者进行统计分析,提出干预策略以便为临床提供参考,研究如下。
选取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18年8月—2020年3月接受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患者15 757例,男7 232例,女8 525例;年龄26~73岁,平均年龄(49.51±10.24)岁;发生对比剂外渗31例,未发生15 726例。纳入标准:均在我院行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临床资料完善;对比剂选择一致。排除标准:认知功能异常;造影剂过敏史;无法追踪随访配合本研究调查。
(1)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方法:仪器选择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AS 64排多层螺旋CT,配备MEDTRONAG数控注射系统,进行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造影剂注射前实施碘过敏试验,结果为阴性后方可注射;造影剂用量1~1.5 m l/kg,静脉注射。(2)调查方法:收集患者相关资料。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肿瘤、选择手臂静脉或前臂小静脉穿刺、注射速度(>3 m l/s)、渗透压(>500 mOsm/kgH2O)在对比剂外渗患者中占比较高(P<0.05),见表1。
logistic多元回归方程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肿瘤、选择手臂静脉或前臂小静脉穿刺、注射速度(>3 m l/s)、渗透压(>500 mOsm/kgH2O)是对比剂外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是临床重要影像学检查方式,可发现平扫难以确定的病灶,对放疗靶区定位、肿瘤分期、明确病灶解剖关系等方面有重要作用[5]。但部分患者由于多种因素在对比剂静脉给药时出现外渗现象,刺激局部组织,可造成肿胀、疼痛症状,甚至导致皮肤溃疡、肢体功能障碍[6]。明确对比剂外渗原因加以预防对保障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顺利完成、提高检测安全性有重要意义。
对比剂外渗原因分析:(1)年龄因素:年龄≥60岁患者血管腔逐渐变窄,且脆性增加、管壁较硬,血管破裂风险较高。本研究中年龄≥60岁患者占对比剂外渗患者的67.74%。(2)合并肿瘤:合并肿瘤患者需进行放化疗治疗,长期药物治疗降低血管弹性,提高血管通透性,从而增加对比剂外渗风险[7]。本研究中合并肿瘤患者占对比剂外渗的77.42%。(3)穿刺血管选择:手臂静脉或前臂小静脉进行穿刺时,对比剂高压注射速度明显高于血流速度,提高血液渗透压,造成血液回流受阻,从而导致对比剂外渗。(4)渗透压与注射速度:渗透压、注射速度较高则血管压力大,易造成对比剂外渗。
表1 单因素分析结果(%) 例
表2 多因素分析
对比剂外渗干预策略:(1)加强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时患者易产生焦虑、紧张、不安等负性情绪,不利于检查顺利进行。护理人员应在检查前向患者明确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的重要性及原理,明确使用对比剂的原因、方式、影响、安全性等,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并针对性进行心理护理,消除负性情绪,增强患者依从性,并提前告知对比剂外渗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应急处理方案,避免发生对比剂外渗时患者出现焦虑、慌乱、紧张影响检查;同时对年龄较高、合并肿瘤患者进行重点关注,发现对比剂外渗后及时处理。(2)合理选择血管进行穿刺:穿刺时尽量避免手臂静脉或前臂小静脉,可选择弹性好、直径较粗、走向较直的血管,以预防对比剂外渗。(3)高压注射器使用:检查前对护理人员进行高压注射器使用培训,确保护理人员掌握安全、科学使用方法,提高护理人员熟练度,使用时注意注射速度,避免速度过快导致渗透压上升;穿刺前确保护理人员掌握对比剂外渗因素,穿刺时避免多次穿刺同一静脉,针头可以胶带固定,避免针头松动。(4)应急处理:确认对比剂发生外渗后应立即停止注射并将留置针拔出,若外渗程度较轻则无需特殊处理,对于中重度外渗患者给予稀释后的硫酸镁冷敷,降低血管刺激,并遵医嘱进行治疗。
综上,年龄(≥60岁)、合并肿瘤、选择手臂静脉或前臂小静脉穿刺、注射速度(>3 m l/s)、渗透压(>500 mOsm/kgH2O)是对比剂外渗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针对性进行预防,并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及专业度,最大程度降低对比剂外渗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