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文彬
驻马店市中医院眼科,河南 驻马店 46300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一种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主要因患者机体微血管病变引起,具有不可逆转,进行性特点,发病后患者的视力将渐渐下降,甚至有失明风险[1]。在发病早期对患者进行常规降糖治疗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的进展,但对于患者的视力病变逆转作用有限,因此如何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实施者针对性治疗成为了临床关注的重点。为了深入探究分析依帕司他结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应用效果与药副反应发生情况,本次研究纳入100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分组观察,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驻马店市中医院收治的100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患者有明确的糖尿病史,同时入院时临床表现包括硬性渗出、弥漫性水肿、点状出血及棉絮斑,符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表现,经眼底及荧光血管造影确诊,按照双色球分组原则将100名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前组实施前列地尔治疗,后组实施依帕司他结合前列地尔治疗,观察组男性30例,女性20例,52~70岁,平均年龄(58.86±5.28)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病程(12.22±1.13)个月。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53~70岁,平均年龄(58.79±5.31)岁,病程2个月~2年,平均病程(12.14±1.2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实施前列地尔治疗,取前列地尔注射液(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80023)按照10 μg剂量在溶于100 m l生理盐水后给予患者静脉地主,每日1次;观察组患者实施依帕司他结合前列地尔治疗,其中前列地尔用药方法同对照组患者,另取依帕司他片(扬子江药业集团南京海陵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012)给予患者口服用药,每日15 mg,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治疗2 w。
比较不同治疗方法下的临床效果及患者用药过程中药副反应的发生情况。(1)临床疗效判定以显效、有效及无效作为标准[2],患者出血、眼底视网膜雪血肿、渗出等症状明显减轻,以上为显效,患者血管直径在治疗后扩张程度不低于5%,出血、眼底视网膜血肿、渗出等症状有一定改善,以上为有效,其余为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2)记录两组患者用药过程中药副反应的发生情况。
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中总治疗有效病例49例,占比98.00%,对照组患者中总治疗有效病例42例,占比92.00%(P<0.05),见表1。
表1 不同治疗方法下的临床效果比较 例(%)
观察组患者用药过程中药副反应发生病例2例,占比4.00%,对照组患者用药过程中药副反应发生病例8例,占比16.00%(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用药过程中药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 例(%)
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病情的影响,血糖长期处于高水平状态,因造成视网膜位置微血管硬度的提高,增加细胞通透性,增殖异常,进而发生血管闭塞,出血等症状,表现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
前列地尔是一种脂微球载体注射制剂,其能够将药物有效成分经靶向运输至患者受损的血管位置,发挥药效达到扩张血管、抗炎、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效果,实现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4]。有研究指出[5],糖尿病患者机体内多元醇通路会被异常激活,从而导致大量的葡萄糖进入该通路,其中部分被氧化为山梨醇,造成机体内还原性辅酶Ⅱ的大量消耗,此过程是诱发糖尿病患者各类慢性病变的关键因素,而依帕司他具有抑制葡萄糖转化为山梨醇的作用,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局部糖尿病的氧化效率,防止该氧化过程中产生功能的应激效果,避免患者视网膜的进一步损伤,结合前列地尔共同用药,能够起到局部抗炎,改善内皮功能的效果,缓解机体的血管堵塞,微血栓形成及视网膜损伤,有利于患者的康复[6]。
综上所述,在前列地尔用药的基础上结合依帕司他联合治疗能够提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药副反应发生风险,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