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琼宜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河南 洛阳 471000
氯吡格雷主要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急性心肌梗死发生与易损性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伴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有关[1]。既往临床主要使用氯吡格雷治疗,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2]。阿司匹林对缓解轻度或中度疼痛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还可抑制血小板募集,阻止血栓形成[3]。本文选择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诊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治疗研究对象,给与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现报告如下。
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2018年1月—2020年1月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40例,应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分成对照组、治疗组,每组7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38例,年龄51~74岁,平均年龄(62.58±2.18)岁。合并症:高血压14例、糖尿病7例。吸烟14例、饮酒24例。梗死部位:下壁梗死46例、广泛前壁与前间壁梗死20例、高侧壁横死4例。治疗组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33例,年龄51~76岁,平均年龄(62.51±2.15)岁。合并症:高血压15例、糖尿病8例。吸烟13例、饮酒27例。梗死部位:下壁梗死45例、广泛前壁与前间壁梗死22例、高侧壁横死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合并症、性别和梗死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4]:参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中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相关标准。纳入对治疗药物不过敏、病情稳定、经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左心室心尖部位血栓形成、血栓均为近期发现,最长不超过90 d的患者。排除对活动性出血、严重主动脉瓣关闭或严重狭窄的心脏膜瓣病、凝血功能障碍、恶性肿瘤、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包括降压、降脂、禁烟、忌酒等。对照组患者接受氯吡格雷片(SanofiWinthrop Industrie,国药准字J20130083)治疗,0.5 g,每天1次,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与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治疗,300mg,1天1次,3天后改为每天1次100 mg,连续治疗3个月。
临床疗效:参考侯晓玲等[5]疗效标准。显效:患者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症状基本消失,CK-MB峰值提前出现,ST-T移至等电位线。有效: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和赤血时间均减少,ST-T变化不超过0.05 mV。无效:患者心肌梗死疼痛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ST-T缺血加重。临床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人数×100%。凝血功能:治疗前后抽取患者肘静脉血3m l,离心处理留下血清,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联合凝固法检测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不良反应: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计算发生率。左心室血栓、再通及再闭塞发生情况:采用心脏彩超检测患者左心室血栓、再通及再闭塞发生情况。左心室血栓标准:超声心动图诊断显示与闭塞运动障碍相关、通畅出现在心尖部位、有清晰的血栓边界、室腔内血栓边缘有自由活动性、可见血栓形态变化。
本文数据使用SPSS 23.0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包括年龄、PT、APTT指标等均数±标准差(±s)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包括合并症、性别、梗死部位和疗效等使用(%)表示,进行χ2检验,等级资料计算Z值,以P<0.05表示数据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治疗后两组患者PT、APTT较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组患者PT、APTT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比较(±s)
组别对照组(n=70)治疗组(n=70)t P PT治疗前11.69±2.26 11.63±2.24 0.158 0.875治疗后12.21±3.06 15.97±3.08 7.246<0.001 APTT治疗前33.69±4.26 33.61±4.27 0.111 0.918治疗后35.71±4.29 39.81±4.21 5.707<0.001
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5.71%,高于对照组的14.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治疗组患者左心室血栓率和再闭塞率低于对照组(P<0.05),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左心室血栓、再通及再闭塞发生情况比较 例(%)
2000年欧洲心脏学会对急性心肌梗死改编,采用心肌cTnT对其重新定义[6]。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组冠脉粥样硬化症候群,包括不限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斑块破裂、血小板激活[7]。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心肌酶或壁肌标志物升高,ST段下移或T波倒置,左室壁4个面的心内膜下均有病灶分布,对纤维药物反应差,不能完全溶解的血栓会阻塞血管,导致病情恶化。阿司匹林肠溶片可以抑制环氧化酶,达到双重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氯吡格雷在血小板整个生命周期及剩余生存期中发挥阻断作用,可与阿司匹林肠溶片协同发挥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断凝血系统激活。
本文对照组采用单纯氯吡格雷治疗,治疗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临床上主要使用氯吡格雷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预防支架内再狭窄和血栓并发症。但氯吡格雷容易导致严重出血,长期用药容易出现耐药性。阿司匹林是一种心血管疾病血小板聚集抑制剂,使用不当会导致肾功能衰竭,出现阿司匹林抵抗。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协同抑制血小板聚集,保护心血管功能,继而提升临床疗效。治疗组患者凝血功能较好,凝血酶原时间在用药后未见改变,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在用药后延长。阿司匹林肠溶片与氯吡格雷联合使用会提升抑制血栓强度,进而改变凝血功能,促使凝血系统恢复。同时治疗组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似,但左心室血栓率和再闭塞率少于对照组,这与谢静等[8]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可能与急性心肌梗死联合用药后心肌功能、凝血系统改善有关。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既能提升疗效,改善凝血功能,减少左心室血栓,不增加用药不良反应,建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