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
(合浦县人民医院,广西 北海,536100)
我国颈椎病发病率超过20%,中老年是主要发病人群,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是颈椎病中常见类型,主要因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颈椎间盘损伤和退变,韧带钙化以及颈椎椎间孔狭窄等因素所导致[1]。该病缺乏特异性药物治疗,临床多以保守治疗为主。针刀术是目前临床公认的治疗颈椎病最为有效的方式,其中,针刀神经触激术是治疗CSR一种较为新颖的治疗方式。神经触激术主要指使用不同医学器械刺激脊神经根与神经干部分,从而准确达到被除激的脊神经根鞘膜,利用人体防御机制,神经根应激反应、逃避反应进行治疗其椎间孔狭窄和椎间盘防御机制所致的神经根受压和神经、肌肉痉挛性疾病[2-3]。针刀神经触激术则指针刀碰到或接触到神经时所产生的应激反应,是接近、触及到神经尚未遇到伤害前的应激反应[4]。笔者现对针刀任氏神经触激术在CSR治疗中做一研究,报道如下。
文章纳入2018年3月至2021年2月181例CSR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研究,对照组男性40例,女性51例,年龄23~81岁,平均(52.84±1.47)岁,实验组男性41例,女性49例,年龄23~81岁,平均(52.84±1.47)岁,所纳入两组CSR患者一般资料并无差异(P>0.05)。所有患者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同时经过影像学显示具有颈椎退行性改压迫神经;患者表现出上肢疼痛、麻木等;意识清晰并且未有言语障碍。排除具有严重器质性病变、肝肾心等系统性疾病
对照组主要给予患者口服颈痛片、甲钴胺治疗,颈痛片每天三次,每次4片,甲钴胺则每天三次,每次一片。实验组给予针刀任氏神经触激术,每周一次,五次为一个疗程。依据第六颈椎横突前结节位置,确认C6神经根,推断神经根治疗点,随后向下移动寻找锁骨下动脉横断面,刺激外上方锁骨下臂丛点,观察患者是否具有麻木触电感,定位皮肤常规消毒,并选取适宜针刀垂直进入皮肤,进针时,将针尖移动到神经根表明,触激或是弹波神经根鞘膜直至每个治疗点,患者能承受的异感。
对比两组颈椎病功能障碍指数(NDI)和临床疗效以及日常生活指数(Barthel)。(1)依据临床疗效标准,显效呈现中医症候评分为0~2分,精神状态良好,未有疼痛感,并且不影响其生活;无效则指经治疗后,中医症候评分在3~5分,精神状态良好,并且具有疼痛;无效显示中医症候评分在6~7分,精神状态与疼痛较为明显,甚至加重。(2)对于颈椎病功能障碍使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进行评估,共10个项目,主要包含颈痛及相关的症状(疼痛的强度、头痛、集中注意力和睡眠)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个人护理、提起重物、阅读、工作、驾驶和娱乐)两部分,分数越高表示功能障碍程度越重。(3)日常生活能力使用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估,分数越高表明其生活基本自理,总分100分。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较两组治疗前NDI、Barthel评分并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改善,而实验组NDI评分低及Barthel评分高,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NDI、Barthel评分[(±s),分]
相较实验组总有效率(98.89%),对照组较低,差异显赫(P<0.05),见表 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CSR发病原因主要是机械压迫,导致神经根缺血、水肿,加上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以及韧带肥厚对神经根与其营养血管直接压迫,致使无神经外模保护的神经根压迫、牵拉等机械刺激因素敏感。长期压迫导致处向严重粘连、水肿和渗出等,同时使神经微血管血压障碍,患者出现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5-6]。临床治疗中主要以受压的神经得到延展、滑动和改善神经压力,恢复期解剖正常位置,松懈粘连部位以及恢复正常生理功能[7]。任月林[8]教授提出任氏针刀神经触激术可知,通过对300例病人的临床观察效果是确切的,之后接着发明了体表定位架,解决了体表定位问题,可准确的到达所触激的脊神经部位,同时对交感神经,神经干、丛的定位问题亦迎刃而解。
故本文借鉴上述研究,对CSR患者实施针刀神经触激术进行治疗,主要利用针刀触及神经根鞘膜产生逃避反应来松懈局部粘连,并依据全身应激反应引起内源性镇痛物质,对水肿、炎症导致的疼痛予以消退,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其安全有效。
由本文研究显示,对181例CSR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和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针刀神经触及触激术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达到98.89%,高出对照组7.68%,另外,治疗后患者NDI、Barthe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刀神经触激素能够改善CSR颈肩部疼痛和不适,提高了患者工作和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针刀任氏神经触激术的实施获得满意临床疗效,CSR患者症状与体征均得到改善,并且生活质量也显著提高,值得临床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