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兰 吴倩
(安康市中医医院,陕西 安康,725000)
胆结石指的是胆道系统包括胆囊、胆管内发生结石的常见疾病,与感染因素直接相关,且结石一旦形成,可能引发更严重的症状表现,错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演变为胆囊癌的风险非常大。胆结石的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实际发病与患者平时少动,体质肥胖,不吃早餐有关。
目前,胆结石的有效治疗方法有很多,手术治疗、微创技术、术后护理、康复训练等,都可以起到控制患者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具体实践中,患者们针对胆结石护理工作提出了高要求,需要护理人员应用新技术,摒弃旧思想,努力地创新工作方法,提升自身的责任意识,尝试从不同角度、新的层面出发,服务患者,促进其疾病快速康复,形成和谐融洽的护患关系,继而体现出护理工作的存在价值,赢得所有人员的充分信任。本次研究中,通过比较两种护理模式在100例胆结石患者(2020年2月-2021年2月收治)临床护理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应用效果,总结了一系列的护理体会,希望可以为其他的护理人员优化设计护理方案,及时改进工作不足提供一些参考。
抽选100例患者均符合“胆结石”临床诊断标准,所有患者自愿参与调查活动,已提前了解研究意义,熟知工作流程,能够积极配合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的护理操作。做好患者家属的沟通工作,与其签署知情同意书,避免引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之后利用随机分组法,将全部患者分成对照组50例,其中包括女性患者39例,男性患者11例,患者年龄在31-57岁之间,平均(42.88±1.25)岁;分为实验组50例,其中包括女性患者42例,男性患者8例,患者年龄在35-60岁之间,平均(47.04±1.9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排除精神疾病者、语言及认知功能障碍者、恶性肿瘤者、妊娠哺乳期妇女等。
仍用传统护理服,来为对照组胆结石患者提供常规化护理服务,应用常规护理方法,展开患者们的病情监测、病房巡护、用药指导、饮食管理等,术前进行简单宣教,术后预防常见的并发症,直至患者康复出院[1]。实验组则进行全面护理模式的有效构建,要先提高护理人员们对于全面护理的正确认识,使其熟练掌握全面护理的方式方法、相关技巧等,可以更好地服务患者,制定出针对性强的护理计划。具体而言,实验组胆结石患者的全面护理必须涉及以下内容:
有效强化胆结石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必须根据患者年龄、身体条件、心理健康状况、情绪状态等等,有效评估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并且判断意外情况对于患者身体健康、生命安全造成的影响程度,提前展开预防性、针对性、有效性的护理干预。如:根据患者腹部疼痛的部位、性质、发作时间、诱因等评估疼痛与饮食、体位、睡眠之间的关系,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术前指导患者科学饮食、保持舒适体位等,提高生理舒适度。如指导患者进食以易消化、低脂肪、高蛋白为主,多进食水果蔬菜,预防便秘,禁止食用豆类等胀气食物,以免引起腹胀。在术前3天保持少渣饮食,术前一天晚餐进流食,禁食8~10h,禁水4h,术前4h给患者服用200~300mL脉动。
必须通过心理护理,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更好地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在研究中,患者的实际年龄偏大,所以会对手术存在一定的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护理人员在术前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通过认知干预、家属亲情关怀、病友鼓励支持、深呼吸训练等方式帮助患者调节情绪;术后患者可能因疼痛、恢复慢、并发症等导致焦躁等情绪,护理人员一方面加强基础护理服务,一方面结合患者的情绪变化、诱因等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心理宣泄等,帮助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
术中展开全面护理,极大地考验着护理人员的配合能力、责任意识以及专业水平。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士立即给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医护人员,缓解患者的恐惧情绪;给患者取舒适体位,进行节律性深呼吸,调节情绪,缓解疼痛感;术中护士注意力高度集中,动作娴熟,配合术者完成侯树,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核对手术栖息、工具等,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当术中出现意外情况时,护士立即密切配合术者处理,并安抚患者情绪。
术后加强基础护理,取得良好的护患沟通效果,优质完成护理任务,进行多方面的健康指导尤为重要。将患者安全送入病房后取平卧位,头部偏向一侧,并给予吸氧,待患者清醒后取半仰卧位,询问患者的感觉选择最舒适的体位。术后禁食6小时,术后24小时内适当进食流食,随后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过渡到半流食、普食,术后1周内叮嘱患者禁食豆类等产气食物,保持低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饮食。
有效预防感染的预防性护理,属于术后全面护理的重要环节。每班护士观察患者的切口敷料情况,保持敷料的干燥、清洁,预防切口感染;每日进行2-3次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卫生;注重患者的保暖,若患者咳嗽有痰,尽量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时给予叩背排痰、吸痰等,预防呼吸道阻塞感染等[2]。
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可以组织康复训练活动,展开运动锻炼护理。术后早期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肢体活动以及尽早下床活动,但避免提重物、用力咳嗽、用力排便等,以免牵拉切口。术后指导患者进行腹部按摩护理等,促进胃肠蠕动,预防肠粘连、便秘等并发症。
观察两组患者胆结石的临床护理实际情况,之后对比对照组的常规化护理和实验组的全面护理效果,同时统计两组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率,结合相关的结果进行不同护理方式应用价值的有效评估,推广意义的准确判断。
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各项数据的处理分析,计量资料实施卡方检验,并以百分数表示后,当p<0.05时组间结果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对照组胆结石患者的常规化护理服务,其中优质护理23例,有效护理15例,无效护理12例,临床护理的总有效率为(76.01%);对比实验组胆结石患者的全面护理效果,包含优质护理34例,有效护理13例,无效护理3例,临床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3.76%),组间结果差异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下表1:
表1 两组患者胆结石的临床护理效果(%)
调查统计对照组胆结石患者针对常规化护理服务进行的满意度评价,护理服务满意度为(70.00%),其中非常满意17例,基本满意18例,不满意15例;对比实验组胆结石患者针对全面护理服务进行的满意度评价,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8.29%),包含非常满意42例,基本满意7例,不满意1例,组间结果差异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下表2:
表2 两组患者胆结石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统计分析对照组胆结石患者常规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护患沟通问题5例,护理操作不当2例,医患纠纷3例,总发生率为(20.65%);对比实验组胆结石患者全面护理阶段发生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2.39%),是因患者的自身原因而导致的护患沟通障碍,且未直接影响到手术结果、治疗效果、康复进程,组间结果差异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下表3:
表3 两组患者胆结石护理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胆结石发病因素较多,其与年龄、性别、高脂饮食、肥胖、妊娠、遗传因素、药物等相关。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一般的手术治疗,对于一些比较大的、药物不起作用的结石直接切除胆囊,能快速根除病灶。微创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微创手术安全性、成功率等均得以大大提升[3]。微创手术只需切2-3公分术口,将结石取出,缝合后加强针对性护理即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操作便捷等优势。但是,任何一种手术形式都存在着一些风险,需要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大多数胆结石手术患者术前的情绪波动大,甚至无法配合医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影响手术进展。患者受疼痛、负面情绪等因素的干扰,易导致对手术的耐受力降低,增加手术风险,不利于术后康复。为促进患者疾病的快速康复,加强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工作十分重要。成越[4]等人认为对胆结石手术患者围术期采用整体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焦虑状况,减轻术后疼痛,降低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康复。姜丽华则认为临床应用循证护理方法,更利于胆结石手术患者的术后康复,可以构建和谐融洽的护患关系。在本研究中,对实验组患者应用了全面护理模式,全面护理模式强调护理措施的整体性、全面性、全程性,相比常规护理而言,其更注重护理服务的前瞻性和完整性,强调护理措施之间的环环相扣。对胆结石患者实施全面护理模式,考虑到心理因素可能对手术、术后康复产生的不良影响,由于患者缺乏对手术的认知,术中术后易采取不正确的自我护理行为,导致术后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另外对手术的恐惧感、紧张感等导致治疗依从性降低[5]。因此护理人员要时刻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充分调动家属以及病友的力量,以多种形式的心理护理方法帮助患者调节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心理因素引起的生理功能紊乱,促进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康复。使患者端正心态,掌握正确的自我护理方法,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术后康复,缩短术后的康复时间。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促进术后康复。通过无缝隙配合的术中护理减少意外事件发生,减轻手术创伤。本次的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胆结石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十分显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普遍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全面护理模式的合理化应用,就是提高患者胆结石护理质量,加快患者康复进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