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从格式塔心理学视角分析《在路上》书籍设计

2021-07-03 08:11张大硕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1年6期
关键词:在路上版式书籍

张大硕

(北京印刷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北京 102600)

一、观看《在路上》的经验

“‘格式塔’一词源于德语,意指‘形状’或者‘形式’,在20世纪初,主要用于科学实验中对感觉与知觉原则的研究”①引言。区别于以往观点认为在认识活动中,知觉只用于获取感性材料,而没有独立处理信息的功能,然而视知觉理论建立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研究心理学实验的基础上,认为视知觉能够从结构的整体性方面主动把握审美对象的各个组成元素,自觉感知事物的本来面貌。正如阿恩海姆所言:“在面对一件艺术品时,如果想进入其中,就必须将之视为一个整体。”②导言从理论诞生之初,格式塔心理学就与艺术联系密切,由于艺术品和设计品同为典型的审美对象,格式塔心理学自然对理解设计作品起着明显的指示性作用。

《在路上》(图1)书籍设计是香港设计师陆智昌的作品,参照格式塔心理学所强调的整体观,笔者本着从外到内以封面为主的观察视角分析该书设计特点。选择这本书作为格式塔心理学分析对象主要有三个理由,第一,本书设计元素单纯,主要以文字、黑白颜色元素为主;第二,书籍设计特别是封面设计具备较强的结构特点;第三,书籍设计与小说内容衔接紧密,用简明的设计语言形象地传达了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作为书籍设计作品,这三点决定了《在路上》所具备的典型性特征。当《在路上》展现在读者眼前时,经历着怎样的视觉活动过程?从物理学家的视角来看,光线照射在书籍上时,纸张会对光线起到一定的吸收或反射作用,不同强度的反射光线通过晶状体把内容投射到视网膜上,将整个封面信息传达至大脑。与此同时,视网膜上的图像刺激感光神经末梢,对光波做出反应,通过神经中枢促成心理反应。

>图1 《在路上》封面

读者从观看经验出发,在纷繁的视觉元素中捕捉书籍设计语言的显著特征,主动对图形和文字进行检索,形成搜寻、探测、锁定等积极主动的观察过程。在观看书籍封面、封底和书脊的过程中,从符号语言而非形象上强化观者的知觉感受意象化的文字,激发读者从知觉上主动识别图形间的关系。翻动书籍观看内文,字与字紧密联系成行,一行行文字井然有序地排列在版心中,使读者从整体上不由自主地知觉到表达的连贯性与节奏感。

读者通过视知觉的调节功能,综合整本书的版式结构、字体运用和简洁的设计特点,从中发现设计师所要表现的嬉皮士运动和垮掉的一代断断续续、荒诞不经的精神状态。

二、《在路上》的版式结构

正如格式塔心理学所强调的知觉经验的整体性原则,笔者同样建立在完整作品的基础上分析《在路上》的版式结构设计。阿恩海姆认为,“虽然说一个物体的视觉形状如何,绝大部分取决于它外在的边缘线,但是,有了边缘线却不可以说那就是形状本身。”①65支撑形状重心的框架才是结构,《在路上》版式结构设计语言并非着眼于边缘线的形状限定,而是依靠结构充分发挥形状重心均衡布局的作用。

为方便观察,笔者运用图像处理软件将《在路上》封面中各个文字单元概括为线条(图2),按照格式塔心理学所强调的视知觉经验的整体性观点,发现线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比关系。一条有形的横轴与一条无形的纵轴决定着版面的视觉特征,横向轴线位于页面下部四分之一处,与纵向轴线交于页面左侧五分之二处,线条与线条之间的距离组成简洁的感应关系,十字形的基本结构跃然纸上。设计师依照作者思想综合个人感受来组织封面元素,把握线条长短、粗细、宽窄和远近,考虑标题、作者、出版社等元素的不同作用,制造出亲疏有序清晰简洁的对比关系,营造出温文尔雅的视觉效果,激荡着动态的视觉张力。纵横结构间,人们观察封面后吃惊地发现,不仅能够轻易地辨别实在的横向结构,还能感知到纵向的虚无结构,横排的作者、译者和出版社构成了右对齐,中英文书名构成了左对齐,中间形成了无形的通道,一横一纵的框架构建出很强的整体关系。

>图2 《在路上》封面解析图

《在路上》页面的版式结构特征主要体现在边距与版心,以及几种字体的对比关系方面。书中文字在纸张的映衬下显示出自己的位置,页面中的整体结构因为版心文字与边距“灰白分明”的关系得到巩固,不同的字体字号暗示着内文的格局,结构的一致性从始至终贯穿本书,紧紧地联系着它所要传达的内容。但是,这种一致性并没有妨碍内文设计元素的个性表达,反而在段落长短、留白范围等方面得到充分发挥,设计的细节在版式结构中流露出设计元素的本来意义,给人轻松愉悦的视觉观感。如果对内文的版式结构设计吹毛求疵的话,因为书籍达到400页,厚度超过25mm,当读者翻到一半时书籍的内边距略短,些许影响阅读的流畅性。

《在路上》的版式结构中,纵横有序的封面结构与常中有变的页面结构充分调配设计元素的重心紧密关联形成了本书清新朴素的风格样貌,自然而非刻意地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意境,在文字间营造出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在路上》的字体运用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眼睛倾向于把任何一个刺激式样看成现有条件下可能出现的最简单的形状。”②53这个视知觉规律说明人们会根据视觉经验主动识别图形的空间特征,发现形状边缘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形成对图形典型特征的认知。字体形状由其边缘决定,在与其他空间的相互衬托及对比的作用下形状得以肯定。文字通过光线使人们知觉到它的形态,与之相对,知觉中的形状随着行与行、字与字的距离差别而改变,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生成文字的外在形象和直观感受。

封面书名“在路上”采用了无衬线字体,英文“on the road”以及下面的“… you could call my life on the road.Prior to that I’d always dreamed of…”选用有衬线字体,封面用质地柔软的纸使打字机的渍墨感更加突出,虽然从外观上文字的形状特征看似不够明显,但是在读者视知觉的调解下文字的感染力得到加强,文字既具备显著的识别功能,还引发读者对文字图形特征的再次认识。在标准线的控制下每行字符排列有序,事实上这并没有掩盖每个字符的个性,恰恰由于整齐有序的行间关系,字符间断断续续的节奏感更加明确了,使人仿佛能够听到指尖触动打字机键盘发出的哒哒声。英文标题“on the road”字母虚虚实实的连接,通过视觉的捕捉自动融入了统一的框架,与中文标题“在路上”一起通过文字边缘线和行间距获得独立存在,每个字形各具特点,流露出手工的而非纯机械的气息,统一中散发着跳跃的韵律,体现了荒诞不经、即兴抒发的时代思潮。另外,中英文著者、译者、出版社名称均采用与封面书名“在路上”关联紧密的黑体,中英文著者与译者、出版社名称在字重上形成弱对比,丰富了文字图形的层次感。

封面中的文字形象与其背后的空间具有种种关联,作为形状的文字为读者营造出无穷的想象空间,而且在观者知觉系统中也存在类似的观看经验,对熟悉物体的记忆会影响观者的感知结果。就像“罗夏墨迹测验”所证明的,清晰的字体中略带含混,给予观者更多余地进行各种各样的想象,此时,观者会自发地选择贴近其生活经历或心理状态的解释,最终联结成作者、设计师和读者间共通的情感。

四、《在路上》的简洁特性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伟大艺术品是简约结构与丰富功能的统一。《在路上》用简洁的设计语言规划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复杂关系,虽然书中包含的设计元素少之又少,但是设计师从书籍设计的结构上营造出的强烈对比关系足以触动读者的视觉开关,轻易地感受到和谐统一的视觉张力。

整本书只用极为单纯的黑白两色展开设计,超乎人们一般的想象,这种简练的设计方式不仅有效降低书籍生产成本,反而提升了书籍的格调,尤其封面和书脊的设计拉开了疏密的对比,密者越密越显疏者之空阔,简洁大方令人爱不释手。从知觉感受上密的部分未必是纯黑色的,而是不同层级灰色的显现,不同面积的留白没有给人留下单调的印象,而是为观看留下适当的调整空间,增强了设计语言的丰富性。书籍封面以书名为主体部分与著者、译者、出版社名称等元素构成了明显的秩序感,封底与封面保持特征一致的同时并没有增强艺术性的表达而是增加了说明性的内容。书籍页面设计同样极为简练,设计师没有故作玄虚刻意表现花哨的版式效果,而是以书籍的内容为核心,使用恰当的字距与行距,着重围绕版心有序编排文字信息,增强小说的可读性。封面、书脊、封底、扉页、内文、版权页等书籍构成要素之间相得益彰,简洁的形式特点得到有效识别,为读者创造积极有效的视知觉活动过程。

另外一个显著的简洁特征表现在整本书从内到外基本贯穿“文字”这一设计元素,把必要的信息凸显出来。事实上,运用文字元素看似简洁未必简单,在字体框架下包含着不同的字形、字号、间距分布在书籍各个构成部分,促成了书籍整体形象的统一性。设计师将意义丰富的形式组织在整体结构中,每个字的功能与位置都被清晰地界定,几组文字的组合创造出了微妙的复杂性。

毫无疑问,简洁是《在路上》书籍设计的显著特性,人们从书中寻找突出的重心,将信息的层级转化为形式的具体,字体信息既相互关联又有所区分,形成了逐层递进的视觉结构秩序。当然,结构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成,白色的背景予人无限遐想,旷野草原、和缓山丘、广袤西部、宁静乡间,地点随时间转换,背景因而无限更替,烘托出小说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主题。

结语

中国有一则成语叫目无全牛,讲述庖丁充分了解牛的各个组成部分,用游刃有余的方式将整只牛分解,达到了技近于道的境界。这个故事的一个启示意义在于说明了整体与部分的密切关系。

围绕着《在路上》书籍设计作品,我们从格式塔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分析《在路上》书籍设计的观看经验、版式结构、字体运用和简洁特性,显示出整体与部分间的作用关系。各种设计元素之所以能在人们眼中呈现为一个显著的格式塔,构建起这种知觉力的关键就在于《在路上》书籍以整体的情形呈现,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观照,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独特作用和谐有序地交织在一起。一组设计元素可能受到整个结构变化的影响,当设计元素与结构形成对应关系,说明任何一组设计元素的“视觉场”都构成了一个“格式塔”。《在路上》书籍设计由各个元素组成,书籍形象受文字、色彩、图像等元素的影响,这个元素不是数量上的物理性分割,而是经过反复提炼、反复组织的设计元素,进而升华为整体的设计风格。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出,设计师与读者本身即构成一个“格式塔”,主要表现在设计师的创作过程与观者的解读过程是双向的,其中存在认知与被认知的关系。同时,书籍设计是带有目的性的社会活动,在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下生成,格式塔心理学从种种经验出发,获取视觉活动中的“完型”规律,为平面设计师有效地展开设计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当然,这门理论还有待在大量的设计实践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

注释:

①〔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孟沛欣,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②〔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在路上版式书籍
鲁迅与“书籍代购”
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五分铜币连环混配现象研究
市州报特刊版式创新刍议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的生态主义解读
澳门早中期样钞版式研究
“永安五铢”的版式及分类研究
《在路上》中的父亲形象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