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中的父亲形象解读

2016-05-09 14:33韩军娥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0期
关键词:在路上

摘  要:本文对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作《在路上》中父亲形象展开分析解读。认为父性的缺失和垮塌驱使小说中以迪安和萨尔为代表的“垮掉”一代陷入困境,通过不断上路和一系列疯狂反叛的行为抛开羁绊去追寻和探索精神的自由乐土。

关键词:在路上;不在场的父亲;垮掉的父亲;精神自由

作者简介:韩军娥,内蒙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教学、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0-0-02

小说《在路上》(On the Road)发表于1957年,是垮掉派代表人物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的代表作。该作品发表于1957年9月15 日纽约时报,被认为是最早肯定垮掉的一代的重要文献,吉尔伯特米尔斯坦称《在路上》是垮掉派圣经(引自文楚安)。中文译本有1990年漓江出版社出版的,由陶跃庆和何晓丽翻译,和2001年漓江出版社文楚安译本。王永年,2009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又出了新译本。虽然垮掉派出现和兴起与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的美国,但是由于垮掉派诗人和作家践行和推崇东方文明中的优秀遗产,国内学人对垮掉派和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研究一直保持着一定的热度。

一、永远的《在路上》

《在路上》一书以自传的形式记述了狄安和萨尔两个年轻人及其伙伴驾车横穿美国大陆的数次旅行经历。小说中的这群年轻人离经叛道,他们在路上的生活充斥着吸毒,酗酒,偷盗,纵欲,急速驾驶等打波传统伦理道德和社会规则的疯狂行为。传统的价值和伦理观在这部作品当中收到了极大的挑战。反叛成为小说的重要标签。在路上这本小说文本的出版本身也有一段传奇佳话。小说的原稿是凯鲁亚克在打字机上完成的,是他突发灵感,践行“自发性写作”的范本。原稿没有明晰的部分分割,甚至没有标点,他本用在三个星期,在毒品的刺激之下在长达119英尺8英尺长的稿纸上成书,他创作的状态令目睹这一过程的朋友和家人惊奇不已。朋友惊诧于他疾风暴雨式的打字速度,以至于他一天要换掉好几件T恤衫,在他创作的那段日子,公寓内到处晾晒着他汗水湿透的衣衫。(笔者意译,Ann Charters)这样的创作过程也曾一度被批评为“只是陈述而非写作,是个人的散漫的伤感的文体”更有批评者指出,《在路上》算不上是小说,只不过是经历的记录。然而,这样的创作正符合了惠特曼等倡导的自由式写作。从这个意义上讲,凯鲁雅克正是传统的继承者而非反叛者。小说中主人公的各种离经叛道的行为方式其实是个体努力保持本真,对抗现实束缚和压迫的勇敢行为。这也是这部作品经久不衰的价值所在。可以说小说中对于父亲的描写与萨尔和他的朋友们在路上的疯狂行为以及壮丽的自然人文景观的描绘相比着墨极少,只在不经意间提及。但是笔者认为小说中父亲形象对于小说主要人物精神世界的解读意义不容低估。正是不在场的父亲和垮掉的父亲形象使得小说中的主人公不断冲破传统,追寻和重塑精神乐园。小说中关于父亲的描写笔墨不多,有时甚至是一笔带过,看似主人公狄安和萨尔对父亲的追寻只是若隐若现,只是疯狂旅途中的偶感,正如小说的“自发性”一样,没有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没有寻找父亲的清晰脉络。“小说的基调是冷静的,甚至是不动声色的。作者的感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深藏不露的。”(陈杰)但是提到父亲的描述总是满含情感的,作者仿佛不再冷静,而是带着思索和感慨。在笔者看来,对于父亲形象的勾勒和满含情感的追寻,是“疯狂”之后的冷静沉淀,对于探索小说人物精神世界有着重要意义。小说中的人物不断上路,就是在追寻失去的父亲的影子,期望勾勒出父亲的完整形象,为了这一目的,不断在沿途发现,上路如此继续。

二、不在场的父亲

故事的开始提到了萨尔的父亲的葬礼,可以说萨尔的父亲一开始就没有在场。小说主人公狄安的父亲是不在场父亲的典型。他个流浪汉,长期酗酒者,一个命运不济的白锡铁匠,狄安跟随父亲过着流浪汉的生活。狄安从出生就一直在路上,正如他的床底总是放着行李箱,随时准备收拾行装上路。他提到十一岁与父亲在铁路旁的流浪汉营地走散,父亲因为醉酒,在货车箱里被货车带走了,年幼的孩子追不上货车,好几个月没见到父亲。酗酒成性的父亲数度入狱,大萧条年代中期狄安同父亲顶着烈日四处奔波卖苍蝇拍,父亲和合伙人把赚来的钱全部用来买酒,酗酒五天五夜,又一贫如洗,后来他被警察抓起来,在狄安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不在场的。流浪的生活教会了狄安生存的技能也造就了他放荡不羁的性格。虽然,在路上成为狄安和萨尔等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但是每当疯狂过后,他们总是意识到他们追寻的自由背后有一个父亲的影子。在蒙大拿,狄安发现“有谁要么像你的父亲,要么像你朋友的父亲”。在旧金山,他望着酒吧里的老流浪汉,想到他的父亲。当下决定不管怎样,都要找到他的父亲,哪怕是在郡监狱。当他到达底特律也想到也或许老狄安莫里亚蒂也在底特律,可这种可能性压根就不存在。当迪安被妻子赶出家门,在情人处又遇不顺,用劣质毒品麻醉自己,内心深处,感受到感激“我对一切都恍然大悟,也从此明白了我该怎么生活下去,我得找到我得父亲,无论他在何处,我得拯救他。”父亲的意义不仅仅是具体的个体,而是一种象征,一种精神的指引。一种存在和继续下去的意义。也可以说不在场的父亲使得狄安等人不断上路,不断追寻,去旁观循规蹈矩的主流生活,而这样的生活他无法参与。

另一位不在场的父亲是文中雷米的继父。继父为了省事,把他扔在法国的学校便一走了事,从不过问他的生活。在异国的学校遭受流离之苦的雷米度过一个个漫漫长夜,在法兰西的公路上奔波无依。于是他决定离家出走,要把他失去的一切全夺回来;他失去的太多太多。可以说永无终止,也必须永无终止地夺回来!正是不在场的父亲造就了一味索取,不知回馈的青年。

三、垮掉的父亲形象

《在路上》产生于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时期,这一“美国文革”从政治领域泛滥到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而彼时清教传统压力和战争的影响依然存在。小说中所提及的大部分父亲的形象是垮掉的,或是备受各种压力欺凌的。而社会保守的中产阶级价值观逐渐固化形成。这样的存在也激发了青年一代的反叛意识。

主人公萨尔在旅途中遇到一个姑娘,这位姑娘谈起他的父亲“ 他总是干活,一辈子都得挣钱养活妻儿子女,没欠债,日子过得平平淡淡,没有欢愉”。这是一个作为普通劳动者的父亲,清教徒般循规蹈矩的生活,从不想他们在生活中渴望什么。然而以萨尔和狄安为代表的反叛一代有着清醒的意识,那就是了解自己的渴望,并且追随自己的渴望。文中一个叫特丽的墨西哥姑娘,与萨尔结伴厮守,抛下丈夫和孩子,遭到父亲严厉的批评。可以看出,他的父亲是一个传统秩序的捍卫者,是萨尔等人反叛的对象。正如文中描述,父亲的责骂声使得欢快的歌声显得微弱。

不得不说狄安本人是反叛的一代也是垮掉的父亲。他一路疯狂,追寻自由和生活的激情,同时寻觅那个流浪汉父亲。在父亲处没有得到维护家庭的责任示范,自己结过三次婚也是好几个孩子的父亲,却是一个难以肩负家庭责任的垮掉的父亲。可以说,垮掉的父亲形象是整个小说不可忽视的暗线,是反叛青年追寻并试图重建的精神家园。

四、总结

值得一提的是,在路上的原稿与现今出版的版本有很多差异。大导演科波拉买下了在路上的原稿,并且把这部经典搬上荧屏,电影的一开始就是主人公萨尔父亲的葬礼,影片中也贯穿这对父亲的追寻和父亲形象的勾勒。可以说科波拉的电影最大限度的还原了凯鲁雅克手稿的原貌,凸显了不在场的父亲和垮掉的父亲形象对于整部小说精神内涵的揭示的重要意义。由此也可以看出“自发性写作”(spontaneous writing)并非流水账式的经历记录,而是有一定的文理脉络。

参考文献:

[1]Jack Kerouac On the Road  penguin modern classics.

[2]Ann Charters, Kerouac: A Biography, New York: Warner, 1974.

[3]陈杰 《本真之路: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小说研究》2010年4月.

[4]杰克凯鲁亚克 在路上 文楚安译 漓江出版社2001

[5]杰克凯鲁亚克 在路上 王永年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6]文楚安 “垮掉的一代”  凯鲁亚克和在路上 在路上译序 漓江出版社 2001

[7]文楚安 国际“垮掉的一代” 学术研讨会纪实  载“学术批评网” 2004年8月

[8]吴荣兰 浪漫之梦的幻灭——《在路上》解构主义研究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7年11月

猜你喜欢
在路上
对群文阅读的探索“在路上”
不忘初心?始终在路上
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的生态主义解读
肇庆海事“在路上”
评《在路上》中垮掉一代的求索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