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娴,许淑芬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糖尿病科,福建厦门 361000
糖尿病为临床多发性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胰岛素分泌缺陷等为主要诱因,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可导致血管、神经以及眼、肾等多个器官、组织功能受损,极大地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导致其生活质量以及生存品质下降。 危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难度明显增大,继发慢性肾衰竭、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病症的风险显著升高,因此,加强血糖监测以便及时纠正和调整降糖方案、防止患者血糖波动、加快患者病情缓解以及促进其预后改善有重要意义[1]。 作为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糖尿病管理系统, 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具有可行性高、数据准确及应用方便等特点,能够为临床判定临床疗效以及调整降糖方案提供依据。 现将危重糖尿病患者106 例作为研究对象, 自2018 年3 月—2019 年10 月进行治疗且于治疗期间接受实时动态血糖监测, 通过系统随机化法监患者分成两组并分别为其提供不同的干预手段, 观察并对比常规护理干预及系统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将106 例危重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 所选患者无沟通或者理解障碍并在了解该研究目的的基础上在认知同意书上签字; 合并糖尿病足等严重并发症。 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完整者;既往有神经系统障碍或者精神异常史者; 中途失联或者自愿从该研究退出者;合并肿瘤或者其他终末期疾病者[2]。 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53)男性29 例、女性24例;年龄32~79 岁,平均年龄(54.69±5.07)岁;病程10 个月~11年,平均(5.02±0.49)年;合并慢性肾衰竭者11例、脑血管疾病者13 例、心血管疾病者15 例、重症感染者27例。 观察组(n=53)男性28 例、女性25 例;年龄31~77岁,平均年龄(53.76±5.11)岁;病程10 个月~12 年,平均(5.13±0.47)年;合并慢性肾衰竭者12 例、脑血管疾病者12 例、心血管疾病者14 例、重症感染者25 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继发疾病类型等临床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该次研究同时获得患者与其家属同意及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进行。
所有患者均佩戴实时动态血糖监控系统, 对上臂进行消毒,连接记录仪及感受器,然后对设备进行调制并设定高血糖及低血糖报警值。 护理人员手持感受器,将感受器电极垂直刺入皮下, 采用肌肉内注射进针的方式,进针后妥善固定。 予以对照组常规护理,向患者讲解佩戴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意义和价值, 告知患者各种禁忌及注意事项,对患者实施心理疏导,提高其配合度[3]。 予以观察组患者系统护理干预:
1.2.1 健康教育 向患者系统讲解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具体作用以及工作原理, 使患者明确血糖监测系统获得的数据能够准确反映患者血糖变化情况, 可为临床调整用药方案提供参考。 向患者分发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说明书,使其了解设备性能、构造等,丰富患者的认知并提高其重视程度以及配合度[4]。
1.2.2 心理护理 戴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前需要安装血糖仪探头,部分患者担心会产生疼痛感或者会出现感染,因而产生排斥感和抵触感, 护理人员需要及时了解患者的内心感受以便进行针对性讲解和沟通, 及时给予患者鼓励、支持和安慰,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并指导患者进行心态调节,防止不良心态影响其配合度[5]。
1.2.3 针对性护理 置入探头前应了解患者是否有过敏史,避开感染、破损或者瘢痕皮肤,安装探头时需严格按照技术说明进行各项操作,安置完成后妥善固定。 完成安置后遵医嘱检测患者止血并向仪器中输入血糖值。 告知患者血糖记录仪器可记录患者用药、运动、饮食等情况,佩戴过程中无需刻意改变生活方式,以便影响监测值。 此外,还需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避免记录仪器被打湿、 防止电缆扭曲等影响电信号传输以及探头脱落等影响监测过程顺利进行[6]。
1.2.4 感染预防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探头置入部位是否有过敏反应或者感染反应,询问患者主诉,若出现肿胀或者压痛感等需立即进行处理。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皮肤清洁,若出现瘙痒等不适感不得搔抓,以免皮肤破损而导致感染[7]。
1.2.5 生活指导 指导患者科学饮食, 严格控制糖分摄入量,适量有氧运动既可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还能够消耗体内多余血糖。 随身携带糖果、饼干等,以便出现低血糖反应时能够随时补充糖分[8]。
①护理前后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分别评估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改善情况,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不良情绪改善效果;②记录并对比两组实施动态血糖监测相关指标, 包括低血糖次数、血糖达标时间、故障发生次数以及断图次数;③统计两组电信号传输不畅、记录器打湿、探头脱落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对比两组护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护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护理不良事件例数/总例数×100.00%; ④向患者发放该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并指导患者根据自身感受自主填写, 内容包括护理人员操作娴熟度、突发问题应对和处理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态度、团队意识等,总分共计100 分,根据以下标准评估满意程度,满意:>80 分;比较满意:60~80 分;不满意:<60 分。 总满意度=(比较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00%。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护理前HAMA 及HAMD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情绪状态均得到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效果更佳,观察组HAMA 评分及HAMD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情绪状态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情绪状态对比[(±s),分]
组别护理前HAMAHAMD护理后HAMAHAMD对照组(n=53)观察组(n=53)t 值P 值20.17±3.04 20.24±3.15 1.384>0.05 19.67±2.98 20.01±2.76 0.966>0.05 13.26±2.09 9.15±2.11 3.165<0.05 12.79±2.13 7.67±2.06 4.202<0.05
观察组低血糖次数及故障发生次数、 断图次数均少于对照组,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各项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相关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相关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相关指标对比(±s)
组别低血糖次数(次)血糖达标时间(d)故障发生次数(次)断图次数(次)对照组(n=53)观察组(n=53)t 值P 值6.49±1.35 2.43±1.27 3.171<0.05 8.35±0.67 5.34±0.56 4.094<0.05 7.56±1.09 3.24±0.76 6.373<0.05 5.67±0.97 1.03±0.45 5.129<0.05
对照组电信号传输不畅等护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达15.09%,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达3.77%,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对比[n(%)]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明显较对照组高, 两组护理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n(%)]
危重糖尿病患者病情危重,存在各种继发症,治疗难度明显增加,患者预后不佳,因此,加强血糖监测极有必要。 作为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环节,血糖监测在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利用微电子技术与生物传感技术监测组织液中血糖浓度,通常选择手臂或者腹部作为传感器置入部位,具有操作简单及携带方便等特点, 不但能够进行血糖监测,还可记录患者用药、运动以及饮食等事件,能够准确显示患者血糖值,血糖一旦达到限值即可发出警告,从而能够为患者的安全性提供保障。 但是患者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时容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难以保证监测的持续性以及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为患者提供系统性护理干预有助于加深患者对实施动态血糖监测的认知成功度,还能稳定其情绪状态、规范其生活行为,确保监测过程顺利进行[9]。
危重糖尿病患者控制难度较大,可合并糖尿病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多种并发症, 而且部分患者对自身病情、动态血糖监测等重视程度不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治疗态度不端正,普遍存在自我管理行为缺失现象。 随着年龄增加,身体机能明显衰退,身体抗病能力随之下降,同时受疾病因素的干扰,患者自护能力进一步降低,自我管理态度恶化,治疗以及生活行为不规范等可导致血糖控制难度进一步加重, 严重影响其生活品质。 为患者实施动态血糖监测的过程中为其提供系统护理干预对于促进患者治疗态度及自我管理态度改善、自我管理知识丰富等均有重要价值。
该研究中,护理后观察组HAMA 及HAMD 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低血糖次数及故障发生次数、断图次数均少于对照组,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电信号传输不畅等护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任淑琴[1]研究中, 接受动态血糖监测联合常规护理干预的的糖尿病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78.57%, 联合应用综合性护理干预的患者总满意度为97.92%, 提示与常规护理相比系统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护理效率及护理质量, 同时还能够赢得广大患者的认可,对于和谐护患关系、医患关系及提高患者配合度, 加快其病情好转均可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该次研究中, 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为84.91%,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8.11%,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 提示为患者提供系统化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其情绪状态、减少异常情况发生,可使血糖监测系统的辅助治疗效果得到充分发挥, 从而获得更加理想的血糖控制效果。
综上所述,作为理想的血糖监测手段,实时动态血糖监测能够连续、全面、实时地监测患者的血糖变化,为接受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的危重糖尿病患者提供系统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其情绪状态, 还能够减少实时动态血糖监测过程中异常情况以及护理不良事件, 有助于保证血糖监测过程顺利进行, 保证血糖监测值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便于临床判定临床疗效并及时根据血糖监测值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