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玲,王巧燕
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骨科三病区,福建泉州 362000
老年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除了导致患者血糖升高、骨折部位疼痛外,还可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其中以下肢静脉血栓最为常见。 老年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为自身骨质疏松症加重、机体功能减退等,另外,糖尿病导致的血糖紊乱、血流减慢以及骨折治疗时患肢活动受限等因素,也会增加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 严重的下肢静脉血栓会引发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肺栓塞等症状,是患者行为能力及生命安全的一大威胁。 因此,在对老年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 还需要采用有效的护理措施以防止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 选择2019 年2 月—2020 年1 月在该院进行老年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治疗的82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实施预见性护理,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选择在该院进行老年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治疗的82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系统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 例。 纳入标准:经确诊为髋部骨折并伴有糖尿病史患者。 排除标准:心肺功能障碍或其他脏器障碍患者;无力应对该次研究调查者;精神障碍或神志不清患者。 其中,对照组男19 例,女22 例;最小年龄75 岁,最大年龄83 岁,平均年龄为(79.04±0.83)岁;股骨转子间骨折20 例,股骨颈骨折21 例;合并糖尿病一期24 例,合并糖尿病二期17 例。 观察组男21 例,女20 例; 最小年龄75 岁, 最大年龄82 岁, 平均年龄为(78.76±0.61)岁;股骨转子间骨折19 例,股骨颈骨折22例;合并糖尿病一期18 例,合并糖尿病二期23 例。 对比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次研究患者及患者家属知情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后, 同时上报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实施。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定时协助其翻身,防止患者产生压力性损伤,在医生的指导下对患者使用抗凝剂,严密观察患者的下肢状况,出现异常时及时报告医生并积极协助医生开展处理。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具体为:①明确护理机制。 定期集中护理人员开展培训研讨会,学习有关老年髋部骨折、糖尿病、下肢静脉血栓等疾病的最新知识,加强考核力度,促使护理人员不断明确护理机制, 对下肢静脉血栓高发群体做好循证评价工作,为后续的个性化、针对性护理措施打下良好基础。②实施用药、饮食护理。护理人员积极、主动请教专业的营养师, 结合老年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状况,拟定健康的膳食计划,限制单糖和双糖的摄入,推荐患者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促进骨折愈合以及降低血糖水平。 加强对患者血糖状况的监测工作, 详细记录每次检测结果并交由主治医生审核签名,依据医生的指导,监督患者按时、按量用药。 ③实施物理护理。 采用空气液压仪器对患者进行护理,维持90~120 mmHg 的压力,充气、放气间隔10 s,1次/2 d,1 h/次。④实施早期健康宣教护理。 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老年髋部骨折、糖尿病、下肢静脉血栓的有关知识,特别是下肢静脉血栓的病因、预防措施等内容,需要反复强调,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⑤实施康复训练护理。在指导患者开展康复训练前,需对护理人员进行专项培训且要求考核过关。 护理人员可通过视频、图片和亲自演示等形式,将康复训练中的注意事项、重点等内容向患者详细讲解,训练时,提醒患者时刻保持患肢呈外展中立姿势, 以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训练内容,如调整脚趾运动、足背运动等,避免加重患者骨折移位,早期训练注意掌握时间和强度, 运动约20 min/次。 鼓励患者进行踝关节背身运动,运动时护理人员注意防止踝关节出现内收、外旋等状况,保持约10 s 的控制时间,放松后要求患者继续训练,训练6 组/d,30 次/组。 同时,加强抬腿训练,以患者的耐受力为依据, 将抬腿运动控制在40 次/d 左右,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 随着患者病情的稳定逐渐增加运动量。
护理前及护理4 周后, 检测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Glu)、D-二聚体水平。 统计两组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例数,并对比发生率。
该次研究数据使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前, 两组的Glu、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Glu、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Glu、D-二聚体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Glu、D-二聚体水平比较(±s)
注:a 表示与该组护理前相比,P<0.05
组别护理前Glu(mmol/L)D-二聚体(mg/L)护理后Glu(mmol/L)D-二聚体(mg/L)观察组(n=41)对照组(n=41)t 值P 值11.42±1.13 11.33±1.21 0.150>0.05 1.37±0.32 1.43±0.41 0.350>0.05(7.01±0.36)a(9.88±0.86)a 13.200<0.05(0.39±0.15)a(0.71±0.21)a 3.940<0.05
护理后, 观察组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由于糖尿病导致的血糖升高、血脂异常等现象,患者长期处于血液高凝、静脉血流缓慢的状态,对静脉壁造成一定的损伤,容易引发静脉血栓。 同时,在对髋部骨折患者进行手术复位治疗时, 由于长时间的仰卧和麻醉,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了正常的收缩功能,肌肉松弛,静脉舒张;手术后又因刀口疼痛,患者长时间卧床、半坐位或侧卧位,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而使下肢深静脉血流减慢, 进一步增加了老年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产生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 下肢静脉血栓除了会导致患者出现突发性单侧肢体肿胀外, 还可能引起肺栓塞、静脉瓣膜功能缺损等严重症状,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临床上尚未发现有关下肢静脉血栓的有效治疗方案,但有研究表明,在给予老年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骨折复位、降血糖等治疗的同时,合理的干预措施可有效防止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 该文将82 例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分别实施不同的护理方案,通过观察护理后的不同效果, 分析预见性护理对老年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的影响。
在对老年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关注患者的骨折复位状况以及血糖水平变化情况,定时协助患者翻身,防止压力性损伤,指导患者服用降糖药物,在促进患者骨折愈合、改善糖尿病症状方面效果较好。 但是,常规护理对老年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 饮食护理等不够重视, 在预防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方面稍显不足, 且患者出现异常症状后才可协助医生进行护理干预,不利于避免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后,观察组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老年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避免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
预见性护理是指护理人员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全面、综合地分析和判断,提前预知存在的风险,从而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避免并发症的产生,提高护理质量。 通过定期集中培训,帮助护理人员明确老年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的护理机制, 护理人员能够及时掌握医学中关于该疾病的最前沿知识, 不仅加强了护理技能,还深化了护理责任意识,从而提高工作质量,防止患者产生下肢静脉血栓。 经过培训,护理人员掌握了熟练的护理技能以及与患者的沟通技巧, 有助于帮助患者减轻内心的恐慌,增强治疗信心,同时,患者也会感受到护理工作的专业和负责, 主动配合护士的工作,从而改善预后,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对患者的用药、饮食等方面进行干预,患者对生活中预防措施的重视程度得到提高,可防止由于生活中的疏忽而导致病情加重; 加强病情监测工作,护理人员能够及时了解患者的实际病情,对可能出现的状况做好应对准备,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空气压力治疗仪在改善血液循环、 神经末梢炎症等方面有着促进作用,在护理过程中,采用该仪器对老年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辅助治疗, 不仅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 还可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 通过踝关节背身运动、抬腿运动等早期康复训练,患者能够及时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环, 促进机体功能加快恢复,对于防止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有着积极意义。Glu、D-二聚体是检测血糖、 溶栓的关键指标, 该研究中, 观察组的Glu、D-二聚体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0.05), 表明预见性护理能够帮助老年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
综上所述, 实施预见性护理有助于老年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降低血糖,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