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鹏,田 斌,王 欣
(曹县人民医院,山东 曹县274400)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 cm以内的骨折,这个部位在松质骨与密质骨交界处,易发生骨折,发病率占急诊骨折患者的17%,好发于6~10岁和60~75岁。目前该疾病主要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式进行治疗。而传统保守治疗一般采用手法整复小夹板或者石膏托固定,可以有效减轻疤痕粘连,但小夹板固定容易松动造成骨折移位,石膏托固定透气性差易造成皮肤瘙痒、溃烂等。新型低温热塑支具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可塑性及耐水性,可以耐受中药药液的浸泡,可针对肿胀缓解后支具松动的情况进行重塑微调。本研究将低温热塑材料支具固定配合活血止痛散应用于骨折治疗,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2019年2月—2020年11月收治的7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9例,男16例,女23例;年龄19~65岁,平均(37.25±5.57)岁;骨折时间1~40 h,平均(8.10±3.61)h。对照组39例,男18例,女21例;年龄20~64岁,平均(38.65±6.24)岁;骨折时间3~52 h,平均(9.17±4.48)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年龄18~75岁;新鲜性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不合并神经、血管损伤;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高龄、重度骨质疏松者;开放性骨折、神经、肌腱、动脉损伤;严重心血管病、治疗依从性差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手法整复低温热塑支具固定治疗,具体方法:患者取坐位将前臂置于桌面,骨折断端周围进行局部浸润性麻醉,助手从侧方用双手固定前臂靠近肘关节处,术者握住患者手部逐渐向掌侧、尺侧倾斜牵引并加以抖动手法,牵引后用手推压桡骨远端骨折凸起部位,直到恢复平整,触摸桡骨断端是否整齐,然后将低温热塑板裁剪成手托展开后形状,预留出拇指伸出的椭圆型孔洞,放入80°恒温水箱中预热激活,待材料软化后,垫上泡沫衬垫覆于患者前臂桡侧,注意将拇指从预留的椭圆型孔洞中伸出,用弹力绷带固定进行塑形,支具冷却变硬后从患者腕部取下,修剪掉多余材料用抛光机打磨边角,将修整后支具再次配带于患肢,调整支具固定的松紧度。查DR片确认完成复位。手法复位后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训练方案:复位当天进行小幅度手指屈伸,微握拳,拇指与其余四指的对指练习,逐渐增加用力程度;固定后第2周起做屈腕肌静力性屈伸练习;固定后第3周进行对指及手指抗阻练习。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每天给予活血止痛散(透骨草、当归、姜黄、威灵仙、牛膝、羌活、独活、伸筋草、苏木、五加皮、红花、元胡、没药、乳香各10 g)浸洗。方法:将药物浸泡1 h后煎煮20 min,将药液放置盆中冷却至温度适中,然后将患肢置于药液中浸泡10 min左右,2次/天,治疗4~8周。
1.3 观察指标(1)疼痛程度 采用视觉模拟(VAS)评分法,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得分越高疼痛程度越重。(2)肿胀程度 复位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骨折肿胀程度分级评分法[1]评价肿胀程度。0度:肢体无肿胀,与正常肢体没有什么异常改变;1度:肿胀肢体较正常一侧皮肤肿胀,皮纹仍存在;2度:肿胀肢体较正常肢体的皮肤肿胀,皮纹消失;3度:肢体肿胀部位皮纹消失,且出现散在分布的张力性水泡。(3)腕关节功能评价 治疗12周后,采用国际Cooney量表进行评定,其中90~100为优;80~89分为良;65~79为可;65以下为差。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VAS评分及关节肿胀程度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VAS评分及关节肿胀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及关节肿胀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腕关节功能比较 观察组39例,其中优25例,良10例,可2例,差1例;对照组39例,其中优22例,良9例,可4例,差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VAS评分及关节肿胀程度评分比较(±s,分)
表1两组VAS评分及关节肿胀程度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VAS评分 关节肿胀程度评分观察组 治疗前 39 7.56±0.89 1.98±0.36治疗4周后 39 1.53±0.26 0.32±0.24对照组 治疗前 39 7.49±0.56 1.95±0.16治疗4周后 39 2.36±0.32 0.64±0.28
骨折是骨科常见疾病,患者对骨折治疗后功能恢复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多优良的新型材料被引入到医疗行业,佩戴新型外固定支具的舒适性、稳定性较以往大幅度提升。同时,术后的康复训练对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临床研究表明,早期的康复介入训练能够改善患者关节活动范围,预防关节僵硬,加快骨折愈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
魏晋南北朝时期葛洪在《肘后救卒方》中对骨伤后应用活血化瘀内服、外用的方剂做出了总结。中国传统骨伤学对骨折的治疗早就确立了“内外兼治、动静结合”的治疗原则。祖国医学在治疗骨折方面留下了大量经典方剂,两千年来救治了无数患者,其中活血止痛散具有良好的效果,方中羌活、独活、威灵仙、五加皮可以祛风湿、利水消肿;红花、乳香、没药能够通利血脉、消肿止痛具淤滞肿痛之效;牛膝、透骨草、伸筋草、苏木可以活血疗伤、祛淤通经,引药内行。诸药合用,共凑活血通络、疗伤续断、消肿止痛之功效。
本次研究表明,应用手法整复外固定支具固定后辅助中药浸洗对骨折后的恢复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及关节肿胀程度,并提高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