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丙洋,袁波,娄志刚
(漯河市中心医院,河南 漯河 462000)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好发于40~60岁中老年人,是颅内动脉壁的囊性膨出,常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不明,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1]。依据动脉瘤的位置不同,可分为大脑前动脉瘤、大脑中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及椎基底动脉瘤。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多采用显微夹闭术。对于发病3 d内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脑组织肿胀明显,手术易造成脑损伤,影响患者的预后。发病时间超过3 d的手术治疗的患者,手术危险性较低,但脑积水和血管痉挛的发生率高,患者的死亡率增加[2]。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0月在我院行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探讨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早期手术介入对患者认知功能、血清因子水平的影响及安全性,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行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96例,发病时间3 d内手术的48例设为观察组,发病时间超过3 d手术的48例设为对照组。对照组48例,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25~75岁,平均(48.02±3.07)岁;大脑前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2例,前交通动脉瘤19例,后交通动脉瘤23例,椎基底动脉瘤1例;ASA分级Ⅰ级31例,Ⅱ级17例。观察组48例,其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21~76岁,平均(49.03±2.57)岁;大脑前动脉瘤4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前交通动脉瘤21例,后交通动脉瘤19例,椎基底动脉瘤1例;ASA分级Ⅰ级29例,Ⅱ级1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入院后经检查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符合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手术指征;Hunt&Hass分级Ⅰ~Ⅳ级;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凝血功能障碍或出血性疾病;有精神类疾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有肝肾功能障碍;有心肺功能障碍。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显微夹闭术。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嘱患者仰卧位,经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经标准翼点入路开放颅腔,在电子显微镜的观察以及引导下剪开患者的蛛网膜,分离侧裂池、视交叉池,缓慢释放脑脊液,待颅内压充分降低后,充分暴露动脉瘤,选择合适的血管夹,并用血管夹夹闭动脉瘤颈部,止血,关闭颅腔,留置引流管。术后常规进行抗感染、降颅压以及抗血小板治疗。
1.3 观察指标(1)认知功能:术前术后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ate Examination,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总分30分,分数越高认知功能越好。(2)血清因子:术前术后分别采集患者的空腹静脉血2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患者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 proteinase,MMP-9)、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神经烯醇化酶(Neuronespecificenolase,NSE)水平。(3)术后随访,观察并记录脑梗死、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及术后再出血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计数资料用n(%)表示,计量资料用±s表示;相关数据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因子水平比较 见表2。
2.3两组并发症比较 见表3。
表1两组治疗前后MMSE及MoCA评分比较(±s,分)
表1两组治疗前后MMSE及MoCA评分比较(±s,分)
两组治疗前MMSE及MoCA评分比较,P>0.05;两组治疗后MMSE及MoCA评分比较,P<0.05;同组治疗前后MMSE及Mo⁃CA评分比较,P<0.05。
组别 n MMSE评分 MoCA评分对照组 治疗前 48 15.42±4.13 22.15±3.18治疗后 48 21.23±2.17 18.65±3.71观察组 治疗前 48 15.58±4.08 21.89±3.65治疗后 48 25.89±2.65 26.24±3.25
表2两组治疗前后MMP-9、MPO及NSE水平比较(±s)
表2两组治疗前后MMP-9、MPO及NSE水平比较(±s)
两组治疗前,MMP-9、MPO及NSE水平比较,P>0.05;两组治疗后,MMP-9、MPO及NSE水平比较,P<0.05;同组治疗前后,MMP-9、MPO及NSE水平比较,P<0.05。
组别 n MMP-9(μg/L) MPO(ng/mL) NSE(ng/mL)对照组 治疗前 48 95.32±8.73 73.12±6.14 45.28±6.12治疗后 48 65.73±7.15 38.96±5.85 37.28±5.13观察组 治疗前 48 95.43±7.89 72.69±5.97 44.89±5.97治疗后 48 57.24±6.28 36.27±5.46 32.17±5.21
表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颅内动脉瘤破裂通常表现为喷射性呕吐、体温升高、剧烈头痛等,病情发展迅速,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3]。治疗方法主要是在降颅压的基础上进行手术治疗。显微夹闭术具有创伤小、可有效清除血肿组织、降低颅内压、再次出血率低的优点。但手术易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同时会出现脑梗死、脑积水、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预后。有研究发现,不同的手术时机影响患者的手术效果及预后[4]。MMSE是最具影响力的认知缺损筛选工具之一,方法简便。MoCA从注意力、定向力、语言、视空间、命名、延迟记忆、抽象思维等方面评价患者的认知功能,敏感性较高。患者发病后,动脉瘤血流量增加,导致瘤体扩大,压迫周围脑组织,影响血氧供应[5]。同时,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脑水肿进一步加重,增加了手术损伤周围神经组织的风险,进而影响患者术后的认知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MMSE及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早期手术介入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MMP-9是一种钙锌依赖性蛋白水解酶,几乎能够降解细胞外基质的所有成分,参与机体的炎症反应,可在动脉瘤周围大量积聚[6]。MPO是血清炎症因子,是活化的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产生的氧化酶,与动脉瘤的形成、发展、破裂有关[8]。NSE主要参与神经元和神经分泌细胞中的糖酵解反应,当神经组织受损时,其在血液循环中的含量升高,是反应脑组织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本次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MMP-9、MPO及NSE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尽早进行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脑梗死、脑积水、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以及术后再出血是行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的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脑梗死、脑积水、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以及术后再出血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早期手术介入有助于降低脑梗死、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及再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早期手术清除颅内血肿,能够减少颅内动脉因缺血及炎症反应而造成的脑血管痉挛。同时,早期手术能够降低因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造成的无菌性炎症反应,从而减少了脑梗死、脑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10]。
综上所述,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早期手术介入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患者的血清因子水平,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