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女大学生低体重检出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1-07-02 12:56王海波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江苏省体质体重

王海波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江苏 无锡 214121)

一、引言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是民族的希望,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一直是国内外共同关注的问题。近年来,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特别是大学生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5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等文件来指导与干预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并在“中央7号”文件中指出:“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低体重、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研究表明:适宜的体重是体质与健康的保证,体重偏高或偏低均对健康不利,低体重是影响大学生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会不同程度诱发多种疾病。从流行病学角度看,低体重会引起必需的脂肪酸缺乏症,导致生长发育停滞、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生殖功能丧失、眼及视网膜病变、肾功能衰竭和血小板功能异常等情况[1]。己有的研究多数为肥胖或正常群体体质的变化,而针对低体重群体特别是女大学生群体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探讨女大学生低体重群体体质变化的研究有着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目前,我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高速期,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十二五”期间其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23.53%[2],江苏作为其核心部分,2020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0.27万亿元,人均GDP 达12.5 万元,居全国各省(区)之首。[3]江苏省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潜在力量,他们的体质健康水平至关重要。为及时掌握江苏省高校低体重女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发展规律,本研究通过对女大学生低体重与正常、超重和肥胖体重的身体机能、素质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探求其身体机能和素质指标的变化规律,探析其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以便为低体重女大学生正确评估和改善自身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建议,为高校有针对性的开展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2010、2012、2013、2014年江苏省“十所高校”共计40000名18-22岁女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研究指标与分组标准

体质指数(BMI)计算公式:BMI=体重(kg)/身高(m2)。[4]分组标准:体质指数(BMI),依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提出的我国成年人低体重、正常、超重和肥胖判断标准分为四组:BMI<18.5为低体重,BMI=18.5~23.9为体重正常,BMI=24.0~27.9为超重,BMI≥28.0为肥胖。[5]

2.数据处理

本研究对低体重女大学生的身体机能、素质指标与正常、超重、肥胖体重女大学生相应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身体机能指标包括肺活量和肺活量体重指数,身体素质包括50米、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一分钟仰卧起坐、握力、握力体重指数、800米的测试结果。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样本均数以t检验和方差检验显著性差异,检验结果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与分析

(一)江苏省女大学生低体重变化特点

1.城乡间比较:2010-2014年女大学生低体重率总体之间比较,乡村略高于城市(乡村为18.6%,城市为18.4%,相差0.2个百分点,不具有显著差异。同一年份中城乡比较,除2012年城市高于乡村外,其余年份(2010、2013、2014年)均为乡村高于城市,彼此差值在0.3~1.0个百分点之间波动。(见表1)。

2.年级间比较:2010-2014年女大学生低体重率总体及各年份,均呈现一年级最低,二、三、四年级显著提高的态势,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相差在4.1~6.2个百分点之间波动,各年份中二、三、四年级与一年级之间均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值均<0.01)(见表1)。

3.年份间比较:2010-2014年女大学生低体重率总体及各年级均呈现2010年最高,2012年、2013年、2014年有所下降趋势,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在4.3~6.2个百分点之间波动,各年级中2012年、2013年、2014年与2010年之间均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值均<0.01)(见表1)。

表1 2010-2014年江苏省女大学生低体重统计表

城乡均值乡村均值总均值21.5%22.5%22.0%18.1%17.2%17.6%16.6%16.9%16.8%17.3%17.7%17.5%18.4%18.6%18.5%

(二)江苏省女大学生低体重对身体机能、素质的影响

1.身体机能:从机能测试结果来看,2010-2014年江苏省低体重女大学生肺活量项目均值均低于正常(相差122ml)、超重(相差246ml)、肥胖(相差346ml)群体,均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值均<0.01)。由于依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提出的我国成年人低体重、正常、超重和肥胖判断标准确定女大学生低体重人群,故低体重群体的肺活量体重指数均高于正常(相差5.5 ml/kg)、超重(相差12.3 ml/kg)、肥胖(相差18.2ml/kg)群体,均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值均<0.01)(见表2)。

2.身体素质:从素质测试结果的分析来看,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类:低体重群体与正常群体处于同一水平,但好于超重与肥胖群体。2010-2014年江苏省低体重女大学生立定跳远项目与正常群体处于同一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相差0.2cm,P值>0.05),但均好于超重与肥胖群体,均存在极其显著差异(与超重群体相差4.2cm,与肥胖群体相差8.3cm,P值均<0.01)(见表2)。

第二类:低体重群体略好于正常、超重、肥胖群体。2010-2014年江苏省低体重女大学生50米、一分钟仰卧起坐项目均略好于正常、超重、肥胖群体,与正常群体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与超重、肥胖群体存在显著性差异(50米项目,与正常群体相差0.02s,P值>0.05,与超重、肥胖群体相差0.13s和0.28s,P值均<0.01;一分钟仰卧起坐项目,与正常群体相差0.5个,P值>0.05,与超重、肥胖群体相差2.3个和4.0个,P值均<0.01)(见表2)。

第三类:低体重群体低于正常群体,但好于超重与肥胖群体。2010-2014年江苏省低体重女大学生800米项目低于正常群体,存在极其显著差异(相差1.5s,P值均<0.01),但均好于超重与肥胖群体,均存在极其显著差异(与超重群体相差3.8s,与肥胖群体相差13.1s,P值均<0.01)(见表2)。

第四类:低体重群体低于正常、超重与肥胖群体。2010-2014年江苏省低体重女大学生坐位体前屈、握力项目均低于正常、超重与肥胖群体,均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坐位体前屈项目,与正常、超重、肥胖群体分别相差0.9cm、0.8cm和0.7cm,P值均<0.01;握力项目,与正常、超重、肥胖群体分别相差1.2kg、2.5kg和3.4kg,P值均<0.01)(见表2)。

表2 2010-2014年江苏省低体重女大学生身体机能、素质统计表

四、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低体重女大学生身体素质比正常体重群体差,特别是力量和耐力素质指标,由于探讨低体重女大学生群体身体素质低下的机理尚缺乏,因此,有必要对其原因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发现主要是运用逻辑思辨、经验总结、文献分析等方法,对女大学生低体重原因若干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探索,缺乏采用教育实验、个案研究等方法的实证研究。通过总结,显示导致女大学生体重过轻的原因有四个方面:审美观念、体育锻炼、合理膳食和低体重危害。

(一)审美观念:错误审美观的误导

随着中西文化的融合,苗条成为社会对女性形体美的判断标准,女性的减肥瘦身,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时尚。加之新闻媒体对形体美的宣传报道,导致女性不断塑身减脂,甚至出现对“骨感美”的疯狂追捧。在此种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女大学生为了得到所谓的“社会认可”、“自我价值实现”,不断同化到此种观念中,严重缺乏正确的审美观,造成对自身健康和身体形态的错误认识,本来正常的体形却自我评价为偏胖和肥胖,忽视了人体健康中的合理的结构和成分因素。徐凯和李慧杰分别通过对大学生自身体重的认知调查表明,很多大学生不能够准确认识到自身体重状况,在正常体重的学生中,较多学生(51.45%)高估自己的体重,即误以为自己超重或者肥胖,特别是女生,60.83%的同学认为自己体重过重,进而可能出现盲目减肥的倾向。[6-7]

(二)体育锻炼:体育运动不足

体育运动不足也是造成女大学生体重过轻的原因之一。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存在两种误区:一种认为越瘦越健康,不用去锻炼,甚至部分体重过轻者认为体育运动要消耗能量,只能使体重变得更轻。另一种为虽有锻炼意识,但无锻炼行为,甚至部分体重过轻者不知如何进行合理体育锻炼来增强自身的体质健康水平。汪明旗和曹斌分别通过调查发现,女大学生虽有着极高的体育锻炼积极性和锻炼意识,但是在实际的体育锻炼行为中,时间短、频度低、强度小,体育项目选择单一,以考试项目为主。[8-9]另外,张平华和陈炜分别采用有氧练习与力量训练组合、单一的力量训练两种方案,对60名低体重女大学生进行训练,显示经过训练后有氧练习与力量训练组合和单一的力量训练都能够增加低体重女大学生的体重及改善身体成分、提高身体素质,但在安静脉搏、血压和肺活量方面,有氧练习与力量训练组合效果更好,并认为此运动方式是低体重人群首选的运动方式。[10-11]

(三)膳食营养:膳食不够合理,饮食随意性大

我国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诸多营养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将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特别是女生,由于生理的原因以及追求身材苗条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有关的营养问题更加突出。[12]2012年董幼丹通过调查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低体重的大学生不吃早餐、偶尔吃快餐的比例较高,经常喝奶制品的比例较低,每天吃零食的比例较高,每周不吃鱼或海产品的比例较高,进而推测大学生体内营养素缺乏或不平衡现象可能很普遍。[13]

(四)低体重危害:认识不足

体重过轻是身心健康的大敌。体重过轻的女大学生,容易疲倦、体力差、兴奋性低、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不高、抵抗力低、免疫力差、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不强。[14]长期以往,会导致进食障碍。进食障碍(EDS)曾被认为仅限于发达国家。从二战后的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受“以瘦为美”文化的影响,EDS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成为困扰西方国家的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5]我国目前没有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的EDS资料,近年来一些对女大、中学生进食态度的调查显示,其对体形的过分关注及节食、暴食行为相当常见,进食障碍的检出率在2.80%至4.98%之间。[16-18]

五、结语

马丁·路德·金说,人类的进步“永远不会由必然性车轮的滚动来实现,而要通过孜孜不倦的努力、坚持不懈的工作……而若没有这种艰苦的工作,时间本身就会成为社会惰性力量的同谋。”当前,我省女大学生低体重问题较为严重,不容忽视,对其进行有效干预是未来几年高校体育、卫生重点工作之一,要想全面彻底遏制与扭转女大学生低体重的态势,我们的根本出路在于要认清三个意义,凝聚三种力量、遵循三个规律、加强三个联动。

认清三个意义。一要认识高等学校体育、卫生对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二是要认识高等学校体育、卫生对幸福家庭的重要意义,三是要认识高等学校体育、卫生对健康中国的重要意义,只有充分认识这三个意义,才能将提高女大学生体质健康任务内化为推进工作的不竭动力。

凝聚三种力量。一是增强女大学生体质必须凝聚各级党政领导的共识和力量。二是增强女大学生体质必须凝聚人民群众的共识和力量;三是增强女大学生体质,必须凝聚体育、卫生战线的共识和力量。只有凝聚好这三种力量,形成长效机制,才能啃下增强女大学生体质、促进女大学生健康成长这块“硬骨头”。

遵循三个规律。一是女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二是教育教学规律,三是女大学生自我锻炼习惯养成规律,只有把握好这三个规律,才能变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被动为主动,变他律为自律,使体育成为女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三个联动。一要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和社会参与联动,二是要学校、社区和家庭联动,三要教育、体育和卫生等部门联动,只有形成合力,立体推进,综合治理,才能真正提升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才能有效提升女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猜你喜欢
江苏省体质体重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给鲸测体重,总共分几步
奇妙体验之称体重
称体重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称体重
江苏省南就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