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颜
(克州党委党校社会经济研究室,新疆 阿图什 845350)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区域的具体状况而任意求解,更不能忽视群众的生活而闭门造车。克州作为柯尔克孜族聚居区,维吾尔族占人口半数以上,民族成分复杂,地缘环境特殊,且因高原山地面积较多,农牧民占总人口的比例大,整体知识文化水平不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与接受有限,农村易成为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聚集区和多发地,维稳形势严峻。有鉴于此,就需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乡土载体研究,用农牧民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与话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使整个培育过程落到实处,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牧民日常生产和生活,帮助农牧民整合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形成广泛的价值观认同,抵御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和破坏,进而促进地区和谐与稳定。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克州地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乡土载体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载体分类齐全、载体运用形式多样、载体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等成果。但同时在人才队伍、载体形式与内容、与乡村振兴结合程度、理念转化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就成为新时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才资源是当前国际发展和竞争的核心力量,更是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克州地区通过发展教育、本土人才培育和引进外来人才等措施,使地区人才队伍不断得到充实,使乡村思想文化教育队伍不断壮大。但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中仍然存在很多困难: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缺乏。在克州乡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专门从事宣传教育的工作人员较少,其中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素养的人才就更加稀少。在访谈的20名从事宣传教育的工作人员中,只有1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3人的专业与之相关,剩余16人专业都与其从事的工作关系不大(见表1)。正是这种非专业性,严重制约了克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另一方面是人才队伍年轻化,宣传内容与地区实际相脱节。克州近年来通过天池计划、内地招聘大学生等措施不断让年轻人充实基层干部队伍,这些年轻的干部大多是刚走出校门的学生,他们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但是对基层实践把握不足,很多时候不能把宣传的内容同本民族、本地区的客观实际结合起来,开发出适应于本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内容。
表1 宣传教育工作人员的专业表 (N=20;单位:名)
内容与形式有效地结合才能让思想文化教育产生良好的效应。然而克州在载体建设过程中存在内容和形式失衡的现象。一是基层政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内容的选择上以国家政策宣讲、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去极端化宣传教育为主,然而当前农牧民对农业技术、科学文化知识和公共娱乐的需求较大,且对老年、妇女、青少年的教育内容的选择缺乏针对性,从而出现教育内容与接受主体的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无法激起农牧民的兴趣和热情,致使各个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二是部分乡镇采用学校教育、集中宣讲、放送电影、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在此过程中存在重宣传、轻过程,重形式、轻实效的问题。致使农牧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紧紧停留在24个字,没有真正理解24个字后面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不知道这些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内涵融入百姓生活有限,使他们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不能很好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部分基层部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认识不足、流于形式,把群众性、长期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看成是组织一场晚会、搞几次文化体育活动即可。如在一位村支部书记说:我们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此村里举办了“冬季村民运动会”、“十一红歌朗诵”等文化活动(访谈记录:B20200213)。
从嵌入式理论视角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乡土载体建设是嵌入在克州乡村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关系网络当中,受到农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乡土载体建设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承载的理念具象化,引导人民群众主动融入乡村建设,构建和谐乡村环境,有效的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乡土载体建设必须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才能不断扩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空间和活力,在全面发展农村各项事业的基础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然而,克州部分乡镇的乡土载体建设并没有嵌入乡村振兴的格局中,多为僵硬的教化和理念的灌输,没有激发起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无法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的乡村振兴目标。在实地走访中,阿克陶县K村的一位村干部说:我们村从2017年开始就要求大家开展庭院卫生建设工程,而且也组织了多次宣讲,虽然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直到现在,还有一些农民,从思想上不重视,缺乏这个意识,认为打不打扫卫生这是我自己家中的事情,跟村子没有什么关系。每每都是在包户干部的监督下才去打扫一下庭院,根本没有参与村子治理的意识(访谈记录:B202002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载体所承载的内容多是从宏观角度体现中华民族共有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理念,其传播话语体系较为官方,只有将其转化为民间话语体系才能更好的融入基层群众生活,转化为群众的行为自觉。乡村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有理论宣讲、会议学习、自学、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现代网络推送等多种方法,而克州基层政府采用最多的则是理论宣讲、会议学习和发放学习材料等,整体缺乏创新。宣教方式相对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未能较好的采用行之有效的、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满足新时期农村发展和农牧民自身发展的需要。T农场的一位农民说:我们不太喜欢领导上课和讲话,讲的很多听不懂,坐久了我们就在下面睡觉,或是看手机,给我们发的学习材料我们也很少看,拿回家就放在角落里(访谈记录:A20200312)。同时农牧民对自身物质利益的追求大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需求,对政策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活动的参与度较低,对发放农资和补助的活动参与度较高(见表2)。正是在此背景下,农牧民对乡土载体所承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理解不深,难以实现理论与生活的有效互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农牧民自觉行动的程度较低。
表2 您比较喜欢参加村里举办的什么活动? (N=464;单位: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作为思想文化教育的核心,其与社会、经济、政治等活动形成一种互嵌式共存状态。克州农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宣传教育在推动农村社会环境、经济和政治等发展的同时,也势必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克州地处天山、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的夹缝当中,地势东南低、西北高,落差较大,全年干旱少雨,境内多戈壁和荒漠,夏季雪水融化形成河流,在戈壁中形成了冲积平原。这些冲积平原多演化为一个个绿洲,成为克州地区人民生存、繁衍和发展的重要区域。特殊的地理区位因素在形成独具特色意蕴的地区文化的同时,也对新时期地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乡土载体有一定制约作用。一是区位地理状况从农牧民生产方式上制约了乡土载体的培育。高山畜牧业使牧民长期生活在牧区,他们居住分散、流动性较大,对其进行思想文化教育的成本较高,须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且成效也不明显。绿洲农业的发展使农民长期被固定在一块土地上,并形成了一种较为浓厚的乡土情结,农民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土地和熟悉的农村社会,其思想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较为固化,这是新时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大阻力;二是克州部分山地地形使农牧民的居住点分布在一个狭长的山谷或河流两岸,村落在城镇化过程中点与点间的距离较远,不利于一些基础设施的共享,其利用率较低,未能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的;三是绿洲的土地和水源的承载力有限,一旦脆弱的自然环境被破坏,就很难恢复,一些乡镇干部过度的追求城镇化,为完成任务而不顾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最终对当地的发展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也给当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乡土载体建设设置了障碍。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提出:“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并非空间、能源、耕地,而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3]这充分说明人是地区发展的主导者。当前克州乡村正处于快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中,农牧民是这一发展过程最活跃、最具主导性的因素,他们的文化素质则是整个发展过程的核心之所在,更是关系着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一目标的实现。自实施义务教育以来,农牧民的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农村文盲人口数量有大幅度地下降,文盲率降低到1.65%。但是该地区农牧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文盲人口占整体文盲人口的大多数,81.40%的文盲分布在农村(见表3);二是农村各层次的教育比例不均衡,小学和初中段学历所占比重较大,高中和大专及以上学历则分别占5.7%、3.8%,远远低于该地区城市水平(见表4)。正是这种较低的文化素质水平严重影响农牧民对党和国家政策的理解,出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参与度较低的现象,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土载体培育,影响了克州地区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如牧区的一位乡党委书记说:一些年龄偏大的牧民长期都生活在草场,以前受过的教育也少,和外界的交流交往也较少,大多数都不懂国语,这就对他们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有很大影响(访谈记录:WQ20200418)。
表3 2010年南疆地区15岁及以上乡村文盲人口对比 (单位:人,%)
表4 2010年南疆地区6岁及以上城镇与乡村人口教育程度构成 (单位:人,%)
资料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2012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克州地区自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国家政策倾斜和内地支援建设下,地区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见表5)。但是克州地区生产总值、城镇人均收入、农村人均纯收入与其它地区和全国的平均水平都有较大的差距(见表6),农民收入仅只有全国农民收入的50%。地区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致使当地财政支出用于培育乡土载体的资金相对有限,这就会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人才培养等,进而整体影响当地思想文化教育状况。另一方面,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农村居民较低的收入水平,会使其在生活消费上投入较大,在教育、文化等方面消费投入较少,从而影响地区居民的文化素质,致使其对思想文化教育活动的参与度和思想文化教育内容的理解度受到较大影响。
表5 南疆地区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表6 2019年克州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新疆、全国人均纯收入情况对比 (单位: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制度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支撑,它为规范当前培育活动行为、提升教育者的服务水平、完善基础教育设施、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水平提供了制度保障。近年来,克州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得到较大的发展,其教育制度不断完善,为地区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制度在设计的过程中存在着简单地照搬和移植、不能顺应客观规律、与意识形态结合不足、各项制度的配置缺乏科学性、操作性不强等问题。而其中缺乏可操作性则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活动的开展,对整个地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有着重大影响。一是克州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财政保障制度设计缺乏可操作性,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的乡土载体建设缺乏资金保障;二是克州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的乡土载体建设的物质保障制度不完善,致使农村思想文化教育活动开展的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当前农牧民需求;三是农村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设计不合理,致使产生人才流失、现有工作人员水平不高、继续教育不足等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在克州乡村落地生根,就必须在克州乡村的场域内建构其具有自身特色的乡土载体。面对克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乡土载体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构建培育载体建设的主体网络,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话语体系,加强培育载体的保障体系建设,以此来推动乡土载体建设。
理念作为人类实践中产生的看法和思想,其除了受现实社会存在影响外,也对现实的社会实践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不同的发展理念,其中“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被人们所接受,从老子、董仲舒等先辈前贤强调的“民本主义”思想,到马克思的现实个人思想、主体性思想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再到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本主义思想,都强调“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突出人是发展的主体和目标。这就促使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乡土载体建设中要秉承“以人为本”的载体理念:一是要把村民作为乡土载体建设的主体力量,加强政府和村民之间的有效联动,让培育从单方面的传递转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让村民真正地参与到载体建设中来;二是把村民利益的满足作为衡量载体建设的标准,把乡土载体建设与村民的经济利益、政治生活、文化需求、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建构其一个合理的乡土文化载体系统;三是通过扩大乡土载体建设的人才队伍范畴、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人才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保障制度等措施来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人才保障。
在现代系统理论视域下,不但要重视组成系统的各要素,更要深入研究各要素在整个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在克州社会发展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乡土载体建设并非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处在社会发展的整个系统之中,与社会发展中的其它方面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要想克州乡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乡土载体获得更大的发展,我们应该把整个工作放到整个系统之中进行分析,明确政府、社区、学校和农牧民自身在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一是政府作为乡土载体建设的主导者,要建立健全乡土载体建设的相关制度来推动乡土载体建设进入制度化的轨道,要增加乡村农牧民家庭收入来增大文化消费支出占比,要通过科学规划与优化管理等措施来推进乡土载体建设;二是乡村社区作为乡土载体建设的支持者,要创建良好的社区文化教育环境来影响人,通过社区文化氛围、社区实践活动来引领乡土载体建设;三是学校作为乡土载体建设的参与者,应整合各级各类学校的优势资源,根据乡村现实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国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的职能,为乡土载体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四是农牧民作为乡土载体建设的践行者,应充分发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乡土载体建设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建设出适应乡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载体,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时效性。
话语的语境对人们日常表达、交流有着重要的影响,媒体可以有选择性地设置话语议程,将某些话语信息传递给大众,从而达到对受众群体关注热点和程度的控制和影响。[4]当前克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内容过于理论化与抽线化,再加上部分群众受教育程度较低,影响着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理解,使部分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成效不明显。鉴于此,在乡村现实的生产实践中,建立起具有乡土特色的、易于群众理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话语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一般意义上的普通语境转化成乡村居民生产实践、交往实践等日常语境;二是转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材料的抽象性和理论性特征,用乡村中人、事、物、谚语等来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形成具有乡村特色的话语体系。如阿克陶县的K村,其借力周一升国旗、周三、五农民夜校开展宣讲教育。把周一升国旗作为主要宣讲平台,由村支部书记、村长、村级宣讲员,引用发生在身边的典型实例,特别是运用正反实例的对比效果,向村民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让村民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为什么不能做。以农民夜校、技能培训、“民族团结一家亲”联谊活动等为辅组织村民学习相关知识,通过反复讲、持续学,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一是促进地区教师、资源向乡村倾斜,把乡村成人教育纳入到乡村教育范围内,使乡村基础教育、成人培训与乡村现实需求有效结合,从而推动乡村教育发展,为乡土载体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二是通过加大对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乡土载体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三是通过强化村规民约,发挥榜样示范、家风教育、民间文化引领的作用,在坚持国家主流文化的前提下,加强乡土载体的开发,增强农牧民的情感认同;四是通过利用报刊、杂志、图书、广播、电视、网络、自媒体等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性活动,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教育产品等,来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容与形式,切实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