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师专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声调偏误个案研究

2021-07-02 12:56:40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被试者声调偏误

于 帅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语言学院,新疆 和田 848000)

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二十字方针”政策,进一步确立了新疆的未来发展方向,其中“文化润疆”体现了中央对新疆人民文化方面的关怀。新疆和田地区以少数民族为主,身居此地的人民过去长期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国家通用语言水平有待提升。

少数民族学生的声调一直都是教学难点。林焘认为“洋腔洋调形成的关键并不在声母和韵母,而在声调和声调更高的语音层次。”[1]相较于无声调的维吾尔语,国家通用语言声调中的阴阳上去则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重难点。现阶段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声调的研究不多,主见于朱俊阳发表的对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声调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其文章主要介绍了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声调问题及有效教学策略,缺乏地域针对性,同时也缺少实验数据分析。

本文通过对和田师专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课堂观察和跟踪调查,运用Praat软件以个案案例结合数据分析试探究和田师专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时所产生的偏误类型及偏误表象,结合教学实践提出相应教学对策。

一、实验材料与结果分析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调查对象选自和田地区和田师范专科学校预科班8名学生,年龄在18-20岁之间,编号为1-8。调查对象均来自和田地区,上大学前接触过国家通用语言,但未经过系统训练,所接触环境中人群均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实验软件为Praat4.0.47版本,受生理条件影响,男性音高参考数值为50-350Hz,女性音高参考数值为75-450Hz。

本次实验发音材料选自国家通用语言教材中的96个单音节词,均为MHK大纲甲级常用词汇,包括声母、韵母、四种声调,阴阳上去出现频次均为24次。本文对轻声、儿化暂不予以讨论。

语言声调分析软件为Praat,该软件由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开发,主要是对被试者声调发音起点、折点、终点的基频作数据测量,以T值公式(石锋)转换为五度值。下面是公式:

本文主要参考石峰关于语言学声调分析公式,其中a为被试者音域上限频率,即最大值;b为被试者音域下限频率,即最小值;x为测量点的频率。其结果T值在0-1.0则为五度值1度,1.0-2.0则为2度,2.0-3.0则为3度,3.0-4.0则为4度,4.0-5.0则为5度。

实验结果统计时,因主要探讨声调问题,对被试者声母、韵母发错音不计入统计结果,算作有效数值计入百分比。

(二)实验与统计结果

实验结果以人体听感与基频曲线为标准,若人体听感与基频曲线都符合标准则纳入“绝对准确类”,若人体听感与基频曲线都不符合标准则纳入“绝对错误类”。人体听感符合但基频曲线不符合或人体听感不符合但基频曲线符合则定为“瑕疵偏误”。

1、绝对准确类

结合上述标准将8名被试者四种声调发音准确率进行图表(表1)展示,有效字百分比数值为被试者正确发音占全部发音的准确率。

表1 被试者四声声调测试准确率

通过对8名少数民族学生测试,根据Praat语言声调软件分析和石峰语言学声调公式得出声调测量准确率情况。

如表所示,被试的8名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声调发音情况都不是很好。其中1人声调发音情况良好,四声平均值为50%;6人声调发音情况一般,四声平均值在21.3%至32.3%之间;1人声调发音情况最差,四声平均值为16.8%。

另外,从8人的四种声调发音准确率平均值来看,阴平发音准确率最高,为44.9%,去声发音准确率次之,为40.5%,阳平发音准确率再次之,为26%,上声发音准确率最差,为2.3%。

2、绝对错误类

绝对错误类是在8名被试者声调基频分析与听感结合都不符合基础上进行分类的,结合第二语言学习中声调偏误原因分类,普遍认为声调偏误是受发音调型和调域偏误影响。经过发音分析后发现8名被试者四声中上声声调的调型错误和调域错误皆存在,且从总体上看,四个声调中相较于调域错误,调型偏误更多,此处不过多讨论。

3、课堂观察结果

受个体差异性影响,发音时个体声调的音高略有差异。为确保Praat分析的准确性,笔者在国家通用语言课堂中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课堂观察。为统一标准,国家通用语言授课教师均采用赵元任“五度标记法”进行授课。同时,本文采用Praat软件辅以对比,在课堂观察的基础上结合朱学佳[2]、杜兆金研究结构将学生国家通用语言发音偏误详实展示(表2)。为简化表格方便查看,表中只展示国家通用语言具体调值。

表2 国家通用语言4个声调在被试者学习中调值体现

结合Praat数据分析,从表2中我们不难看少数民族学生在国家通用语言声调训练中几乎每个声调都或多或少有偏误情况,且普遍调值偏低。经研究,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无声调,但有重音,且重音放在每个韵律词后,韵律词内的音节音高大都为中平或低平调,而韵律词尾突显用中升调,句尾用降调。所以平调、降调和声调都是发音者受其少数民族语言负迁移影响。国家通用语言上声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无参照调型。[4]因此上声教学难度系数最大,且上声组合词汇会有变调现象,因此上声教学应结合声调组合进行教学。

(1)阴平

在课堂观察与语音实验分析前,笔者设想阴平错误率不高。但在语音实验与课堂观察中,笔者发现被试者会将相邻或相近读不准的音节误读为阴平。根据软件数据结果显示,8名少数民族被试者阴平正确率与预想相差甚远,超过50%的只有3人,数值在63-66%之间,占比为37.5%,正确人数不多且正确率低。阴平的调值标准为55,8名被试者错误阴平调值均在22至33之间,此类调域错误主见于阴平掌握情况较差的被试者将高平调误读成低平调,对阴平掌握相对较好的被试者误读主要表现为将高平调误读为升降调。如下图:

根据Praat语言声调软件分析,在参考朱学佳针对乌鲁木齐维吾尔族汉语声调软件分析结果基础上,将标准男音与被试者进行对比。其中标准男音选自现代汉语声调标准化管理处,发音人声调为Praat实验数据所得,结果显示软件声调波形与标准男音相差较大。

(2)阳平

总体上看,阳平掌握情况较阴平相比次之。根据课堂观察与实验数据分析,超过(含)50%的被试者只有1人数值为50%,占比为12.5%。阳平偏误主见于高升调被误读成中平调,也有被试者将高升调误读成曲折调(545、434),所以阳平偏误主要体现在调型方面,几乎无调域偏误。如下图:

图中标准男音选自现代汉语声调标准化管理处,发音人声调为Praat实验数据与朱学佳针对新疆维吾尔族汉语声调实验数据分析相结合基础上所得。

(三)上声

无论是实验前还是实验后,上声偏误都是和田师专少数民族学生声调掌握情况中最差的,同时也是偏误频率最高的。根据课堂观察和实验数据分析,超过(含)50%的被试者0人,仅有1位被试者数值为18%,其他被试者数值均为0,在被测试的24个上声字中误读成中平调的最多,其次是误读成升调和微曲折升调,再次是误读成中降调。由此可见,上声的误读大多与被试者调型有关,很少与调域有关。如下图:

图中标准男音选自现代汉语声调标准化管理处,发音人声调为Praat实验数据与朱学佳针对新疆维吾尔族汉语声调实验数据分析相结合基础上所得。

(四)去声

与另外三种声调有所不同,去声是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掌握情况中差距最大的一个。结合课堂观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在8名被试者去声语音分析中,正确率数值最高者可达到87%,最低者仅有10%,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相差76%,其中4名被试者正确率超过50%,占总人数50%。去声偏误更多的体现在调型中,主见于将高降调误读成中平调,其次是误读成升调,再次是误读成曲折调。由此可见,去声的误读大多与调型有关。标准男音选自现代汉语声调标准化管理处,发音人声调为Praat实验数据所得。如下图:

图中标准男音选自现代汉语声调标准化管理处,发音人声调为Praat实验数据与朱学佳针对新疆维吾尔族汉语声调实验数据分析相结合基础上所得。

二、分析与探讨

目前,国内关于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习得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如赵元任、王宁、马德元、朱学佳对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国家通用语言习得情况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受同一语言影响的国家通用语言习得者在国家通用语言习得结果上差异亦明显。通过对少数民族学生声调自然分辨与实验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一)学生学习惰性大

以Praat数据分析来看,被试者国家通用语言声调准确率仅为50%,部分被试者测试结果趋近于0。所以国家通用语言声调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是突出难题。受学习环境、专业设置限制、成长语言环境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在国家通用语言声调感知能力与音域感悟方面有所欠缺,加之游戏、学生活动等外部因素影响,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在国家通用语言习得方面惰性较大。

(二)回避性

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受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负迁移、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难免有畏难心理。笔者实验数据统计时发现被试者常常会跳过不认识或不确定的语料。结合实验数据中被试者平均准确率,我们不难看出掌握情况一般的被试者较之掌握情况良好的被试者的百分比低。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知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声调习得过程中阶段性明显。同时受个体习得水平影响,个体在国家通用语言习得过程中常出现难点规避的特点,只有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改善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习得情况。

(三)声调难易顺序

结合被试者Praat数据分析,在自然分辨与课堂观察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习得的难易层级分别是:上声(调值214)、阳平(调值35)、去声(调值51)、阴平(调值55)。从被试者四声发声正确率看,阴平与去声的正确率较高,与之相反,阳平与上声正确率较低。通过课堂观察,在为期四个月的自然分辨中,笔者认为与实验数据基本符合,阴平的发音正确率最高,上声的发音正确率最低,且难纠正。

本文认为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习得难易层级分类是受少数民族语言重音影响,例如维吾尔语重音位置在词末端,不起区别词义的作用。维吾尔语重音在语流皆以末尾词身份存在,韵律词内的音节多数为中平调或低降调,韵律词尾突显时用中升调,句尾用降调。[5]所以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习得中有阴平、阳平、去声参照,无上声曲折调参考,因此造成了以上的难易层级顺序。

(四)声调与调型调域有关

二语习得者会有调型、调域方面的偏误,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习得也不例外。赵元任先生在汉语声调第二语言的教学中认为:“对海外汉语习得者来说,是调域而不是调型造成了习得困难”。沈晓楠通过在美国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总结出声调偏误主要体现在调域而非调型方面。[5]但结合实验数据,在自然分辨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和田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习得过程中调型偏误数量多于调域偏误数量。

可见,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习得初期,首先习得阴平调时要克服调型偏误。其次,去声调偏误主见于调型偏误,阳平与上声习得则是调型、调域偏误皆存在。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习得中后期,调域在四声中所占偏误比重逐渐减少,调型问题则日益突出。

三、教学对策探讨

目前,学界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声调教学探讨从未停止,大多主张将声调教学融于语流中,笔者对此持赞同意见。但本文认为针对中高级的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习得者应采用声调融于语流教学的方式,主要指声调组合教学;对于水平较低的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习得者则应以“打基础”为主,对其进行单字声调训练教学。根据上述实验分析,结合本人教学实践,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

(一)声调组合教学

黄伯荣、廖旭东认为双音词占优势是国家通用语言词汇的重要特点之一。针对双音节词难写难记难认的情况,教学时应结合语流音变以声调组合对少数民族学生有效教学。

表3 国家通用语言声调组合教学模板

图表来源于作者实践基础上的整理。国家通用语言声调教学时,应着重讲解上声。语流音变中,上上相加变阳平(214+214=35+214),上加非上变半上(214+非214=21+非214),半上调值为21,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较容易发准。表4-表7是国家通用语言阴阳上去四声的教学练习参考。

表4-表7来源于笔者整理,结合教学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国家通用语言阴阳上去四声的教学练习参考。

表4 阴平开头组合教练习参考

表5 阳平开头组合练习参考

表6 上声开头组合练习参考

表7 去声开头组合练习参考

(二)互联网技术应用教学

互联网大数据应用使当代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发生了转变。[7]教师从传统黑板字转变为Powerpoint演示文稿,学生作业呈现方式从纸质版作业转变为线上Word或Presentation方式呈现。本文认为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声调习得应顺应时代潮流,将移动终端电子设备引入教学环节中。

现阶段,可应用于移动终端电子设备中的国家通用语言软件技术成熟且名目多样,教师通过布置线上作业检验学生国家通用语言习得情况。[8]通过小组之间的线上电子交流等形式营造国家通用语言习得氛围,使习得者改善国家通用语言声调偏误问题,自然而然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正确的声调发音。易甲国家通用语言、畅言普通话、学好普通话、普通话学习等几款国家通用语言练习与测试软件值得推荐。

(三)强调声调意识

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自主习得时受少数民族语言负迁移影响频频出错。课堂国家通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反复领读,学生跟读,以加强纠错,尽可能减少学生自主习得过程中“自由发挥”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并不是指减少学生的练习机会,而是让学生通过自然分辨感受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声调,防止自主练习时受母语负迁移影响过多。本文认为在国家通用语言声调教学时教师应在课堂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感受并培养其正确的国家通用语言语调,强调国家通用语言声调意识,以最大化减少少数民族语言负迁移影响,完成国家通用语言习得目的。

猜你喜欢
被试者声调偏误
声调符号位置歌
声调歌
德西效应
坐着轿车学声调
单韵母扛声调
德西效应
“一……就……”句式偏误研究
儿童花生过敏治疗取得突破
环球时报(2017-08-18)2017-08-18 07:46:39
新HSK六级缩写常见偏误及对策
为什么我们会忍不住发朋友圈?
奥秘(2016年3期)2016-03-23 21:5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