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黄耀鹏
天下苦Tier1久矣。这几年,Tier1(一级供应商)一直是脚踢下级供应商、拳打主机厂的霸主级存在。
对于主机厂来说,传统汽车的功能组件(由独立ECU控制)或者单一功能解决方案(譬如自动驾驶),都是“黑盒子”,其核心技术由Tier1把控。主机厂沦为写任务书的角色,还被Diss参数提的不专业。对于Tier2来说,Tier1是择而噬之的怪兽。多数情况下,必须小心翼翼保供,还要对后者实行单向技术透明。
这不是亘古就有的局面,而是90年代黄金时代结束的标志。主机厂大肆实施扁平化采购,本意是甩包袱,对供应链资产“解耦”。但没想到,一不小心造就了Tier1寡头时代。如今的Tier1集中度比主机厂高多了,前十大Tier1拥有70%全球市占率。即便在国内,博世、大陆、电装等,也呼风唤雨。
不过,花无百日红。现在的“汽车新时代”革命,可能首先就要革Tier1的命。
“新势力”不说,和Tier1没有历史渊源。就连大众这样浓眉大眼的主机厂,也在暗搓搓想抢Tier1的生意。这与主观愿望无关,而在于汽车产业链条正在受到智能化的冲击。
传统汽车时代,整车空调需要由一枚芯片控制,俗称热管理ECU。法雷奥向瑞萨采购了这枚芯片,然后联通压缩机、温度传感器、风量传感器和空调软件一起打包,卖给大众。
但是ID3、ID4研发后,大众搞了个VW.OS操作系统,所有计算功能都在这个平台下进行,而计算硬件功能也改由几枚MCU完成。虽然大众对整车软件dubug一度很痛苦,但作为奖励,他们发现,直接向Tier3供应商采购空调硬件即可。瑞萨和法雷奥于是都丢了主机厂的生意。
表面上,这似乎是“软件定义汽车”带来的影响。实际上,是整车E-E架构带来的变化。主机厂直接和Tier2、3握手,把Tier1“短路”了。这里面唯一利益受损的是Tier1供应商。瑞萨作为Tier2,只需要改产MCU即可。何况现在芯片制造商一个个都炙手可热,芯片供不应求。
Tier1就有点惨,不光空调系统、几乎所有的ECU功能,都存在被替代的可能。
现在的智能座舱,就是一个典型。看着和以前的座舱没什么区别,不过多一点炫技的功能。其实是OEM对整车电子电气架构、算力、操作系统的一次大整合。原有的各个功能,都和新功能(譬如语音识别、手势识别、娱乐互动、车联网)一起,成为整车软硬件系统的一部分。
这种做法,新势力是首倡者,特斯拉率先将众多Tier1赶出供应商序列。传统主机厂只是跟进而已,跟进之后发现“真香”。香就香在,可以大大缩短研发周期(前提是拥有E-E平台),节约成本,而且车型衍生再也不用费劲,就像后花园的地鼠一样多产。
Tier1只要睁眼看看现状就不寒而栗。而E-E架构发展的现状,则是连MCU都不要了,直接一块CCM(中央计算模块)搞定。这是最激进的整车控制器方案,江湖一统。
谁来将底盘控制器和座舱控制器“双剑合璧”的?主机厂,主机厂当起自己的Tier1。至于以前紧密合作的Tier1,只能维系传统业务,这一块业务盘子仍然远超过新产品。就中国市场来说,乘用车每年2500万辆,新能源不过100多万辆(其中还有些油改电),但后者的渗透率正呈现加速趋势,前景很可怕。
大家都看出Tier1的虚弱。传统Tier2开始不安分,英伟达、Mobileye、华为等,虽然都是这几年才杀入汽车供应链,但他们进来的时候,都定义自己是Tier2,要和Tier1“紧密合作”的。
但在主机厂看来,拆CP是必须的。因为软件日益成为核心竞争力的时候,Tier1再捧着“黑盒子”上来,失节事小,死生事大。一旦出了问题,就算OTA能解决,也得求着Tier1来写。自己根本不掌握车机软件修改权限,以前不是问题,现在则一切暴露于公众面前。当然,就算主机厂自己掌握软件,也经常有搞不清的时候,到现在特斯拉刹车公案,特斯拉自己都没有在技术层面自证清白。
主机厂越来越不愿意采购Tier1提供的自动驾驶功能包。功能包里貌似有传感器组合和软件算法,但实际上情况很复杂。因为传感器数据需要提前处理,这里面也必须自带算法。
大陆、博世等提供的毫米波雷达,就自带ECU和算法。现在情况很清楚了,Tier1拼命维持的局面,是“软硬件高度耦合”和功能独立。但当前主机厂和Tier2的利益所在,则是最好搞成像PC硬件那样,支持热插拔,即插即用,也就是所谓的“软硬件解耦”。
还拿毫米波雷达来说,主机厂就算自己做整车自动驾驶软件(或者外包),但拿到的Tier1毫米波雷达处理过的数据,再和激光雷达、摄像头数据放在一起处理,这根本不现实。获取原始的点云数据,对三种传感器数据做“像素前融合”,才能达到系统软件的精度要求。
打个比方,以前主机厂要求各个Tier1提供面包,自己就切个片,抹上点沙拉酱,转手喂给客户。现在客户口味变刁了,主机厂想变变花样自己做点心。那么最好是找面粉供应商买面,而不是捏着鼻子继续采购Tier1的面包,然后打碎回炉。
当然,还有另类主机厂,沿着供应链攀升,买的是小麦。甚至还将有更猛的买来种子自己耕种,自己收割、磨粉、加工。后者就叫“全链生产商”。眼下还没有,未来一定会出现,苹果和华为都有点挂相。
现在,英伟达、Mobileye、华为这三家已经和主机厂直接搭上线。但他们情况有所区别,前两者相当于Tier1.5,就是自己和主机厂各向前跨一步,分食Tier1的地盘。而华为则相当于Tier0.5,和主机厂合作的程度比较深,直接介入了整车软硬架构研发,而且华为ICT能力太强,“端、管、云”产品应有尽有,号称有全栈解决方案,华为的野心最大。因此华为一再强调不做整车,让伙伴释疑。
当然,Tier1也看到现状。和主机厂一样,Tier1也在努力转型,转向软件和智能化解决方案驱动的公司。头部几个Tier1,纷纷组建几千人的软件队伍,强化软件实力。
现在的趋势是软硬件解耦。如果Tier1不能适应这一变化,就可能被压制在传统供应商的身份中无法自拔。
向主机厂提供硬件和配套软件,但要支持在主机厂整车系统运行,即汽车功能组件“PC化”。令Tier1难受的是,这么做本身削弱了其技术主导地位。
但不这么做,就会眼睁睁看着自己在供应链的位置,同样被削弱。从根上说,传统时代强大的德系和日系Tier1都缺乏IT基因。组织架构改变后,运营方式也随着改变,但新竞争力的形成,依赖于强大的软件开发能力。这不是Tier1强化软件能力可以解决的。
因为Tier1扮演的角色是系统集成。他们货架上的电控单元中很多软硬件模块,其实是Tier2、3提供的。只不过由Tier1整合、测试。现在如果把这一部分功能抽走,Tier1的迷茫是可想而知的。简单说,以后靠什么恰饭。
自动驾驶是Tier1的新产品。中小主机厂可以选择科技公司和传统Tier1提供的解决方案。在L2阶段,主机厂更倾向于后者,因为他们车规级系统做得更成熟。科技公司眼下就赚个吆喝。
但到了高等级阶段,譬如L4,Tier1就没有任何优势了,不如硅谷出身的初创公司。虽然现在市面上还没有量产产品,但谁跑在前面,还是一目了然的。
在未来,整合了AI芯片(设计)、操作系统、传感器融合算法能力的供应商,将大显身手。Tier1在这上述几方面能力建设上,都落后了,他们很焦虑。
譬如炙手可热的激光雷达产品,目前唯一有竞争力的Tier1是法雷奥。剩下的,不是在恶补光学知识,就是打算沿用老办法,采购供应商的雷达,重整软件后,转手卖给主机厂。既然核心技术不在Tier1手里,为什么还要容忍这个中间商赚差价?
主机厂和Tier2、3两下里夹攻,Tier1过得没有以前舒服了。但更远更大的威胁是科技公司,包含Waymo和华为、英伟达这样的公司,正在深度嵌入供应链。整车产品改变愈明显,对供应链的重塑能力就愈强。要么适应新形势,找到新位置;要么继续吃存量。摆在Tier1面前的,就这两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