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黄耀鹏
有人说,美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球帝国”。就连占据2600万平方公里殖民地时期的“日不落”英国,也未能获得如此广泛的权力和影响。同理,人类历史上也没有长盛不衰的帝国。2008年之后,这个“全球帝国”的实力有所褪色,两次劳而无功的战争,令其自信心有所动摇。历史上的超级帝国,大多因为经济利益的失衡而内忧外患,继而陷入权力和制度的双重崩溃。
军事实力是霸权的总后盾,平常不方便时时耍弄。其直接力量,来源于二战后提供(或者联合提供)的一系列全球公共产品,构建了战后的全球秩序。美元的“铸币税”只是霸权的结果,而非来源。
一旦不能继续创造、引领更有效率的经济活动,美国就失去创造真实财富的能力。中国作为显而易见的挑战者,其金融实力尚处于内敛、边界清晰、幼稚的阶段。美国与中国的金融剥离是小心翼翼的,既要让中国“少占便宜”,又不能危及美国金融面向全球的根本利益。这是难度颇高的“平衡木体操”。
基于上述因素,我们看到,美国对“中概股退市”这一议题的操作,就凸显出吼得很大声但操作很谨慎的特点。
去年5月和12月,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修正后的《外国公司问责法》,并于今年3月正式落地。法案指出,如果外国发行人连续三年不能满足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对会计师事务所检查要求的,其证券禁止在美交易。
法案的内容是要求所有在美上市的外国公司提出额外信息披露要求,但不符合“交出审计底稿”要求的,只有中概股、法国、比利时公司。因此该法案是冲着中国公司来的,应无疑义。
过去10年来,PCAOB一直要求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交出审计底稿。而2009年中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档案法》的相关规定,审计工作底稿等档案必须存放在中国境内,且不能将其复制内容和电子版传送到境外。因此,中美双方对“中概股”的监管,呈现出法律分歧。
在有可能激化中美监管矛盾的“东南融通案”中,SEC(美国证监会)对在中国的四大分支机构罚款、暂停半年美股审计资格,其实质是SEC对中概股网开一面,淡化中美监管冲突。双方形成了对跨境执法的临时配合。
今年《外国公司问责法》落地则意味着SEC将法律冲突尖锐化,赴美上市中企的特殊待遇取消。理论上,SEC可以将所有“信息获取遇阻”的公司(大陆公司有171家、香港公司有69家、法国19家和比利时7家)全部暂停上市。
反之,如果上市公司能向SEC证明,已聘请了可由PCAOB监管的、且满足SEC要求的会计事务所,SEC将解除对其上市禁令。这样就回避了审计底稿的问题。但是否会爆发的全面下架危机,真实的制约因素,在于美国在盘算,驱逐所有中概股,会对美国全球融资市场地位造成什么样的长期损害。
目前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数量大约有247支,总市值是上万亿美元,占美股总市值大约是5%。
至少,美股投资者的损失是实实在在的,这些公司可以利用即将被摘牌的威胁,以低代价将公司私有化。事实上,如今资本过滥,“好公司”不愁融资,到哪里都有资本追捧。
去年,阿里选择在港二次上市,网易、京东、百度紧随其后。
有人预测,美国最后可能做的,还是分批进行“劝退”。中国三大运营商就是这样在美退市的。这三家体量很大,但在美国以存证托管的方式,盘子很小。对美股几乎没有实质性影响。
美国的套路是,先抬高要价震慑对方,把解释权抢到自己手中,再把具体流程模糊化,预留操作空间。
不过,如果天量中概股回流A股和港股,可能将A股市盈率溢价抹平。
证券市场不过是中美金融“嵌合”的一小部分,更广泛的嵌合在于,中国在对外贸易领域,一直使用SWIFT(环球银行间金融电讯协会)系统。
事实上,SWIFT不止支持美元的清算,也支持几乎所有国际货币的支付,包含人民币、欧元、日元、港币等。虽然SWIFT只是电文传送网络系统,是国际金融的标准协议语言,并非清算系统本身,但它要求各国清关系统彼此连接。中国央行主导的CNAPS与之连接。而美国则是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CHIPS与之连接。
不过,CHIPS承担了95%的银行同业美元支付。这意味着全球绝大部分美元跨境支付要在纽约完成。美国可以阻止任何金融机构进入CHIPS系统。鉴于美元占据全球外汇60%、结算手段42%,所以,失去CHIPS入口,就意味着无法进行美元结算。如果美国发动比利时(SWIFT总部所在)、荷兰、瑞士等国联合制裁,被制裁对象将丧失欧元、日元等绝大多数货币支付手段。
伊朗、朝鲜先后被踢出SWIFT系统,美国面对俄罗斯就谨慎得多。克里米亚事件后,美国关闭了俄6家银行在美融资渠道、7家银行发行的50万张信用卡跨国支付功能,并未将俄踢出SWIFT。
俄罗斯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远比中国弱得多。如果中国被SWIFT除名,被切断了大部分进出口,相当于工业体系从全球贸易体系中剥离,美国就有义务从其他地方获得工业品替代,也有义务寻找一个类似规模的市场。
而且,如果中国不能使用SWIFT,市场对美元的需求将大为减少,叠加美联储如今无底线放水,美国如何将通胀压力导向全球?每个成年居民得到的1600美元,是放在股市里炒股好呢,还是到海外换实实在在的物质产品好呢?
作为世界汽车最大的单一市场,也是新冠疫情管控和恢复最好最快的市场,中国对于跨国车企来说,已经不仅是掘金地,更是避难所。
这就相当于制裁美国自己。实际上,冻结中国与SWIFT的连接,不啻于宣战。
当然,我们不能总假定美国每一个决定都是理智的。如果大国总是“理性人”,世界大战不会爆发。
2015年10月,中国上线了自己的跨境支付系统CIPS。2020年,CIPS交易笔数和交易额较前一年增长17%、33.4%,达到40万亿元人民币。比SWIFT一天的交易额(5.4万亿美元)略多,但增长迅速。
中国第一次向全球提供了后备支付手段,当境外交易者不想或者不能使用SWIFT的时候,CIPS是理想的替代者。
从去年到今年,有几十万人体验了数字人民币试点业务。央行将其视为增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手段,而美国学者则呼吁,美国应该认识到让中国“铸造未来货币”的风险。
但是大家形成共识的是,CIPS和数字人民币都在降低中国对SWIFT的依赖。换言之,虽然与美国金融脱钩,当前绝不符合中国利益,但中国始终为之做准备。中国准备得越充分,美国就会估量,中国实施缓冲手段之后,脱钩带来给中方带来打击和对美方自己的打击孰轻孰重,进而质疑发动“金融核战”到底值不值得。
能战方能止战,敢战方能言和。中美脱钩问题,牵涉层面和利益众多。效果评估复杂到不可能得出精确结果,甚至连定性也很难,但是我们不能寄望于对方的理性。要防止最坏局面的发生,唯一的办法,就是假定它必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