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世广 姚瑶
摘 要 为了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热点领域,利用CNKI数据库中的5131篇期刊文献为样本,通过可视化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绘制“课程思政”研究的知识图谱。结果表明:“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虽然提出时间不长,但研究成果产出量很大,并呈快速增长趋势。但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中的融合、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素养提升以及育人效果的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还较为薄弱,是未来值得深入探讨的领域。
关键词 课程思政 知识图谱 热点领域 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1.10.032
Abstract In order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main contents and hot area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research, 5131 journal documents in CNKI database are used as samples, and draws the knowledge map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research through CiteSpa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though the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has not been put forward for a long time, the output of research results is large and shows a rapid growth trend. But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the improvement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and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effect is still relatively weak, which is worthy of further discussion in the future.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Knowledge map; Hot spots; CiteSpace
2016年12月7日,習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理念由此提出,并在总书记讲话的引导下迅速得到重视,[2]此后在教育部的推动下,“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成果与日俱增。为了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研究的脉络与热点领域,本文以可视化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为分析手段,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为“课程思政”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1 数据与方法
本文以文献数量最多且检索方式最为完善的CNKI期刊数据库作为文献样本来源,将检索主题词设置为“课程思政”进行检索。将检索时间跨度从课程思政论文出现的2017开始到2020年为止。为了使文献数据具有精确性和代表性,对文献进行了人工筛选,从中剔除掉会议、通知等无效数据后,共得到有效数据5131条。利用CiteSpace5.5软件自带的共现和聚类分析等功能对文献信息进行动态分析,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研究热点与主要研究领域,并对“课程思政”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2 研究内容
2.1 文献产出分析
文献产出数量是衡量该领域研究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之一。将检索的有效数据,按发表的年份绘制文献分布图(图1)。以“课程思政”为篇名的文献最早发表于2017年,由高德毅等发表在《中国高等教育》上的“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进一步梳理了专业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地位。此后关于“课程思政”教育的相关研究得到了充分重视,“课程思政”的研究论文迎来了从无到有,由慢到快的发展。
2.2 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根据关键词出现的年份以及数量分布可以对各研究内容的更新速度与研究活力得到清晰的认识。 [4]依据“课程思政”研究主题,按照中心性对排名前15的关键词出现的年份可以看出(表1),从2017年开始, “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逐渐展开,最先出现“思政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关键词,体现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关系的研究。2018年,关键词出现了“协同育人”“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三全育人”等,体现了学者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关注。同时,“高校”“高职院校”等词的出现,说明该研究领域开始由政策理论向高等院校实施转变。2019年以后,“课程思政”的关键词开始出现“实践”“实施路径”等词,说明该研究领域已经从理论研究逐渐转向了实践落实上。由此可见“课程思政”的研究热点已经从背景、内涵、内容、价值、方式方法逐渐向课程实践教学转变。
2.3 重点研究领域分析
为了聚焦“课程思政”的重点研究领域,本文按照关键词的相关度绘制了高频关键词共现聚类图(图2),其出现频次的高低可反映该研究领域的强度。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可将“课程思政”研究的重点领域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2.3.1 “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和理论研究
“课程思政”理念提出时间不长,还属于新生事物,因此弄清楚其基本内涵和理论是“课程思政”科学实施的前提与基础。为此,众多学者从概念阐释、内涵特征、价值目标等多方面对“课程思政”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张正光等就对“课程思政”的理念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辨误,指出只有树立正确的“课程思政”运用理念,才能最大限度地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育人合力。[5]成桂英认为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需要从完善机制体制、鼓励专业合作和立足学科独特视野三方面进行努力;[6]刘淑慧提出将互联网等新媒体形式与课程教学进行深度融合,达到信息技术与传统思政教学互相推动的目的,增强时代认同感,加快专业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型。[7]随着对“课程思政”认识的深入,对其理论的研究将走向系统化。
2.3.2“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研究
在“课程思政”提出之前,高校也一直开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虽然只是关键词语的前后颠倒,但二者在的德育中发挥的作用是不用的。石书臣认为既要认识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本质联系,又要明确二者的区别,充分发挥二者各自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育人优势,才能形成协同效应,增强育人合力。[8]邱仁富也认为二者要树立同行同向理念,才能达到最终同行的目的。[9]陈雪贞则从制定教学计划、精选思政教学内容,组织思政教学形式、推动思政教育实践,改善思政实施条件和注重思政评价导向等六个方面分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差异。[10]总之,以“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同行同向,协同育人为指导,以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功能,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最优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最终目的。
2.3.3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中的实施研究
“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如何在专业课程中有效实施,是发挥“课程思政”育人的关键。杨涵在“大国方略”特色课程中,通过“项链模式”访谈教学、情景模拟与角色体验、网络论坛互动探讨、随堂反馈考核等形式将思政元素融于其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11]杨建超认为高校在“课程思政”教育改革需要进一步强化理念认同、优化体制机制和实施师资能力提升工程等。[12]高宁等人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对“知识选择”“课程编制”和“因材施教”三个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13]另外,学科专业的差异性决定了思政元素的独特性,比如闵辉就认为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研究各种社会现象与人类思想活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学科,” 具有天然的育人功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支撑,所以哲社科专业实施“课程思政”具有较好便利性。[14]而理科的突出特点是对社会问题相对地不敏感或涉及较少,而思维的逻辑性则较强,所以理科专业在思政教学设计上更要注重策略技巧才能达到教育育人效果。[15]再比如工科专业课程有着理论性技术性强、人文关怀少的特点,[16]在工科专业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教育同样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工科专业课程在强调“理论技术”的同时,应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3 结论与展望
3.1 主要结论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呈现以下特征:
(1)从时间演化角度来看, “课程思政”研究论文最早發表于2017年,之后相关的研究迅速展开,文献产出数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但高水平文研究成果偏少,质量有待提高。
(2)从关键词的重现分析来看,“课程思政”的研究热点主要为“教学改革”“思政教育”“立德树人”“高校”“协同育人”“专业课程”等领域,这些主题词反映了“课程思政”研究的变化规律,同时也说明了该领域的研究已经从理论探讨逐渐转向专业课程教学实践转变。
(3)从关键词聚类图谱来看,“课程思政”研究的重点领域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和理论研究、“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研究和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中的实施研究。这些研究领域基本涵盖了“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2 研究展望
由于国家和领导部门的重视,在很短的时间内,“课程思政”的研究已经取得大量的成果,但总的来看,高水平研究成果偏少。本文在对“课程思政”研究的背景、热点和重点领域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同时,也发现以下问题须深入探讨:
(1)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中的融合问题。如何正确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又要避免专业课程的思政化。既要合理的融入思政元素,又要避免用思政内容代替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2)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素养提升问题。“没有金刚钻,难揽瓷器活”,如何在“课程思政”视角下培养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素养,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完美融合,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3)“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评估问题。实施的效果如何,如何进行事前研判、事中监控和事后评估?也就是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进行全方位评估,也是目前“课程思政”研究中的薄弱环节。
基金项目:2020年南京林业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培育项目(编号:163120082);2019年南京林业大学教学成果培育项目:空间规划变革背景下城乡规划人才“规划—生态—地信”跨学科能力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 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3]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4]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5] 张正光,张晓花,王淑梅.“课程思政”的理念辨误、原则要求与实践探究[J].大学教育科学,2020(6):52-57.
[6] 成桂英.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三个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9):67-70.
[7] 刘淑慧.“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建构的理论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5-17.
[8] 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57-61.
[9] 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04):109-113.
[10] 陈雪贞.最优化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现[J].中国大学教学,2019(10):45-48.
[11] 杨涵.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论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切入點[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22(02):98-104.
[12] 杨建超.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理性审视[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6):121-128.
[13] 高宁,张梦.对“课程思政”建设若干理论问题的“课程论”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8(10):59-63.
[14] 闵辉.课程思政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2017(Z23):21-24.
[15] 王宝军.大学理科专业课程思政的特点和教学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9(10):37-40.
[16] 马佩,陈辉,常敏.课程思政融入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6):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