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
【关键词】教师队伍;教师专业发展;最近发展区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40-0052-03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推动教育转型发展的一个最大的共识,我想莫过于:没有教师发展的高质量,就没有教育发展、学校发展的高质量。
然而,无论是从哲学的思考还是从实践的视角,我们也必须承认,某种意义上说,最大的共识其实也正揭示了最大的问题。因为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两个最为基本也是最为现实的事实:其一,从来就没有什么“完美的教师”,更没有什么“一招鲜”“一针准”的发展教师的灵丹妙药。换言之,每一名教师都必须得到发展,每一名教师都是一个有待开采的富矿。其二,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既是一个个体超越与进步的过程,更是一个学校团队文化不断凝聚、沉淀与提升的过程。忽视“这一个”的发展不对,无视“每一个”“所有人”的发展更不对。尤其不能以少数“精英教师”的所谓进阶,掩饰教师队伍整体倦怠、边缘化的实际。更有甚者,正是因为一些学校过于热衷于打造个别精英“名师”,而进一步加剧了整个教师队伍的倦怠甚至“内卷”。换言之,每一名教师的发展都应该找到他的“最近发展区”,也应该能够找到他的“最近发展区”。
如果上述分析成立,那么在“发展教师”这一至关重要的课题面前,可能我们的选择只能是——奔着问题而去,向着实处而行。走不出“毕其功于一役”的迷雾,摆脱不了流于表面、应付任务甚至作秀式培训与培养教师的漩涡,就不可能真正抵达教师发展学校、实现自身价值的彼岸。
镇江市中山路小学是一所有着悠久办学历史和独特办学实践的区域名校。与所有学校一样,目前都面临着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推进五育融合的全新任务;与所有传统名校一样,又面临着教师理念更新、教育教学方式升级的现实挑战。任务面前,他们更多想到的是立足实际、实事求是;挑战面前,他们更多选择的是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实际问题。在我看来,他们实际上是始终抓住了影响一所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三对关系:
一是“急”與“等”的关系。一方面,新的时代、新的形势、新的要求,迫切需要教师师德水平与专业素养的大提升,为此,每一所学校都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另一方面,任何一所学校、任何一名教师的发展都有其特有的惯性、特别的节奏,为此,我们又必须有“急不得”的清醒与理性。处理“急”与“等”关系的关键选择是什么?中山路小学的经验是:首先,要在师德规矩上“急”起来。从教育学意义上说,师德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师德建设既要体现传承,更要体现与时俱进。如何为师德建设立规矩、树样子呢?中山路小学的做法是从本校的“敬仁行章”教育理念入手,以培养教师“仁者情怀”为追求,以“渊博学识、真心关爱、严中有情、爱而有恒、传递共享”五点要求为具体指向,实际上是为师德建设定制了“导航仪”。其次,要在专业底线上“急”起来,明确要求全体教师必须“主动修业,努力涵养”,着力突出“四种修炼”,即修炼师德、修炼学养、修炼专业能力、修炼适应力,实际上是为教师发展编制了“路线图”。最后,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教师团队与个体发展方面“等”得起。都说教育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其实教师的发展何尝不是如此?一些学校之所以教师发展的美好愿景难以实现、完善制度难以落实,很大程度上与工作中的急于求成与缺乏有效路径密切相关。为了让师德的规矩与专业的底线落到实处,中山路小学在方法论上做了深入的探索与创新。比如,持续不懈地用“微讲堂”“微故事”来感染教师,激发教师的自我教育,潜移默化地熏陶师德师风。又比如,尝试“巡回沙龙”“室群融合”,通过多活动、多亮相、多展示,使教师获得专业上的日积月累的进步。前文呈现的刘卉老师和她的阅读教学的实践,就是中山路小学耐心等待一名年轻教师走向成熟的鲜活案例。
二是“用”与“养”的关系。当前,制约教师发展的一个特别困难,就在于“一个萝卜一个坑”,学校里养不得更养不起“闲人”。尤其是新课程、新教材的全面实施,更加剧了这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教师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越来越加重的教师负担,使得大多数学校、大多数教师都不得不疲于应付,不得不陷于完成任务的泥淖。都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如何在“用”教师的同时,“用好”更“养好”教师呢?中山路小学的选择就是:首先,关心、信任每一名教师,让人人尽其“用”。刘珊珊老师是一名年轻的教师,在她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就得到了老校长的关心,从“路上注意安全”的叮嘱,到“用真心换真情”的实打实的支招,让她这个新手快速入得了门、晋得了级。其次,因势利导发展每一位教师,让人人长其“才”。教师的专业成长说到底是一个自我发现与潜能发掘的过程,用好教师的关键,不只是用好教师的眼前与当下,更要着眼于教师的可能与未来。姜嵘老师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京口区“人民满意教师”,刘卉老师从一名阅读教学的爱好者成长为区域阅读教学骨干、专家,就是教师潜能发展、走向自我实现的最好例证。再次,创新载体促进每一位教师,让人人养其“气”。陶静校长从《礼记·中庸》的古训中,引发教师要“博识厚蕴”的主张,进而提出带有中山路小学烙印的“四项修炼”,并且通过班主任工作室、特色教研组建设、新型师徒结对等创新,让教师“生活引导者”“学习促进者”“反思研究者”“团队协作者”的角色定位得以不断落实,这就是不仅“用师”更重“养师”的切实体现,而且不仅“养”了教师专业发展之“能”,更“养”了教师生命超越之“气”。
三是“博”与“专”的关系。我一直以为,教育是一项必须既重视历史传承与当下问题解决,更注重未来引领的极其复杂甚至奇妙的事业。当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教师发展的一个最大挑战就在于,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找到有效学习、适合学习的路径,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另一方面,更要求教师能够练就“五育融合”的新本领,在推动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促进自我生命质量与职业价值的提升。换言之,现实的学校语境下如何帮助学生提高成绩,成绩之外我们还要什么,成为所有学校、所有教师必须用行动回答的两个重要问题。对此,中山路小学的经验是:首先,强化校本教研与专家团队的引领,让教师专业“专”起来,让学科质量“硬”起来。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他们利用云端教研的尝试,极大提高了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其次,强化生活教育与专业学习的结合,让教师发展“博”起来,让学校生活“活”起来。他们的班主任队伍建设,实现了户内户外、校内校外的互联;他们的语文教研组建设,不仅有整本书阅读等专业技能的修炼,更确立了“过有创意、有情怀的生活”的特色信条,不仅丰盈了教师的专业生命,更夯实了教师以“专”促“博”、以“博”引“专”的根基。
立德树人的路上,教师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课题;纷繁复杂的挑战中,教师发展更是学校进步的现实命题。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刻板的模式,没有天然的真理。一切认真的探索都有意义,一切扎实的实践都有价值。“奔着问题而去,向着实处而行”,或许就是中山路小学的实践探索的全部意义与价值所在。
正如萧伯纳所说:“改变世界的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寻找梦想中的乐园,当他们找不到时,他们就亲手创造出来。”
(作者系江苏省镇江市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