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春红,朱乔波,邵东良,金佩丽
(嘉兴市妇幼保健院,浙江 嘉兴 314000)
性早熟指青春期之前出现的与年龄不符的第二性征发育,临床上将男孩9岁以前及女孩8岁以前出现的第二性征发育或女孩10岁以前出现的月经初潮诊断为性早熟。与正常健康同龄儿童比较,性早熟患儿表现为生殖器官发育、生长突增、性征发育成熟提前[1]。性早熟患儿体内的性激素分泌提前,生长速度、骨骼成熟和身体发育较早,导致骨骺提前闭合,因此性早熟患儿在儿童时期表现出比同龄人较高大的身材,但成年后身高却明显矮于同龄人群[2]。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家庭饮食结构变化显著,加之社会因素等的综合影响,性早熟的发病率逐年升高[3]。不合理的饮食结构极易造成儿童期营养失调,造成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高脂血症等疾病的发生率升高,甚至还会诱发高血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等,机体内糖脂代谢失衡等可造成青春期提前,诱发性早熟[4]。考虑到性早熟对患儿身心造成的严重不良影响,应当积极分析学龄期儿童性早熟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及时给予干预,以降低性早熟发生率[5]。本研究对学龄期女童性早熟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重点探究了饮食习惯对性早熟的影响,为今后临床干预提供参考。现分析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嘉兴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88例诊断为性早熟的学龄期女童为观察组,通过1∶1匹配188例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学龄期正常女童(第二性征均未发育,无月经来潮)为对照组。观察组纳入标准:①符合《性早熟诊疗指南》[1]的诊断标准;②均为女性患儿;③骨龄超过实际年龄1岁以上;④女孩性腺轴未启动但存在超过2项的性发育指标异常;⑤监护人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先天性中枢神经系统畸形;②合并肉芽肿性疾病、恶性肿瘤、脑性瘫痪;③既往有激素类药物使用史;④合并肝脏、甲状腺、肾脏、颅脑等脏器疾病史。观察组儿童年龄6~10岁,中位年龄为8.5岁;正常组儿童年龄6~10岁,中位年龄为8岁,两组儿童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①体格测量:包括身高、体重的测量,并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m)]2。②自行设计问卷,调查两组儿童的家庭情况、饮食习惯及其他情况。家庭情况包括家庭年总收入、家庭婚姻状况、父母文化程度、母亲乳房发育年龄、母亲初潮年龄等。饮食习惯包括儿童在过去1年内每周食用转基因大豆类、蔬菜和水果类、家畜肉类、家畜内脏类、鱼类、海鲜类、零食类、油炸类食物及保健滋补品的次数等。其他包括参加体育运动的次数、每天看电视时间、晚上睡觉时间、使用成人护肤品次数、学业负担情况等。问卷调查人员均经过统一培训。
观察组儿童身高为(135.05±7.47)cm,高于正常组的(129.55±6.59)cm;BMI为(16.60±2.33)kg/m2,亦高于正常组的(15.32±4.23)kg/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2.569、2.801,P<0.05)。
观察组与正常组在家庭年总收入、父母文化程度、母亲乳房发育年龄<10岁、母亲初潮年龄<14岁,以及每周食用转基因大豆类、蔬菜和水果类、家畜肉类、家畜内脏类、鱼类、海鲜类、零食类、油炸类食物和保健滋补品的次数,每周参加体育运动的次数、每天看电视时间、晚上睡觉时间、每天使用成人护肤品的次数、学业负担等方面差异均统计学有意义(P<0.05),见表1。
表1 学龄期女童性早熟的单因素分析结果[n(%)]
影响因素观察组(n=188)正常组(n=188)χ2P食用海鲜类(次/周)6.4580.026 ≤1153(81.38)174(92.55) >135(18.62)14(7.45)食用零食类(次/周)4.1510.048 <2150(79.79)175(93.09) ≥238(20.21)13(6.91)食用油炸类(次/周)8.6760.005 <2146(77.66)168(89.36) ≥242(22.34)20(10.64)食用保健滋补品(次/周)7.9210.012 ≤283(44.15)112(59.57) 3~475(39.89)76(40.43) 5~730(15.96)0参加体育运动(次/周)5.5370.035 ≤2118(62.77)42(22.34) 3~449(26.06)98(52.13) 5~721(11.17)48(25.53)每天看电视时间(h)7.3540.017 <186(45.75)135(71.81) 1~237(19.68)49(26.06) >265(34.57)4(2.13)晚上睡觉时间6.3890.027 21∶10之前53(28.19)70(37.23) 21∶10—22∶1086(45.74)98(52.13) 22∶10之后49(26.07)20(10.64)使用成人护肤品(次/天)6.0350.030 <2113(60.11)175(93.09) ≥275(39.89)13(6.91)学业负担重4.6120.043 是68(36.17)32(17.02) 否120(63.83)156(82.98)
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以是否发生性早熟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年总收入≥7万元,母亲初潮年龄<14岁,食用蔬菜和水果类≤3次/周、零食类≥2次/周、保健滋补品≥3次/周,参加体育运动数≤2次/周,每天看电视时间>2h,使用成人护肤品≥2次/天及学业负担重是学龄期女童性早熟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学龄期女童性早熟相关因素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家长对孩子营养的重视程度也提高,大多家长错误地认为蛋白质摄入越高对孩子的发育越好,于是日常生活中餐餐有肉,有研究发现动物蛋白摄入增加可能导致青春期发育提前,动物蛋白对青春期发育的影响可能是通过影响蛋白介导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IGF-1)来完成的[6]。既往研究发现营养过剩与性发育的提前启动有密切关系,性早熟会导致儿童生长发育加快,加快骨成熟,骨龄大于正常儿童,最终影响儿童身高[7]。2013年朱铭强等人研究发现女童性早熟发病率高于男童,因此应关注女童性早熟问题。确保学龄期女童平衡膳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高热量、高蛋白和高脂饮食习惯,以降低性早熟的发生率。
本研究观察组患儿身高及BMI均高于正常组。近年关于超重肥胖、糖脂代谢与儿童性早熟的研究较多,发现女童BMI与性激素水平密切相关[8],BMI越高,其促黄体生成素(LH)基础值、LH峰值、峰值LH/FSH比值越低[9-10],二者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中患儿家庭情况、日常膳食摄入情况,发现家庭年总收入、父母文化程度、母亲乳房发育年龄<10岁、母亲初潮年龄<14岁,以及每周食用转基因大豆类、蔬菜和水果类、家畜肉类、家畜内脏类、鱼类、海鲜类、零食类、油炸类食物和保健滋补品的次数,体育运动、每天看电视时间、睡觉时间、使用成人护肤品、学业负担均与性早熟有关。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家庭年总收入≥7万元是学龄期女童性早熟的危险因素(OR=2.942),可能与家庭经济水平较佳,饮食上偏肉食类,舍得为儿童购买零食、饮料、酸奶等食品,影响儿童平衡膳食,进而导致儿童性发育提前。母亲初潮年龄<14岁也是学龄期女童性早熟的危险因素(OR=2.012),提示可能有遗传因素的影响,一半以上女性儿童月经初潮均与遗传有关,所以母亲初潮年龄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女童性发育[11]。
食用蔬菜和水果类≤3次/周、零食类≥2次/周、保健滋补品≥3次/周均是女童性早熟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522、3.673、3.673),说明同时蔬菜和水果类每周进食量较少也可能诱发性早熟,蔬菜和水果类食物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膳食纤维摄入量越高,血浆游离雌激素水平越低;市面上出售的零食,各种添加剂多,含糖量高,总热量高,摄入过多容易引起儿童超重、肥胖及营养不均衡等问题,从而诱发性早熟。参加体育运动≤2次/周、每天看电视时间>2h、使用成人护肤品≥2次/天、学业负担重均是学龄期女童性早熟的危险因素(P<0.05)。可能与体育运动不足容易引起儿童超重肥胖,成人护肤品所含的雌性激素被皮肤吸收后对相应靶器官产生作用,从而诱发性早熟有关。同时儿童长时间观看电视节目,从节目中学到较多涉及情感的内容,容易出现早恋等情况,诱发内分泌失调,增大性早熟的风险[12]。有学者指出女性体内脂肪达到体重的16.9%才能诱发机体发育,达到23.0%则可诱发月经,是由于脂肪达到一定量后可促进机体分泌瘦素,瘦素对下丘脑产生刺激,促使分泌人绒毛促性腺激素的分泌,诱发性早熟[13]。
膳食因素与学龄期女童性早熟发生的相关性,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容易造成患儿肥胖,体内脂肪量升高可促进性激素分泌,诱发月经到来,促进性成熟[14]。因此,应为学龄期儿童培养平衡膳食的习惯,尽量避免摄入过量的高脂和高热量食物,多摄入蔬果类、鱼类、豆类食物,促进儿童正常生长发育。
综上所述,学龄期女童应少食用零食类食品,尽量避免擅自食用保健滋补品,如有必要,建议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多食用蔬菜和水果食物可降低学龄期女童性早熟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