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体化谈运动能力难题及其教学建议

2021-06-30 02:28于素梅
中国学校体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传接球学法水平

于素梅

对学生的运动能力进行培养受多种因素影响,体育教师较高的教学能力水平、学校丰富的场地器材资源条件、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练等正向的影响因素能有效促进运动能力的培养与形成,相反,教师能力不足,场地器材匮乏等外部因素,学生兴趣不浓、方法不当、体能不足、技能不到、心智不高等内部因素都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性。及时消除负面影响因素,也并非都能轻而易举地让每名学生顺利达到一定的运动能力水平,其培养过程也并非易事。究竟还要解决哪些难题,体育课堂如何组织教学活动,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运动能力形成,这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认真把握的关键性问题。

一、培养学生运动能力面临的三大难题

运动能力的培养有诸多问题需要考虑,如培养哪类运动的能力。并非所有的运动项目都要掌握,需要掌握的是哪一项或几项应如何确定呢?在培养过程中如何把握培养的过程,也就是说,如何培养才能使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此外,如何判断学生是否具有了一定的运动能力水平,教师如何评价培养的结果?应围绕培养前、中、后3个方面的难题,系统把握难在何处以及如何化难为易。

1.基于学生需求确定运动项目

运动能力培养的原点就是要回答培养学生的什么运动能力,判断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运动能力,需要慎重而全面的考虑。基于学生的需求,将包括满足学生的认知发展、动作发展、生长发育、运动兴趣等方面的需求作为前提,为确定培养学生哪项运动能力提供依据,其直接影响着运动项目的选择。运动项目确定不当,培养其运动能力,要么在一定程度上会与发展规律不相符,要么难以满足学生兴趣与运动需求,无论哪方面的影响或不利,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后续的运动能力培养过程与形成结果。

运动项目选择与确定不能违背发展规律与发育特点,更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与对运动的需求。如何体现满足需求,依据什么满足需求?不仅要考虑学生自身对运动的喜爱,还要兼顾运动本身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即学生所喜爱的运动能够有助于发展学生哪方面的能力。

运动能力是一个具有通用性和普遍性的概念,基于项目不同,在达到本项目特有的运动能力的基础上,实际上是要更高层次地培养其发展所需的能力类型。也就是说,仅仅学会某项运动的运动技能,具有了某项运动的运动能力还未达到最终育人的目的,如,培养了学生篮球、足球、排球的三大球运动能力,只是具备了这些运动本身所赋予学生的运动能力,它们共性的最终能力要指向竞争能力等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能力。

因此,如何进行综合判断,究竟学生基于发展需求应该学习和基于兴趣想要学习的运动项目是什么,如何选择这些项目,如何既满足学生的兴趣、运动需求,又能帮助学生养成锻炼的习惯,参与终身锻炼所需,之所以说基于学生需求确定运动项目是难题之一,就在于此。因此,对于学校而言,后续究竟应该在哪些场地器材方面加强建设或改造,在哪些专业领域引进体育师资等都应聚焦学生发展需求,而不是学校想建什么就建什么,想引进哪些教师就引进哪些教师。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育人要全面考虑教育对象的发展需求,否则,就脱离了育人目标和办学的实际意义。只有这样,将来在学校可开、教师能教、学生愿学的项目类型上才能有更高的吻合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高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2.基于相关因素把握培养过程

在选择确定了要培养学生哪项运动的运动能力的基础上,就要充分考虑培养路径的问题。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条件看,需要良好的环境,尤其是需要相对优质的场地器材资源、专业化教师资源、系统规范的课程资源;从过程看,需要合理有效的组织方式,需要做好从“技术”到“技能”再到“能力”的所用时间的把握和发展变化结果的精准判断;从结果看,需要把握的是有层次性的结果,如,最基本的运动能力达到什么水平,更高层次的哪些方面得到提升和发展;按照运动需求理论看,是提升了生存与生活技能,还是在传承、审美、竞争、挑战方面的能力有所发展。因此,无论从方面看,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都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相关因素越多,培养起来越复杂,衡量标准越全面,培养的要求也就越高。

优化培养过程对运动能力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就不同区域、不同学校而言,体育学习的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资源条件不一,各自的优势也不尽相同。应减少差异,优化资源,如,场地器材条件不足的学校,积极改建和完善等,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条件保障。就同一学校、不同学生而言,无论是谁,在形成运动能力的过程中,都要先从基本的技术动作学习开始,当动作学完做对了,再通过反复的练习达到足够的熟练,即达到技能化程度,也可以理解为自动化水平,进而模拟正式比赛场景强化练习,强化体能、技能和心智能力的培养,继续提升达到运动能力的综合体现。

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还要注重健全人格的塑造和坚强意志的培养,运动项目按照运动的需求分类,其功能特点不同,还要突出相应能力的提升,如,篮球运动在从篮球技术、技能、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合作意识、拼搏精神、竞争能力等的引导与培养。

所以,无论是大中小学生哪个学段,只要培养运动能力,都应严格经历这一培养过程,否则,就难以顺利形成运动能力,也难以具有高于运动能力的发展所需的竞争、挑战等相应能力。是否培养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能力水平,除了有评价标准,就是要掌握测评办法,能夠随时通过测评判断其运动能力培养结果,便于后续进阶性地继续向更好能力水平培养。

3.基于等级标准明确能力水平

学生参与了某项运动的学练,在不同的阶段达到不同运动水平,其运动技术、运动技能和运动能力可以有区分地评价,运动技术的评价依据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情况,尤其是单个技术的掌握情况,主要是从技术动作的正误进行判断,所参照的是技术动作规格,动作做得对与错主要是看是否符合动作规格,在评价时只要做对了就合格了,因此,对运动技术评价就应该依据动作规格分对与错2个等级评判其学习结果,学生掌握了某技术,就相当于能够把这个动作做对了,通过测评所做动作与动作规格的要求一致,就相当于掌握了该技术动作。EA26C8E8-6A0F-4B8F-BD4E-5492CF2CD748

相反,就还要继续学练直到掌握。对于运动技能而言,达到技能掌握的水平,就是在把动作做对了的基础上练熟了,能够多次或次次做对,而且,反复操作都不再出现错误动作,也就是达到了自动化阶段,这是需要反复多次的练习才能达到的。不仅是单个技术动作通过反复练习要求达到自动化的技能掌握水平,而且,将单个动作组合起来反复练习也应能够达到组合技能掌握的水平。

基于此,评价运动技能时,所看的就是熟练程度,即通过完成的数量与质量综合判断,相当于既准确(或正确)又熟练,看上去是达到了比较娴熟的程度。根据测试过程中完成的数量和质量不同,既可以评分,也可以最终按照优、良、中、差判断掌握的水平。运动能力的评价相比较而言更复杂与多元,既不是用单个的技术正确判断,也不是完全用单个或组合技能的熟练程度度量,而是在掌握单个技能、组合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能否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基于运用场景是否采用合理的应对方式等进行内容与等级的评价。评价内容要能够涵盖体能、技能和心智能力,因为运动能力水平体现包含这3个必备要素,只是评价时应综合体现。运动能力可以划分等级,同一等级中既可以按照达标与否确立等级,也可以按照评分结果划分达标线。

总之,运动能力的评价较为复杂,且每一等级都需要对技能的单独评价和技能运用的评价,运动技能有单个技能也有组合技能,运用多数是以比赛方式呈现,比赛中能够体现出学生体能的发展水平、技能的掌握水平和心智能力。

那么,如何基于运动能力等级标准明确能力水平呢?对于体育教师而言,所教授的学生达到了何种运动能力水平应了如指掌,否则就难以进行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但是,精准把握学生的运动能力水平需要明确等级标准,缺少标准的情况下,难以衡量学习结果和达到的水平。

二、培养学生运动能力的教学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尽管有一定的难度,但并非无法实现,合理地安排教学组织方式,把握好学生学习的流程至关重要。

1.目标与内容的匹配具有保障性作用

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就课堂教学而言,是需要目标定位和相应的内容安排的,在教学中针对哪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在培养能力过程中处于哪个阶段,诸如是在最初的技术动作学习阶段,还是技术动作熟练到一定程度后的运动技能掌握阶段,还是学以致用的强化阶段,不同的阶段其目标定位有一定的区别。至于要安排什么样的学练赛内容,都应与目标保持相对的一致性。匹配度越高,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得到的发展就越明显。如,要培养学生在篮球比赛中的传接球能力,任课教师应考虑通过什么样的练习提高学生在比赛场景中的传接球成功率。由于比赛场景是多变的,而且,完全不像练习中的传接球那么简单,因此,在练习时就不能仅考虑2人面对面传接球,因为连续传接次数的多少与在比赛场上是否精准传接无关。所以,只要目标定位准确,练习方式就要围绕能够达到比赛中还能把球传到理想的位置或精准传给同伴来设计。如,多人传接球练习、变换方向传接球练习、半场比赛传接球练习等,这些练习都有利于学生传接球能力的提升。

2.教法与学法的运用起着关键性作用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法与学法起着关键性作用。常言说,教学有法、法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既适合于教法,也适宜于学法,要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无论教法还是学法都要得法。对学生进行运动能力的培养,不仅贵在得法,还要注意架起教法与学法之间的桥梁,还应该有一个学法指导。就学法而言,有的是学生通过对教法的内化,即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有的是学生自主性学习方法,即有的学生有自己独到的学法;有的學生既缺乏内化能力,又缺乏自主学法,就需要教师进行更加明确的指导,如,教师在做示范时,要明确告诉学生如何观察示范,相当于告诉学生观察方法,否则,就有可能出现无效观察,导致教师的示范难以起到示范的作用。所以,体育教学中的师生都要在针对运动能力的培养与形成过程中确立有效的方法,要懂方法、会用方法,且在不同技术、技能、能力学习与形成阶段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促进运动能力的逐渐形成。如,教师在教学生单手肩上投篮技术时,教师需要做示范并告诉学生如何完成投篮动作,教师示范除了要做,还要能够有效做,即要充分考虑示范位置、次数,让学生都能看清楚,此外,还应能够让每一名学生会观察,看出教师是怎么完成投篮全过程的。当然,更要确保教师示范的正确性,如果动作不正确,则学生难以精准把握动作,进而即便熟练掌握技能也会因为教师的错误示范而导致学生不能掌握运动技能,运动能力的培养也将难以正确地持续。

3.勤练与常赛的组织发挥决定性作用

运动能力的培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非易事,不仅需要目标与内容的高度匹配,还需要教法与学法灵活有效,更需要学生勤练与常赛的巩固与提高,勤练与常赛有效组织才能对运动能力的形成发挥决定性作用。

具体而言,之所以要求勤练,说明运动能力的形成不止是学的过程,更要通过反复的练才有可能形成,勤练是运动能力形成的最基本保障,还要确保练的精准,夯实技能基础。关于常赛,之所以要求常赛,一方面说明,仅仅靠勤练难以真正牢固形成一定的运动能力所要求的水平;另一方面说明,通过经常参加比赛会进一步强化运动能力,以及不断提高与完善运动能力。具体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能够尽可能多地把时间合理地运用于学生的练习中,最好能够确保每名学生在一节课上有一半以上的时间用于练习。练习不足不仅身体难以练热,而且,无论是掌握技术、技能还是形成能力都难以如愿。

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体育教学内容合理组织每堂课上的教学比赛。”课堂上组织比赛活动,对运动能力的形成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如何组织比赛活动?在比赛难度上,可以由简单到复杂;在组队人数上,可以由双人到多人;在比赛时间上,可以由短时逐渐增加时长等。比赛不只能够检验学练效果,还能够更进一步强化运动能力水平,合理组织勤练与常赛活动,可有效促进运动能力形成与水平的不断提升。

学生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运动需求,形成一定的运动能力是学生的意愿,也是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尤其是体育素养的培育必然要达到的结果。但是,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并非易事,因为运动能力不同于运动技术,也不同于运动技能,它是由体能、技能、心智能力整合的结果,缺少任何一方面都难以最终形成一定水平的运动能力。而且,在运动能力培养过程中还会遇到基于学生需求确定运动项目的难题,基于相关因素把握培养过程的难题和基于等级标准明确能力水平的难题等。要有效培养,需要发挥目标与内容高匹配的保障性作用、教法与学法灵活运用的关键性作用、勤练与常赛有效组织的决定性作用,否则,它们会不同程度地制约运动能力培养的进程和效果。

[本文系“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中国学生运动能力等级标准与测评系统研究”(项目编号:20ATY008)阶段性成果]EA26C8E8-6A0F-4B8F-BD4E-5492CF2CD748

猜你喜欢
传接球学法水平
张水平作品
提高学生足球接控球能力游戏三例
目录式问题导学法在高三化学复习中的应用
关于中小学传接球教学的三点思考
目录式问题导学法在高三化学复习中的应用
浅谈初中校园足球传接球技术的训练
赵学敏学法作品《沁园春·雪》
35
体育学法基本定位及其理论建构的必要性(一)
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