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华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足球模块1的教学提示第四条指出:每节课不能只教一項技术,应该指导学生进行多种技术相结合的学练,并在游戏和比赛情境中加强动作技术的运用和提高,使学生尽早体验完整的足球运动的乐趣和价值,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1]。体育教师在课堂中应创设丰富多样的结构化知识和技能,避免单个知识点和技术的教学,更多关注学生的学,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勤练和常赛打下基础。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教师执教《运球组合技术运用方法1:运球+运球突破》一课,以“运用”为主题,全面贯彻课程标准中“情境教学”要求,基于《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指导纲要》要求的“三个维度”——“技术、体能、运用”进行设计,依据“学练三个一”(单一身体练习、组合练习、比赛)的课堂结构模式要求,以球性开场,以实战情境展开,最后以比赛结束,充分体现了以内容驱动、以情境磨练、以比赛促成的课堂教学。同时,多元评价始终贯穿课堂,小组学练评价和比赛团队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激励着不同水平的学生共同成长,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会思考,尝试运用,掌握技能。在此,笔者针对本课作如下设计。
一、教学内容化零为整,体现知识结构化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转型的核心,现行课程标准提出,要力求避免过于单一知识点以及将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割裂的灌输式教学,引导学生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知识结构化注重运动知识和技能内部的联结,将完整的运动知识和技能体系整合,合理搭配,以两个及以上内容组合的形式,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2]。高中足球教学应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化,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足球属开放式运动项目的特点,将单一技术进行组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本课的“运球+运球突破组合”和“传接球+运球+运球突破的组合”的学练内容设计体现了知识的情境化,接近足球真实比赛中的情境,符合足球知识内部的联结要求,有助于引导学生用结构化知识解决足球比赛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此外,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可以拓展教师的教学思路。如,在“运球+运球突破”的基础上进行“运球+运球突破+射门组合”“抢断+运球+运球突破组合”等练习,既符合比赛中真实的场景,也是对“运球+运球突破”组合技术学练的巩固与提升,知识结构化让课堂教学内容化零为整、丰富多样,也为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与选择提供了空间(图1)。
二、教学法问题化,引导学生会学和学会
教学法指教法和学法,它是课堂教学转型的关键。教学法问题化是指教师将学练内容的要点通过问题的形式抛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设计的情境中体验并寻找答案,内化知识,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知识问题化中的问题并不是简单的提问,而是紧紧围绕学练内容的要点,具有探究性,能锻炼学生的思维。问题情境化创设应以学练标准为核心,尽量接近足球比赛中的真实场景,学生只有置身于真实情境中,才能有效激发认知需要,拓展思维模式,提高运用能力。
本课运用环节3个问题的设计都是紧紧围绕对应学练内容要点展开,“运球+运球突破”的运用要点是根据防守人的位置,合理选择运球的方向、变向的时机、突破瞬间加速摆脱以及假动作的运用(表1)。3个问题的设计随着1VS1、2VS2、4VS4练习形式的人数增加,场地增大,越来越接近真实比赛,需要学生考虑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后面2个问题均是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涉及的内容越来越接近足球比赛真实的场景。特别是组合练习和比赛情境,在问题设计中让学生合理地选择传球突破或运球突破,选择传球突破就会涉及到小组战术。如2VS2练习环节,如果选择传球突破会涉及2VS2创造1VS1机会、墙式、渗透等战术。
此外,学练情境的创设需要以学练标准为核心,为问题提供相应的场景,笔者主要采用改变环境和任务的方式。其中,环境改变体现在从1VS1、2VS2到4VS4,随着人数的增加,场地相应增大,越来越接近真实比赛。任务改变体现在1VS1和2VS2这2个情境中的前2个练习均要求设置防守人站桩防守、迎上站桩防守和迎上跟随防守等条件,旨在让进攻人体验面对不同距离防守人如何选择运球方向、变向时机和突破后加速摆脱;2VS2和4VS4学练中设置的人盯人防守,旨在为进攻人创造更多的1VS1场景,以上条件的设置都是为了引导学生在学练情境中寻找问题的答案,然后反复操练,从而达到学练标准。
三、组织指导化整为零,提升学练有效性
1.组织是课堂教学转型的基础
体育教师在组织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何分组、分几组,场地的大小,器材的摆放,以及从哪里开始、怎么开始,有球人怎么做、无球人怎么做,结束后去哪里等待下一次练习,每个组怎么轮换等,且要时刻关注练习进度,还要考虑每个练习之间的关联,考虑怎样尽快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等诸多问题。此外,还需要考虑到学生是否都参加了练习,每个学生大概多久轮到一次,练习形式、场地与器材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本课在组织方面始终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如开始部分的站位,4排分别是4个队,站在最左边的是队长;准备活动中听教师哨声指挥练习也是以队为单位进行运球换区;基本部分的3个环节中,单一身体练习环节将每个队分成2组,且4人为1组,组合练习8人为1组,比赛16人为1组,每个环节分组人数和场地都不相同,都是以小组的形式有序展开。
2.指导是课堂教学转型的保障
思维往往从好奇和疑惑开始,“问”是一种思考、一种探索、也是一种艺术。体育教师在指导学生学练时,往往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并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如果先让学生说说没有成功的原因,或者让参与的学生进行交流,学生能主动或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答案,这样的学习会更有意义,学生只有在学练中学会思考,才会在比赛中思考。如本课组合练习(2VS2)中蓝色3号和4号向右侧进攻失败时,教师及时叫停练习,并还原了进攻失败的场景(图2)。E1ECFB76-766A-4242-8EB9-C281DA21D426
教师:“请说说刚才没有成功的原因?”
学生:“传球失误了。”
教师:“导致传球失误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同伴的位置不好。”
教师:“问题找得非常准,你认为同伴应该在什么位置比较好?”
学生:“往我身后跑。”
教师:“这个想法很好!让同伴往你身后跑的好处是什么?”
学生:“拉开传球的角度。”
教师:“真棒!同伴往你侧后方跑,除了拉开传球的角度,还有什么好处?”
学生:“把防守人带走。”
教师:“非常棒!按照自己的想法试一试。”
当蓝色3号往同伴侧后方跑时,防守的3号自然跟了过去,此时蓝色4号没有选择传球,因为他发现当同伴将防守队员带走时,另一端球门的空间就出现了,他果断选择运球穿越远端小球门,并获得成功。当问题出现时,教师需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细心倾听学生当时的想法和感受,仔细观察周围学生的关注点,采用“问”的方式给予引导,可以问失误的学生,也可以问他的同伴或他的对手。另外,教师应尽可能避免高频次的集体指导,多采用小组指导方式,学生的足球基础和身体素质存在差异性,导致同样的学练失败会存在不同的原因,小组指导有助于教师“对症下药”,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和知识内化能力,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练习密度。
四、教学评价多元化,始终贯穿在课堂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转型的难点,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本节课将小组的学练评价和比赛的团队评价相结合,贯穿于整个课堂,把激励、学练标准、团队合作3个方面相融合。这种多元化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课堂中的学练热情(表2),让学生认知学练内容标准和团体与自我的关系,促进学练交流和互动,并养成习惯,形成品格。
1.以评激学
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把评价渗透到课堂教学每个环节中,激发学生的学练动机,促进学生的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从而改善学习活动。本课基本部分的“运球+运球突破”(1VS1)和传接球+运球+运球突破(2VS2)分别采用2人1组和4人1组进行练习,每个组在规定时间内的练习次数都要及时记录。练习次数最多的组,每个学生都将在学期总评中加1分,以此引导学生对自身在练习中的态度进行评价,避免因散漫和消极浪费时间。
2.以评导练
教学评价需要结合运动技能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特性,具有可视化和任务化,既可以提升教师落实学练指导和评价的精准化、可操作性,又能关注学生基于学练标准的接受效应,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的有效路径,真正做到以评促学。如,单一身体练习(1VS1)中进攻人运球穿越对方的底线得1分;组合练习(2VS2)中进攻人运球穿越对方任意一个小球门(双方底线各设置2个3m宽的小球门)得1分;比赛(4VS4)中进攻人运球穿越对方小球门(双方底线各设置2个3m宽的小球门)得3分,穿越对方底线其他区域得1分。以上3个环节评价的设置具有可视化,特别是比赛环节的评价设置,通过分值的不同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本课所学的组合技术。另外,教師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设置不同难易程度的得分方式,更好地引导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如,单一身体练习(1VS1)中进攻人运球穿越对方的底线得分,可以变成运球穿越对方任意一个小球门(双方底线各设置2个3m宽的小球门)得分,或运球穿越规定的一个小球门才能得分。
3.以评促赛
本课的积分赛规则为4VS4,总时间10min,每队以1~8进行编号,要求人盯人防守,运球穿越对方小球门得3分,穿越对方底线其他区域得1分,2次得分或2min轮换(4下4上)。比赛获胜队的学生在本学期总评中每人加3分,最佳团队的学生本学期总评中每人加2分。最佳团队的评比由学生互评产生,主要考虑比赛获胜、比赛过程中4下4下轮换的流畅度、场上学生的参与度和场下学生的关注度等指标。当学生成为比赛真正的主体,教师就变为比赛的观察者、配合者以及观赛学生的引导者,这样更容易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双方共同探讨比赛,教师启发学生深度思考,让比赛变得更有趣味、更有意义。另外,团队的评价需要仪式感,开赛前双方学生之间的相互击掌致意、结束后互相鞠躬感谢对手,这是一种常态化的礼仪培养,其实就是学生在“以体育人”过程中尊重对手形成良好人格最好的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20-21.
[2]杨伯明.着眼“结构化”与“学为中心”践行课程标准理念[J].中国学校体育,2020(10):24-26.E1ECFB76-766A-4242-8EB9-C281DA21D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