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薪渝
摘要:目前,“双减”政策已正式实施,对家校共育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本文对“双减”背景下,现阶段家校共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汇总,查找产生的主要原因,充分肯定家校共育在“双减”工作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下一步对策建议。
关键词:双减 家校共育
今年7月,提出了“双减”政策,并明确指出“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进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作为一名一线小学老师,笔者深刻体会到,随着“双减”的实施,原来“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得到了扭转,学校与家庭在学生教育中占据更重要地位,需要两者更加紧密配合,家校共育已成为义务教育阶段新常态。但在日常交流中,明显感觉到个别家长对“双减”理解不到位,对学校教育工作配合不好,家校共育工作出现了新问题,主要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类:
一是家长对家校共育工作不理解。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的主要责任在学校,尤其在“双减”下,个别家长觉得孩子的教育就全部交给学校了,出现了任何问题都是学校的问题,而家校共育则是学校故意将教育责任转移到家长身上,是一种推卸责任的做法。
二是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沟通渠道单一。由于大多数家长都忙于自身工作,与学校、教师合作意识较弱,往往是学生在学校出现问题了,家长才和学校联系,缺少主动沟通的意识,甚至出现在沟通过程中家长与教师缺少尊重,互相挑剔的现象。
三是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沟通内容单一。在家长与学校沟通过程中,往往重视孩子智力教育,忽视人格教育,主要内容集中于学生的学科成绩,对孩子的德育内容虽有涉及,但却不是重点,没有理解“双减”精神。
四是家校共育效果不明显。在调查过程中,大多数家长反映家校共育作用发挥不理想。目前,家校共育形式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家长会、校园开放日、家委会、家长学校、家访等,但各有缺陷,效果不尽人意,比如:家长会参与人数多,难以做到与每个家长面对面交流。
通过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发现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大题可归纳为两两方面,一方面,从内因来说,家长、学校对家校共育的概念理解不到位,教育理念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转变,对家校共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从外部表现来说,家校共育的渠道不畅,制度不健全,严格制约了家校共育的效果。
“双减”的本质是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素质,让学生彻底抛开学业的负担,让学生有了更多全面发展的渠道和可能,对学生做的是减法,对学校做的却是加法,也对家长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要积极构建家校共育体系,通过家庭和学校的有效、良性互动,形成教育合力,在双减过程中实现对学生教育利益最大。
(一)强调平等合作,强化家校共育理念
家校共育是一种双向的、交互式的沟通活动,因此,学校要转变原有的教育觀念,充分认识到“双减”背景下更加需要家校密切配合,明确两者是平等合作的关系,创设家校合作的对话平台,让家长充分参与到学生的教育发展过程中,增强家长对学校的信任,通过学校、家庭两方面,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二)加强教育引导,凝聚家校共育共识
由于学校在家校共育中占主导地位,学校必须要加强对家长指导,多途径加大教育引导力度,引导家长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让家长对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和必然性进行重新认识,树立起正确的家校共育意识,与学校形成教育工作合力。
(三)畅通沟通渠道,发挥家校共育作用
在用好现有沟通渠道的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与家长之间的合作方式。一是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可采取多批次、小范围等方式召开家长会;二是加大对新媒体平台的运用,学校可在公众号上开通校长信箱和家长留言板块,及时处理家长来信留言;三是加大家访频次,学校对教师的家访工进行定期考核,并以换休或加发绩效等方式关心提高教师家访的积极性。
(四)健全制度保障,规范家校共育形式
家校共育工作的实施,离不开制度上的保驾护航,要将家校共育工作提升到落实“双减”工作的重要程度,进一步完善家校社共育工作配套制度,健全家校权责清单制度,完善家校共育指导手册,明确家长和学校的各自教育职责,让家长知道该干什么、怎么去干,完善常态化家校学情会商制度,邀请家长参与,做到情况早预判早解决、问题早发现早处理。
总之,“双减”工作,离不开家长和学校的有效配合,要重视当前家校共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内容和方式,从而走到科学施教、家校共育的轨道上来,真正达到教育的本质,以德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