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敏
【摘要】:习作教学改革一些不容忽视的做法还在影响着习作教学,影响着孩子们习作能力的提高,习作素养的养成。这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
【关键词】:误区 忽视 习作能力
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同样习作能力也是衡量一个孩子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尺。据笔者观察,目前在习作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苗头,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
一、趁热打铁——忽视思维的特点。
现在许多习作教学课上,教师不再盯着范文、盯着谋篇布局、修辞等,而是放手让学生自由地习作,把课堂放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写作,紧接着,学生一完成习作,教师立刻开始深入浅出地带领学生评改习作。这时候作者是不容易发现自己作品中的毛病和不足,这就是俗话讲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道理。当局者为什么迷?就是因为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所关注的事物上,照顾不到于此相关的联系上,也就失去了大局意识,将自己禁锢在小天地里。
那么在习作课上,学生完成习作后,什么时候修改呢?是不是立刻就带领学生修改呢?根据笔者教学经验,课堂上学生完成习作后,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指导修改、评议。一、浅层次、表层的评改。如通过朗读发现一些字、词、句的问题。错别字、病句可以及时评议、修改。二、深层次的问题。如重难点、文章结构的安排、谋篇布局等。这类问题一般是隐性的,孩子不容易发现。即使老师当堂进行指点评改出来,学生感悟也是有困难的,也是不容易体悟的。因为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先入为主的状态,不容易意识到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对于这些隐性、深层次的问题。教师适宜间隔一、二天再把文章发给学生反复朗读,对照习作教学目标进行评改,这样学生的思维经过了冷却,从前“结构”中走了出来,和自己的文字有了些陌生的“疏离感”,并且有了文字修改的基础后,文章读起来也会更加通畅,也就较容易发现自己习作中的不足,也就提高了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提高了习作的素养,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重视想像力的培养——忽视想像的合理、有效。
让学生写充满想像力的习作,是训练想像力,是锻炼孩子思维的好方法,又是培养写作能力的有益手段。但任何想象都是要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如果忽略了这个最基本的原则,那么这种想像就不是有效的想像,即便其非常奇特。
既然任何有效的想像都要搭建在现实的基础上,都要在现实的大厦上添砖加瓦。训练想像力也就都不能脱离社会基本的规律,要符合社会基本价值观、道德准绳。如果不是这样就会对学生形成正常的价值观、健全的人格造成影响,甚至产生偏离。如,筆者近日听了一节六年级习作课,课堂上老师给了几个词,让学生以牛魔王,手机,苹果,白雪公主,沙漠这几个词为主,写成一篇想像性习作。其中一个学生习作中的孙悟空被描绘成一个柔弱的白马王子。老师不但没有指出缺点,还大夸想像独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孙悟空是正义、勇敢的化身,已经永远融入了一辈辈中国人,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这样的想像就已经远离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恶搞倾向。
翻开许多科幻大师发作品,尽管其想像超凡脱俗,但是在生活中都有其合理的原形,符合读者对世界的认知和判断的,而天马行空,无所依凭,背离基本准则的想像习作是不可取的,那种无厘头式想像对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来说也是难以想像的,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注意所想像形象的合乎情理性,我们在扬弃旧的“假、大、空”学生习作的同时,也应该着力避免“假、大、空”式习作以新的个性化之名卷土重来,无疑这是习作教学中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的现象。
三、重视创设情境,做足积累——摒弃写作技巧的训练。
现在的语文老师都特别注重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情境;尤其注重孩子们的积累,提高学生阅读量;激发学生的表达灵感和倾诉的欲望,拓展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老师们经常带领孩子们去大量阅读,以各种读书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以期望厚积薄发。这就改变了以往孩子干瘪的积累,池中有水却也并不意味着就能水光潋滟,凫雁满塘。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语文教育书简》一文中曾说:“写作是种技术,有了积蓄是一回事,怎样用文字表达积蓄,使之恰到好处-----又是另一回事。”如何把积累表达出来,如何通畅地表达出来?这里面就有一个技巧和方法的问题。该如何训练呢?如果空洞地讲写作技巧的训练,确实会回到习作教学的老路上。写作技巧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植根于每篇文章中。在阅读教学中有许多这样的结合点,如果老师及时能抓住这些关键的地方,进行这样的读写结合训练。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写作中的技巧也就不露痕迹、悄悄地植入到写生的头脑中,形成能力。当然,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有很强的教材意识和学生意识,心中有根弦,有个整体意识,随时将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考察,而不是割裂开来。只有这样才可以为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铺垫下厚实的基础,为厚积薄发插上强大的助推器。
学生习作能力的形成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老师付出艰辛的努力。在习作教学改革的征途中,各种理念层出不穷,都在吸引着我们。我们应该有一双明亮的火眼金睛,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分辨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心中始终有学生。只有如此即使“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永远不会“没”马蹄。立足习作教学实际情况,一切以孩子习作能力的提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找准习作教学的切入点,认清努力的方向。唯有这样在习作教学之路上,我们才能尽早到达自由的彼岸。
【参考文献】:
1. 《多元智能与课程改革》 北京教育 梅汝莉 2003年10月
2. 叶圣陶 《语文教育书简》5E8B409B-B4DC-4773-B0B4-2A64C00DC7A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