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2021-06-28 06:08闫宇涵
校园英语·月末 2021年2期
关键词: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

【摘要】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孕育产生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中华文化中不乏一些优质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世界文化充分交流的大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被国人所熟知外,也应积极地走向世界,而这需要做好翻译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作为语言文化,其扎根于人生存的自然界,其具有明显的生态属性,因此必须基于生态翻译视角指导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研究。本文主要以该研究视角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做好对外翻译的问题,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具有积极意义,也能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研究成果。

【关键词】生态翻译;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宣传;策略

【作者简介】闫宇涵,晋中信息学院。

【基金项目】2020年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网络媒介视域下的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研究”(编号:2020W341)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必须重点关注其翻译问题。准确、恰当及灵活的翻译能让外国人更好地认识与理解他们,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发挥,积极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而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界性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文翻译必须遵循生态化的原则,建构生態化的翻译环境,坚持以译者为中心,追求翻译中的生态理性思想的渗透,注重整体关联,突出动态平衡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传翻译功能定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关注,而国家也加大力度支持其开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秉承“重开发,重保护”的原则,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世界性展示。但就实践来说,却往往是“开发为主,保护不足”,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很大程度上对应为对外宣传,尽可能地减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继承的断层问题。对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要借助外宣的力量,让其被世界所认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真正地走向世界,必须做好对外宣传翻译工作。翻译效果对文化输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性展示有着直接性影响。在功能定位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传力求实现边缘化的文化内容、文化载体向文化中心化方向发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世界性宣传。

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难度较大,这本身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性、独特性所决定的。文化遗产对外宣传中,重点是传统文化精髓的展示,要求语言输出必须合理得当,尽可能地消除跨文化背景差异,尽可能地减少或规避中西方文化差异所产生的理解歧义,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国外受众准确熟知。

二、生态翻译学与生态理性

1999年,胡耿申先生首次提出生态翻译学概念,基于生态学视角进行翻译研究,其是翻译的新理论。其将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同构隐喻作为基础,基于生态整体理念做好翻译工作。基于生态翻译学的认知翻译必须凸显生态理性,努力营造良好的翻译生态环境、坚持以译者为中心、关注翻译的适应选择和动态传承。基于生态理性观,抓住整体与部分的关联性,讲求动态平衡,凸显生态美学,打造“翻译群落”,且倡导翻译载体的“多元共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传承。

三、生态翻译视角下的非物资文化遗产对外宣传翻译策略

1.创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的翻译生态环境。翻译的生态环境是综合性的环境,其包括语言、文化、社会、读者、翻译者等多种要素,而这些要素又是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翻译生态环境是综合的有机整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语翻译的直接目的是进行文化的对外输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界性推广。翻译者要想做好对外宣传翻译工作,必须认识到这些因素的关联属性,于这些因素中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翻译的“着眼点”,努力建构良好的翻译环境,配合良好的翻译技巧让翻译工作深入开展。翻译要突破原文解读的局限,尽可能地基于外国读者的文化语境,让其感受原文内容背后的文化内涵,让其对中国非物质文化多一份认知并深入思考。在翻译中准确地处理好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异质性、多元化问题,异质文化具有鲜明的文化魅力,在对外宣传翻译时,应尽可能地保持以展现中国文化特色,而不是盲目地使用大量的翻译技巧进行生搬硬套的语言转换,这样也很容易引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中的失真。

2.坚定地以翻译者为中心。基于生态翻译视角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传翻译工作,需要坚持以译者为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传翻译文本英译中要求翻译者基于自身认知、经验和翻译的实际要求,选择对应的语言输出资料。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相对应的翻译方法,努力构建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传的生态环境,让翻译具有更多的能动性。坚持以译者为中心,也要求翻译者必须坚定文化立场,无论是直译、音译、异化翻译等,都能以坚定的文化立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性、全面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传对文化多样性具有明显的影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传翻译时,应置身于生态翻译环境中,对于翻译中涉及的特定文化负载词或文化专项名词进行主体性的思考与选择,以最终确保生态翻译的平衡。其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翻译实践中也常常面临很多文化及艺术形式无法用言语进行描述的问题,更谈不上进行有效的翻译,这需要发挥翻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尝试模糊翻译处理文化中的特殊成分。始终坚持翻译中的译者中心地位,才能取得理想的生态翻译效果。

3.积极追求翻译的多元共生。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文化产物与文化之分,而其载体既有物质形态,也有非物质形态。常见的物质形态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书籍、字画、器具等。而非物质形态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为民间故事、民谣民俗、技能知识、文艺表演等,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化的类型,在对外翻译宣传时应选用不同的媒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传英译中坚持“多元共生”,就是确保对外宣传翻译译本多元化。翻译时借助不同模态重建翻译,以使对外宣传翻译译文意义更全面且更完整。如在译文文本上,配有图片可以进行直观形象地说明,配合音乐视频等可以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以静态的翻译与动态的信息呈现达到翻译的生态平衡,使得翻译效果更理想。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传翻译译本多元共生之路可能会使得翻译成本增加,也要求翻译者投入较大的精力,也可能对对外宣传翻译文本信息起到干扰作用,这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坚定生态翻译的立场,灵活选择媒介方式进行对外宣传翻译,实现不同模态翻译内容上的优劣互补,这种带有动态属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举措也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身受制于教育文化程度、生长环境等因素,会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效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传翻译人员,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人,其翻译的效果也决定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如果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渊源、表现形式有充分的理解、全面的把握,且能灵活科学地使用传播媒介就可以选择不同模态为对外翻译“增色”,取得更理想的翻译效果。要求翻译者在翻译时应把控模态、媒介及其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确保生态翻译的平衡化。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传英译的原则

1.整体与部分关联性原则。基于生态翻译视角,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储存在生态环境中的,同样的翻译也对应翻译的生态环境。在翻译时应了解生态整体性与关联性,在适应原文本生态环境后做出正确的选择,以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如果忽略了生态翻译学的指导,破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环境的整体性,如对一些文化负载词直译且不给任何注解,会导致翻译的模糊化与歧义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整体性被破坏,且各系统的原有关联结构也遭到破坏,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传效果。

2.动态调节与整体平衡原则。在基于生态翻译视角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传翻译工作时应秉承动态调节、整体平衡的处理原则,关注构建“翻译群落”,以内部的动态调节带来翻译生态系统整体的平衡,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在另一种生态文化环境中存在并发展。必须找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融合点,以此作为翻译的平衡点,不随意增译、漏译,让译文忠实于原文,但价值又高于原文。

3.凸显生态美学。生态翻译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传翻译也应秉承生态美学凸显的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特别是民族文化负载词给人一种独特的韵律美感,要求翻译者在翻译时在确保进行原文信息准确传递的基础上,做好其文化美感与韵味的一并呈现。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不仅悦耳、悦目,且借助独特的词语搭配呈现结构之美。在日常翻译中,很多翻译者习惯将原文内容翻译出来,恰恰忽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文对应的韵律美与结构美,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其原有的文化美感骤减,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来说是巨大的损失。如果翻译者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能很好地抓住其韵律美感和结构之美,并在翻译中有效呈现。如“传统图案中有很多来自生活的寓意吉祥的物品,如百鸟朝凤、蝶恋花、鲤鱼跃龙门、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等。”在这段原文中出现了大量的四字格成语,且词语搭配上为名词搭配动词,使句子具有明显的韵律感与结构美,在翻译时可以尝试简单句与对仗句式,保留原文的对称和韵律感。可以将其翻译为“...There are many auspicious objects in the traditional patterns, such as a hundred birds to the Phoenix, a butterfly to the flower, a carp to the dragons gate, a dragon to the pearl, a lion to the embroidered ball and so on”

五、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需积极走向世界,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而其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必须做好对外宣传翻译工作。基于生态翻译视角,构建生态翻译的良好环境,坚持以译者为中心,关注并尝试不同媒介的“多元共生”,以使翻译超越文本翻译的局限,更富翻译价值。

参考文献:

[1]季梦婷,孟繁旭.生态翻译学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研究——以广西壮锦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 2020(12):161-163.

[2]潘依婷.生态翻译视域下的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策略研究[J].经济师,2020(10):150-151.

[3]郑伟.生态翻译学理论指导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研究——以《太极拳》为例[J].青年文学家,2020(03):166-167.

[4]陆道恩.基于生态翻译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技巧研究[J].湖北開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23):162-163.

[5]周楠,吴俐霓.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研究——以重庆武隆非遗外宣英译为例[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30(1):49-56.

[6]王理.跨文化视域下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J].大众文艺,2021(2):145-146.

[7]梁燕玲.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方法探析——以桂林彩调《五子图》为例[J].海外英语,2021(2):84-85.

[8]单莓灵,李学欣,翟沛雯.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以皮影戏为例[J].大众文艺,2021(1):144-145.

猜你喜欢
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
浅谈行贿犯罪案件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高职学生志愿填报取向及满意度调查研究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