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对学前教育的大力扶持,各项政策相继出台,专业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在逐年增长。我院应用英语专业主要培养双语幼师人才,多年来与湖北省多家幼儿园进行深度合作,在校企合作、双语幼教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我院基于地方行业企业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以期推动专业更好地与行企发展接轨,更好地服务社会。
【关键词】高职;双语幼师;行企需求;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熊莺,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重点教研项目“基于地方行业企业需求的高职应用英语(双语幼师)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CYZDJY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学前教育的大力扶持,各项政策相继出台,专业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在逐年增长。根据2018年11月印发的《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到2020年,全国学前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基本形成以本专科为主体的幼儿园教师培养体系,本专科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规模达到20万人以上。为满足“二孩”学前教育的需要,2020年,武汉市新改扩建公益普惠性幼儿园40所,新增学位1.1万个,入园幼儿达到40万人以上。随着全球一体化,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家长对幼儿早期的英语教育越来越重视,因此,社会对特色幼儿教师的需求,尤其是具备英语启蒙能力的高素质幼儿师资的需求越来越大,合格双语幼师严重短缺,该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的现象普遍存在,雙语幼教成为目前国内颇具发展前景的职业。
随着学前教育的普及和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及政策支持,各高等院校对学前教育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综合近十年来省内外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专业建设研究、课程建设研究、师资研究等方面。由于院校层次不一(本科、专科、中专)以及专业发展的侧重点不同(学前教育、双语幼师),各研究在切入点、内容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如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幼儿教师”作为该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特色。祁宏伟、孙德杰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双语师资建设》(2014)中探讨了学前教育双语师资建设的路径。在专业建设方面,研究者分别从专业发展趋势、学历层次、特色品牌以及SWOT分析等视角对学前教育的专业建设指出了问题及对策。以上研究绝大多数将学前教育专业的双语课程教学及特色、品牌专业建设作为研究的侧重点,基本上没有将专业建设与地方行业发展相结合进行研究的实例。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刚性需求日趋明显,各省市大力新改扩建普惠性幼儿园以顺应国家普及学前教育的政策需要。各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总原则的指引下需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基于以上背景及发展趋势,有必要将专业建设与地方行业发展相结合进行研究。
二、 研究对象
近三年来,我院应用英语专业目前在校生近500人,学生实习及就业的单位基本集中于武汉三镇30余家幼儿园和幼教机构,其中24家为双语国际幼儿园。本研究以服务地方行业企业需求为宗旨,在充分调查研究武汉市各幼儿园,尤其是双语幼儿园对人才需求、学生基本知识能力、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基础上,对应用英语专业建设进行改革与实践。
三、研究内容
主要从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融入行业要素,从而建设既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又顺应地方行企发展需求的优质专业。通过调研本地幼儿园和幼教机构,对专业建设的各方面(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基地建设、工学结合等)进行调整与改革,让应用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够充分对接地方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办成真正具有特色的双语幼师专业。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融入行业要素。职业教育是为区域经济发展直接提供支撑的一类教育,因此,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要树立市场导向、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理念,深化“校企共商共建”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目前幼教发展的最新趋势,定期召集行业专家和各幼儿园园长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在调研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规模、目标等;建立有行业专家加入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分析职业标准,促进学生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就业;落实行业专家进课堂,开展专业讲座或承担理论、实训、拓展类课程;完善毕业生实习和就业反馈体系,为人才培养的调整提供依据。总之,实现“平台共建、师资共享、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双向交流互动机制。
2.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共同打造教学创新团队。校企双方共同打造教学创新团队,建立互派机制,推动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我院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进入企业,为企业职工开展技能培训;企业推荐优秀专家担任学院的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职前培训、讲座或承担实践技能、拓展类课程的教学。
加强专业“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融合校企优秀教师资源,可以采取两条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现有教师通过下企业、参加培训获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方式获得双师资质,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进行一门专业课的讲授,校内老师讲授理论部分,校外教师着重讲授实践操作部分。另一方面,对于一部分实践性很强且结合岗位实操特别紧密的课程,可请企业兼职教师进行讲授,校内教师负责其中涉及的职业英语部分。以上两条途径不仅有利于校企双方发挥各自的优势特长,也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
3.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构建工作场景。以课程内容为导向完善校内实训中心,在已有语音室、形体房、琴房、蒙氏教室、全自动录播厅、英语情景教室等的基础上,建立模拟幼儿园的“学前教育综合实训室”,让学生在平时的课程和实训中就能融入真实的工作环境,能对幼儿的教学、活动组织、生活管理等方面尽早认识和实践。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顶岗实习的重要场所。在实习基地建设上,选择那些能够代表行业特征、实习内容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幼儿园或幼教机构。在武汉市大力新改扩建幼儿园的背景下,积极寻求合作机会。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一个开放的平台,促进院校与企业就人才培养开展交流,用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专业建设,从而形成学校、实训基地、企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4.课程建设方面——体现岗位职业素养要求,突出双语特色。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所有教学内容和进程规划的总和,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和载体。在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将职业能力需求嵌入专业课程标准和专业课程中,形成对标行业发展所需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幼儿教师职业素质基本要求》,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并突出双语幼师培养特色,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课程建设应具有地方性与行业性、技术技能性、市场导向性等特色。根据岗位职业技术标准、职业道德、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要求,按照“一个基础、两个平台、三个模块”的模式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一个基础,即公共基础课;两个平台,即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两个平台;三个模块,即课程按照基本英语知识、职业技能和专业拓展等内容进行设置。
5.教学模式建设方面——实现多样化改革。专兼职教师合作、中外教师合作、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模块化重构教学内容,团队化协同推行“做中学,学中用”的任务式教学法。根据专业课特点,采取情境式、项目式教学法,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展现、实践;研究并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发挥线上线下教学各自的优势,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结合职业技能要求、技能竞赛等进行教学,实现课证融通、课赛结合的教法创新改革。总之,要根据专业发展特点,逐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实现多样化改革。
四、研究效果
將专业建设与当地双语幼教行业发展需求接轨,使人才培养不盲从、有方向。在充分了解幼儿园需求的基础上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一系列因素,如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建设等。以本专业“职业技能名师工作室”为平台邀请行业专家、幼儿园园长等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校企合作座谈会,与校方共同商榷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根据行业需求设置,打破过去英语教学和幼儿教学“两张皮”,未能实现有机统一的局面。将英语能力融入学前教育各环节,让学生能真正开展幼儿双语教学。对学生的顶岗实习环节实行校企共同管理,利用实习平台APP管理学生的实习,同时校方与实习基地密切联系,重视过程管理,建立完善的实习反馈管理体系。
五、研究意义
项目的实施范围为我院应用英语专业在校生,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引下,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职业技能及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全面培养,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资格和一定的职业拓展技能。通过校企共商、共建,与我院合作的在汉30余家幼儿园、幼教机构能吸收更适合岗位需求的实习生或毕业生,学生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较好地完成实习或工作任务,成为地方幼儿园、幼教机构需要的合格的双语幼教人才。
1.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高职人才培养不能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高职院校必须在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发展专业教学。在调查合作单位需求的基础上,密切联系用人单位,在课程设置、实习实践、职业素养培养等方面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形成具有双语特色的课程体系。所设课程既要培养学生的实用英语能力,教师还要具备用双语组织课堂的能力。要促进幼教专业英语课程的实施,除基础英语课程外,将幼儿园实用技能英语以及幼儿园英语教学设计、双语教学法等课程也逐渐纳入课程体系。
3.促进校企合作。通过人才培养方案鉴定会、座谈会、问卷调查、走访等方式密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分析合作单位的用人需求,逐步形成校企共商共建的专业建设模式。
4.促进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与地方行业企业的联系,进一步完善实习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使企业参观、顶岗实习等成为一个循序渐进的有机整体,让学生将校内所学与实习、实践内容紧密接轨。
专业建设与地方行业需求接轨,可以较好地满足用人需求及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院校立足社会实践调查,做好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通过专业来寻求院校与当地行业需求的结合点,使专业建设初衷与行业发展变化协调一致,从而实现学校、学生、社会三者共赢。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探索适合人才培养、专业发展和行业进步的建设思路和做法,为专业更长远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邓怀勇,马琴.高职院校校企产学研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9,(24):38-40.
[2]谢琪,丁金昌.基于“双高”建设的高职教育校企“双元”育人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9,(24):12-18.
[3]陈艾华,何秀.校企协同育人的核心理念、诉求辨析及响应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20(4):79-82.
[4]王香兰,晋颖,付正.地方高校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7(9):34-36.
[5]王军,赵有生.高等职业院校开放式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2):67.
[6]杨理连,邢清华.新时代高职院校协同育人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J].院校发展,2019(7):128-132.
[7]汪玉奎.高校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8(10):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