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依托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有机融入课程思政的育人实践,阐述了本项目组如何通过各种具体措施,达到在进行语言基础教育的同时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作者简介】 陆小英(1974-),女,汉族,江苏无锡人,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度校级科研立项资助一般课题“课程思政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生成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SITJY202021) 。
课程思政是于2014年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其基本内涵是“依托、借助于专业课、通识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或者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其宗旨在于将各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至最大限度,凸显其育人价值,构建三全育人的思政教育体系,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课程思政,顾名思义是以课程为载体,以各学科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为切入点,以课堂实施为基本途径的育人实践活动。思政课程属于显性思政,课程思政则属于隐性思政。课程思政具有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特色。因而,在思政教育中具有独到的渗透性和亲和力,是思政课程的极佳补充。
高职英语是高职院校的基础通识课,也是语言基础课程。其内容涉猎广、涵盖面大,包含政治、文化、历史、经济等多个领域。这些材料不仅有着包罗万象的语言知识,而且还能为思想品德修养教育提供最原始的素材。因此,本项目组把高职英语教改作为一个隐性思政教育的重要渠道,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优势。
一、课程思政介入高职英语教改的现实问题
当前的外语教育仍然存在“强工具性,弱人文性”的问题,引发母语危机和文化安全,本土文化主权意识被削弱等现象。课堂上,教师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思想政治人文教育较少涉及,忽视了西方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意识方面比较薄弱。如何改变这一现状,项目组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长期以来,高校思政教育存在孤岛困境,思政与课程教学“两张皮”现象一直存在。外语教学课程思政并不是外语教学和课程思政的简单相加,而是外语教学和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关键是如何进行内容的合理分配。
2.在高职英语课时量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将思政教育与英语教学相互融合并被学生接纳?
3.高职英语教师的关注点在于语言教学以及应试技巧,教师的职业能力发展主要围绕这两个中心。因此,忽视了高职英语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因为教师本身的课程思政意识不足,自然错失了许多宝贵的机会来显现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功能。如今在这种背景下,应思考如何处理从中英两种语言概念转换的简单传递,提升至进一步融通中外文化,凸显中国元素,实现话语方式的转变。
4.在教学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教师应思考从什么渠道搜寻合适的课程思政语料,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建立有效的课程思政的呈现模式,以此激发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求知欲,真正成为课程思政教学的主动参与者。
二、项目实施的前期准备
1.本项目的研究对象:大一新生。对进行课程思政融入 的创新班与没有进行课程思政融入的普通班作对比研究。
2.总体框架。本项目对创新班的高职英语教学进行多模式的课程思政融入(创新班和普通班学生的思想意识均处于大一新生的基本水平),普通班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授课,而创新班的授课内容则根据专业特点、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学生的情感特征,寻找有利的契合点,通过研究团队与学生共同努力来挖掘课程思政素材进行课程设计,根据相应的知识点来设计教学模块,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并强调“在理论与运用中保持平衡的观点”。 本项目拟解决课程教学和课程思政的孤岛困境问题,达到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目标,从而改变单一的“填鸭式”英语教学。
三、项目实施的具体实践措施
1. 从顶层设计角度明确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目标。《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際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高职英语课程在完成语言知识教育和语言能力培养目标任务以外,还要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
2. 剖析教学内容,有机融入或挖掘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第一,优化已有的教材内容,挖掘思政元素。英语教材内容丰富多彩,项目组成员精挑细选,将语言基础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思想认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传播中国文化,培养职业精神,将技能培养与价值引领教育统一起来。以《新视野英语》教材为例,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A bright future”(一个光明的未来)的话题,引导大学新生如何作出课程选择并进行公民责任感教育;结合“Time slows down”(时光驻足)的学习,展开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教育;结合“A real addition”(真正的成瘾)展开网络安全教育,讨论如何克服网瘾,培养自主学习习惯;结合“Hero”(英雄)的话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讨论面对疫情,抗疫战士如何舍小家为大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3. 根据时事政治,及时补充鲜活的题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此,课堂学习材料的选取也应该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气息,并且要贴近现实生活,从而提升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效果。
4. 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学风,选择合适的情境教学法。项目组成员根据研究对象的认知特点、成长轨迹,进行主题思政教育的量身定制。比如,一部分研究对象英语基础比较薄弱,教师可以挑选经典的中英文励志名言来激励他们;有的研究对象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终日无所事事。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中外名人内心蜕变的事例来引导他们走出低谷,克服彷徨,奔向人生的新目标。
5. 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将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引入。对于项目组成员主动实施的教学活动,研究对象只是被动地接受。因此,必须帮助研究对象组成合作小组,把积极向上的学生和个性内敛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进行性格互补,结合兴趣特点、特长分工,保证每个学习小组的任务分配都有所侧重。学生在高中阶段以应试教育为主,鲜有接触角色扮演朗读、视频教学、红歌选唱等风格迥异的学习方式。应用上述学习方式,学生不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完全沉浸于英语学习中,思政教育也随之发生。在团队合作中,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关爱鼓励等思政元素在活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在讲台上讲“我身边的英雄故事”突然卡壳,其他同学用热烈的掌声鼓励他,用真诚的目光等待他的叙述。他讲完故事后,大家不约而同地齐声赞美,那就是语言教育与思政教育最完美的结合。
此外,项目组成员引导学生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搜集相关的英语素材,使课堂内容丰盈,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从历史维度考察西方文明进程,强调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不同文明之间的互鉴。学生通过中外比较正确认识西方话语的立场和意识形态盲区,避免“盲从”,坚定中国文化自信。同时,利用第二课堂,开展职业梦、中国文化认识等主题活动,进一步领会思政教育的具体内容。
四、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反哺”课堂教学,达到思政教育目的
必须打破单一的终结性评价考核机制的壁垒,坚持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知识技能的考核必须涉及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品德行为。另外,增加口试部分,如谈论职业精神、理想、中国文化主题的考核点。学习过程中的考核还应包含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学习参与度、合作精神以及帮助他人等品德行为。同时,从不同的维度来进行考核,建立任课教师、学习小组、学习同伴以及自身在内的多主体评价机制,力求保证考核的公平合理。这样,学生在进行项目研究的时候,就有会针对性地参照实施。
在研究过程中,部分学生表示,自己对思政教育的理解,从大而空转变为每次英语课对思政教育的内容和目的越来越清晰,最后发展为自然而然地把思政教育与课程教育融为一体,毫无违和感。这说明,与普通班相比,实验班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功。
五、提升英语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对学生的“三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课程思政意识,充分利用鲜活的外语课程思政素材,提炼其中所蕴含的潜在的思政教育资源,使外语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思政教育功能。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取长补短。另外,向专业的思政教师学习,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时事政治的学习,研究和积累相关的英文素材,在传播文化和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六、结语
本项目能从本质上有效地解决思政教育和高职英语教学“两张皮”问题,促使两者有机融合。在研究过程中,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巧妙地利用鲜活的高职英语思政素材,精心挖掘课程及补充内容中所蕴含的潜在的思政教育资源,使英语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达到“如春在花,如盐在水”的教学效果。本项目研究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于师生双方的成长,都是一种双赢的效果。如何充分挖掘并发挥高职英语的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将英语语言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使命,值得英语教师在大量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中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參考文献:
[1]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2):114-119.
[2]吴志芳.课程思政理念下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评论版),2019(36):87-91.
[3]胡军.“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职外语课程的生成路径研究[J].职教通讯,2019(2):30-34.
[4]杨维东.外语教育中存在的文化与意识形态问题及应对[J].外语教学,2015(5):73-76.
[5]Austina, Lucinda L,Elizabeth L. Toth. Exploring ethics education in global public relations curricula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curricula descriptions and interviews with public relations educators[J]. Public Relations Review,2011(37):506-512.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安秀梅.《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1):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