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意语文

2021-06-28 19:17於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5期
关键词:东林汪老汪曾祺

於乐,江苏省无锡市东林中学教师。

语文课应该让学生充分浸润文字和语言的魅力,欣赏语文之美。一如苏派名师王开东在《我们现在怎样做老师》中所言:“教育需要的是引导、诱发,需要的是唤醒、激励。擦亮一双双对美孜孜以求的眼睛,唤醒一颗颗对文明怦然心动的心灵,回归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和灵魂故乡。”[1]

如何上好一堂充满诗意的语文课?这需要通过别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和恰到好处的教学操作来实现。笔者选取了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昆明的雨》这篇课文的课堂实录,从“导入”“设问”“结语”三个维度出发,浅谈诗意语文课堂的建构。

一、导入:诗意的奠基

课堂的导入犹如一家店的门面,令人眼前一亮,才能使人产生一探究竟的兴趣。想要一节课充满诗意,那么这节课的导入就需要奠定诗意的基调——先声夺人,营造气氛,使得学生从课间的短暂躁动中迅速平和自身心理状态。以《昆明的雨》导入为例:

师:“秋天是个很适合旅游的季节,如果老师是个外地游客,请你向我介绍无锡有哪些好吃的好玩的,你会怎么介绍?”

(学生讲了无锡的基本概况、景点、美食等)

师:“刚刚大家讲的都是无锡所特有的,它们已经刻在了同学们的心里,某一天当你离开无锡了,你会说我总忘不了无锡的    。想念一个地方,总是和这个地方独特的风物人情有关。不过有一位作家叫汪曾祺,在写一个地方时,却说他想念这个地方的雨。雨是再寻常不过的气候现象,他为什么唯独难忘雨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汪曾祺的散文《昆明的雨》,去一探究竟。”

……

《昆明的雨》是笔者在参加无锡市梁溪区语文优质课评比时所教授的课文,因为抽班赛课的缘故,学生起初都比较拘束,导入便需要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同时,汪曾祺老先生的散文“淡而有味”,文笔独具一格,读起来意蕴悠长;该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领略汪老散文的语言之美,体会汪老文字背后的深厚情感,所以整个课堂的氛围应该是慢条斯理、充满诗意的。通过娓娓道来的话语,以拉家常的形式,让学生摆脱拘谨,畅所欲言,拨动学生的故乡情怀,为赏读课文做好情绪渲染和意境铺垫。

二、设问:诗意的指向

问题的设置,是语文课堂的抓手,它串联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巧妙的设问,对于一节课而言,便是有条不紊地穿针引线,通过明确的指向性,將学生引入文本的深度解读与发散思考。笔者在“昆明看雨”这个教学环节中,特意设计了一系列蕴含诗意指向的问题。

师:文章还有一个地方也写到了雨,那就是第10段,讲了作者在小酒店喝酒的经历。回忆当时的情景,作者这样写道——“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同学们,“走不了”是什么意思?和“不走了”是一样的吗?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平日的说话习惯,“不走了”带有主观色彩,是自己决定的;而“走不了”,是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仿佛被什么拽拉着、牵扯着,不让走,说明作者沉醉在这个环境里了。汉语博大精深,改动一个字的位置就能产生迥然不同的表达效果,学生的兴趣陡增。

师:当时雨中有什么,让作者“走不了”?

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很快便找出了文中的关键点,雨中有几只鸡,不聒噪,很安静,可能睡着了,连动物都能感受到周围环境的友好,享受这样一种安全感;木香花被雨水淋得湿透,密匝匝的绿叶,数不清的白花、花骨朵,浓绿色和淡白色混搭在一起,被雨水淋得明亮、丰满,是视觉上的享受。此时课堂的诗意气氛开始悄然酝酿,学生已然进入了状态。

师:这样的环境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透着一股淡淡的诗意,给人一种安稳、恬淡、宁静的感觉,用我们现在常说的一个词就是“岁月静好”。

师:可是,岁月真的静好吗?

学生屏气凝神,笔者顺势在课件上给出当时的背景资料:汪曾祺到昆明西南联大读书的时间是1939年~1946年。当时中国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大部分地区已经沦陷,物质条件非常艰苦。结合历史背景,学生着手从更深层次、更多元的角度来审视文本。

师:似乎在昆明这座城市的身上看不到兵荒马乱、人心惶惶,为什么呢?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一位学生引用了汪曾祺先生的一句话——“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学生于会心一笑中,既了解了汪老的创作理想,又明白了豁达乐观的意义。

在“寻美品情”环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已经找出了昆明的雨中那些美好的人、事、物,笔者继续抛砖引玉,来引导学生挖掘作者字里行间的丰富情感,领略情感的诗意美。

师:朱德熙是汪曾祺最好的朋友,是他的知己。那是什么原因让汪曾祺邀上他一起去酒店小酌呢?

学生自然而然地把目光停留在“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结合前面提及的历史背景,学生很容易推断出作者1939年来到昆明时,他的家乡高邮已经沦陷,作者背井离家,在异乡待久了,难免会有思乡愁绪。笔者更进一步,抠住文本中的一处细节,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师:汪曾祺的散文,选材立意是非常讲究的,他还写到了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和陈圆圆的传说,有什么用意呢?

学生的回答给了笔者莫大的惊喜,结合所学古诗和历史知识,学生认为回忆《夜雨寄北》这首诗的内容,首先诗里也有雨,大环境相同;“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仕途不顺,宦游他乡,面对亲友的询问,没有归期,作者此时应该也在雨中思考他的归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此时眼前的莲花池也是满池清水,情境相似;“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汪曾祺也希望早日回乡,把昆明的雨和雨中的美好,讲给家人听。而“陈圆圆出家”,是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其实就是躲避纷乱,找寻内心的宁静,所以汪曾祺也想获得内心的安宁,他厌倦战争,渴望和平。

此刻,文中的氛围早已悄无声息地感染了学生,大家热火朝天地探讨完,都专注地盯着屏幕上小酒店的画面,笔者适时地“旁白”——“在这样的氛围下,咪一口小酒,就着猪头肉,坐上个半天,再有愁绪的心,也能够获得片刻的休憩和安宁吧!况且,昆明还有那么多抚慰作者身心的景、物、人呢,雨淅淅沥沥地下,却早已熨平了一个久客游子的心灵褶皱”,最终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师:所以,四十年后,作者还是忘不了那天的情味,一切恍如昨日,历历在目。这情味是什么?答案就在这首小诗中,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读一遍。

生:挚友相伴的欣慰、思家念亲、对离乱中片刻安宁的珍惜与享受。

师:文章结尾,作者再次深情地喊道:我想念昆明的雨。汪曾祺想念昆明的雨,实际上想念的是昆明风土人情的美好,而恰好这些风土人情又都和雨紧密相连,所以他难忘昆明的雨,其实难忘的是在昆明度过的岁月呀!

学生的思路完全打开,整个课堂的诗意氛围达到最浓,师生共情的状态也恰到好处,学生能够自主地读出汪老蕴含文中的丰富情感,并且大胆地表述出来。那首小诗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给我们留下了猜测与遐想的空间,这是汪老独特的语言风格。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反复的品析,去感受,去揣度,去欣赏。

三、结语:诗意的延伸

一节课的结语,既是总结,也是升华。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文本与应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準(2011年版)》中早已明确提到,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在一节课的收尾阶段,学生往往正处于一个意犹未尽的状态,在他们领略完语文的诗意盎然之后,教师应该把一些课本以外的东西融汇其中,以《昆明的雨》结尾为例:

师:名震文坛之后,汪曾祺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课件上展示)“我认为作家的责任是给读者以喜悦,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以欣赏的。这样他就会觉得自己也应该活得更好一些,更高尚一些,更优美一些,更有诗意一些。”

师:这是汪曾祺的创作理念,也是他美好达观的处世之道,他用回味悠长的文字展现生活中的情趣与真善美,不仅为我们打开了散文的大门,也为我们打开了生活的大门。同学们,等到秋天,你们知道东林校园里最美的是什么吗?

生:是那两棵银杏,它们是东林的象征,是我们的镇校之宝。

师:试想一下,若干年后你以东林校友的身份再回到这里,校长邀请你写一篇回忆性的散文,那用什么题目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生:《东林的银杏》。

师:你看,你们都得到了汪曾祺的真传啊,你想念东林的银杏,其实想念的是自己的学生时代,是年轻的奋斗的青春岁月啊。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像汪曾祺一样,做一个善于发现美的人,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做一个有情怀的人。

笔者既表达了对学生做人的期许,也模仿汪老文中的小诗,结合东林中学的校园景致,创作了一首诗与学生共勉——竞志楼前无闲人,紫藤廊下岁月痕。书声琅琅天过午,银杏不语情自深。利用这样的诗意结语,发扬语文学科潜移默化的特点,熏陶感染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2]整节课也如汪老的这篇散文一样,让学生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王开东.非常语文课堂[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5.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

猜你喜欢
东林汪老汪曾祺
独挂风帆汪洋行
咱们明天比蜜甜
Functions of Etymology in Vocabulary learning
没有什么值得害怕的
在汪曾祺家抢画
爱逃课的汪曾祺
要健康,更要健美
救妻又杀妻,“好男人”走火入魔为哪般
永远的汪曾祺
一滴血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