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学生阅读活动的主体定位

2021-06-28 19:17杜润章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5期
关键词:哈姆莱特周朴园活动

杜润章,四川省温江中学教师。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心智活动,是阅读主体不断建构自身心理结构的过程,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健全学生心灵人格有重要作用,社会各方面已形成共识,但现实教学中的许多做法,仍值得我们探讨。我在这里仅就阅读的视角、角色、空间作一些探讨。

一、阅读活动中的视角定位

多年来,语文教育习惯于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总试图“通过少数经典范文的反复嚼烂,让学生举一反三,读懂天下所有文章”。对于语文教育的弊端,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看得更加清楚,语文课正逐渐变成一门纯粹的技术课,语文教育正在异变为一项纯粹的技能培训和手艺磨练课。抽象意义上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在文山题海中跋涉,使阅读一直很难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

怎样才能让阅读教学走出被动学习的怪圈呢?这需要我们精心设计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从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主体作用角度设计教学。

学生阅读小说《守财奴》可以重点抓住葛朗台“抢夺梳妆匣”“骗取财产”“临终一幕”三个生活场面,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思、探讨、赏析、体验,不断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建构自己的心理结构。

——为什么“一看见丈夫瞪着盒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

——为什么欧也妮劝父亲不要动梳妆匣时说“看在你灵魂得救面上”?

——为什么欧也妮发誓“大家拼掉”,葛朗台还“把刀子对着梳妆匣,望着女儿,迟疑不决”?

——为什么“医生不由得微微一笑”?

——为什么“老箍桶匠变得厉害,常在女儿面前罗嗦”?

——为什么公证人都“骇呆了”?

——葛朗台有哪些举动不符合年龄特征?

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个性,挖掘作品内涵,在不断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厌恶批判人性的丑恶,树立人生的善美。语文学习与做其他事情一样都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教学不仅是“深挖洞”,还是“广积粮”,阅读量不够,感性认识不足,哪来理性的飞跃。阅读本质不是技能训练,而是通过在大量的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思考创造,照亮学生的心灵、释放生命的力量”。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展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未知世界;要给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应用和理解方面一种切实的启发;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享受到乐趣和美感。

二、阅读活动中的角色定位

目前阅读活动的生态环境很不理想,普遍存在“主客颠倒”。学生应是阅读课的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协调者。阅读课上教师总是扮演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和终极裁判官的角色。

近年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通过专职教师、专用教材、固定场所传授知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的认识活动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仍然限定在“传授——接受”的模式内,致使我们的教学严重轻视实践、发现、探索、体验、感悟等活动。

阅读活动的核心是自主性,之所以特别强调自主意识,是因为观念意识是指导人们实践行为的基础,只让学生懂得答案、技巧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自己学习的个人观念体系。学生有了很强的自主阅读意识,就会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学生阅读《雷雨》时,可以这样设计阅读步骤:首先初读,谈对周朴园的印象:周朴园在文学界是倍受争议的人物,大家探究:周朴园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对鲁侍萍的情感是真还是假?然后进入具体语言情境:

朴:(沉思)无锡?嗯,无锡,(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朴: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朴:(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鲁: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朴: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哦,好地方。

解读步骤:1.“我们”在表意上有什么作用?(暗示两人有过不寻常的关系)

2.通过贯穿全戏的时间概念“三十年前”(让学生找出第一场戏中“三十年前”共出现12次)来深入了解周、鲁两人特殊的关系。

教师提供材料:曹禺在序幕中明确写出的人物关系表

周朴园——某煤矿公司董事长,五十五岁。周繁漪——其妻,三十五岁。周萍——其前妻鲁侍萍生子,年二十八。周冲——繁漪生子,年十七。鲁贵——周宅仆人,年四十八。鲁侍萍——其前妻,某校女佣,年四十七。鲁大海——侍萍与前夫周朴园之子,煤矿工人,年二十七。鲁四凤——鲁贵与侍萍之女,年十八,周家使女。

从这表中你能看出什么奥妙吗?明确:鲁侍萍被周家赶走是发生在27年前。

问:那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30年前,难道是作者记错了吗?

提供解读视角,弗洛伊德说过:凡是你不想记忆的东西,你总是会忘记的。

周、鲁确实存在过真實的爱情。因为对他们而言,27年前是一个悲惨的时刻,根据弗洛伊德的推论,他俩潜意识里都记住的是30-27之间的三年幸福生活,所以他们对话中反复出现的是“三十年前”这个时间概念,并不是作者记错了。可见这段甜蜜的爱情没能维持多久,因为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而导致两人分手。这些内容更逼真地反映了剧中人物的心理,更加有助于学生真实深刻理解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

教师可以适时创设一种专题阅读的情境,强化学生自我意识。在传统教学中对学习态度的培养,往往采用教师、家长的督促检查奖罚的方法,使学生感到外力胁迫而产生勉强阅读学习的态度,从而不能主动地参与过程。阅读活动要创设一种类似专题科学探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主动阅读、探索、发现、体验,对大量的语言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创造力。这种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上的,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这种创设专题情境的阅读活动更关心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也讲求方法技巧,但更关注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力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阅读教学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健康个性的环境,强调教学过程中的民主、平等与合作,把教学过程当作学生个性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在教与学过程中处理成长与发展的问题。同时,通过学生参与合作的行为,使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审美能力、个性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上。通过活动,丰富与发展学生的个性素质,最终提高其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把作品的体验和自己的审美感受联系起来,产生共鸣,从心灵的体验出发,真正再现生活的丰富情景,真切感悟作品,感悟感情,创新阅读。

这种阅读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不是不管,而是在整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表现在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间接暗示,教师适时适当指导是举足轻重的,这有利于学生在教师高质量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活动任务,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三、阅读活动的空间定位

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课程学习,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具有明显的封闭性。但从教学规律看阅读活动应该呈开放学习态势,渗透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大家庭,渗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处处留心皆学问”,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阅读,真正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学生在阅读《哈姆莱特》时,可以带着以下问题自读课文,并思考问题,准备小组讨论交流。

1.读课文,充分熟悉剧情,准备复述节选部分的情节。并思考“比剑”这一关键情节中包含的若干悬念是如何设计的?

2.节选部分出现了哪些人物?说说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3.节选部分哈姆莱特表现出怎样的个性?(找出哈姆莱特精彩的对白,然后理解和分析)

4.哈姆莱特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对于这样的结局,你认为他能否避免?

5.哈姆莱特为什么要相信天命?

也正因为这种形式的改变,学生必然会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定会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开放性的阅读改变的不仅仅是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社会化生活化的活动将成为阅读活动空间的新内容。学生一旦冲破空间的桎梏,就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会焕发出满腔热情,用他们拓宽的大视野去审视海阔天空的大世界,去光顾琳琅满目的“开架生活大书橱”,去体验复杂而有序的生活真諦。这样逼真的、多元的、开放的阅读环境,使学生在特定的阅读情境、角色、任务中展开学习,变狭小的课堂为广阔的交际场所,使阅读不再是孤立绝缘的操作,而变成活生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从而培养能力,提升素养。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我们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撬开阅读大门的“支点”:尊重阅读教学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阅读实际出发,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与能动性,逐渐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与审美能力,不断培养其健康高尚的个性品格。

猜你喜欢
哈姆莱特周朴园活动
“活动随手拍”
歌德与别林斯基关于哈姆莱特“延宕”观点的辩析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从人性的一面看周朴园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参考答案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雷雨》(节选)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试析周朴园认出侍萍前的心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