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舒
摘 要: 在新时代“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挖掘体育课程的德育元素,不仅可以发挥体育的德育功能,还可以弥补体育课程的不足。通过在体育课程中制定合理的德育目标、创设相应的德育情境、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等,将体育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加强学生德育培养。
关键词: 体育课程 课程思政 德育元素 德育功能
“课程思政”指将学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的提出意在挖掘各类课程中的德育功能和德育元素,通过教学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实践行为产生影响。2018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六个下功夫”,指出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一育人主渠道,挖掘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实现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融合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新时代学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目标和方向。2018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乏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栺、锤炼意志。”体育课程中蕴含丰富的德育元素,是学校进行“课程思政”的重要途径。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学校如何深入挖掘体育课程德育元素,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必须重视的一项工作。
一、体育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2014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指出:“要挖掘学校体育在学生道德教育、智力发展、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形成中的多元育人功能,有计划、有制度、有保障地促进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现行的《体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体育教师要结合体育教学特点,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不断提高其为革命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他们服从组织,遵守纪律,热爱集体,朝气蓬勃,勇敢顽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可以看出,体育课程的目标有二,一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二是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品质。
目前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学校往往重视体育的技能化和竞技化,重视“身”的教育而忽视“心”的教育。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培养,无法满足学生健康发展和个性需求,无法促进学生全方位共同发展。体育课程没有发挥在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充分挖掘体育的德育功能,学校对学生的体育品质和体育人格等德育方面的关切缺失。因此,体育课程实施“课程思政”创新改革,是体育课程长久发展的根本举措,也是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体育教学应当挖掘学校体育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育人功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将体育教学与德育相融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体育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能性
现代德育课程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直接德育课程与间接德育课程、学科德育课程与活动德育课程、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按照不同的标准,体育课程在不同的情境下,依据自身蕴含的德育元素,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德育课程类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
(一)作为间接德育课程的体育
间接德育课程也称为非德育学科课程,主要指在其他学科课程中进行德育融入教育。所有课程都包含间接的德育元素,托马斯·里考纳曾谈到各类课程对道德教育来说是一个“沉睡的巨人”。非德育学科课程中包含许多隐性的德育内容和元素,作为间接德育课程的体育含有许多德育元素。例如,体育活动的进行必然需要遵守体育规章制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独立承担责任的能力,使其心智更加成熟,促進其健康成长。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使学生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以磨炼意志力、抗挫折能力和拼搏进取的信心。体育活动中必然少不了团体合作,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体育活动在某种意义上是与身体的对话,在开展体育活动时,可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爱惜身体的品质。诸如此类,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诸多优良的道德品质。
(二)作为活动德育课程的体育
活动德育课程通常以学生个人为中心,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学生直接体验或直接获得经验。活动德育课程重视德育实践,强调在德育活动中学习和成长,注重把德育知识与实际行动相联系,做到“知行合一”。体育活动与劳动具有相似性,特点之一是实践性,这种实践性正好弥补了传统德育课程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不一致的不足。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认知和行动是同时进行的。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注入课程中德育元素,并且做出相应的道德行为。因此,注重发挥体育课程的德育功能,挖掘体育课程的德育元素,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使其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相一致。
(三)作为隐性德育课程的体育
研究隐性课程的学者菲利普·W·杰克逊主张班级、学校在社会化过程中起正面或积极的作用,认为构成学校生活的三个重要隐性课程因素是“群体”(crowd)、“表扬”(praise)和“权力”(power)。体育活动中存在众多隐形的德育内容,对学生的社会化和道德品质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例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干净整洁的运动环境会让学生们自觉维护运动场地的整洁,保护良好的运动器材和设施可以让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更加注意体育设施和器材的保护,有助于养成学生爱护公共设施的习惯。从规则制度层面讲,体育活动中的组织方式、课堂规则、课堂纪律、比赛规则都含有隐形德育的内容。规则制定得合理与否,会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与否产生重要的影响,制定规则的过程中民主参与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和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对学生道德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有学校的体育文化、体育教学的氛围及老师与同学之间开展体育运动的精神面貌。
三、体育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途径
在体育教学中,关注体育课程蕴含的德育因素,利用体育课程的实践优势,发挥体育的德育功能,实现体育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
(一)确立体育的德育目标
体育的目标是使学生身心健康,一方面是健康的身体,另一方面是完善的人格和优良的品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设定相应的基本目标,在不同的课程中实现这些目标。“高校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理应概括为五个方面,即竞争进取教育、遵守规则教育、团队合作教育、责任义务教育、人本人格教育等”①(114-117)。第一,对于竞争进取教育。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设置各种体育比赛激发学生拼搏的信心、进取的意志,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和抗挫折能力。通过日常的体育训练可以磨炼学生吃苦耐劳的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第二,遵守规则教育。“无规则不成方圆”,生活可以说是由规则之网构成的,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实现学生的社会化必不可少。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和体育比赛中要制定公平、公正和公开的规则,使学生养成严格遵守体育规则的习惯,形成良好的体育伦理道德,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遵守各类法律法规。第三,团队合作教育。现代社会离不开分工合作,团队合作的素质和能力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体育教学、体育赛事和日常体育活动包含大量的团队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品质、意识和能力,以便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第四,责任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包含众多任务和责任,例如团队合作中,学生对其他同伴负有责任,通过完成这些任务和责任,学生树立责任和义务意识,以便未来更好地承担责任。第五,人本人格教育。体育活动使学生与身体对话,挑战身体的极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对自己有更加清楚的认知,更加珍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共同发展。
(二)创造良好的德育情境
新时代背景下,良好的德育情境创设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将所要传授的教育内容以一定形式渗透到情境当中,通过教育主体双方的参与互动,使受教育者认知、行为进一步优化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②(80-81)。为实现不同的德育目标,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例如,某节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是团队合作,该节课的授课内容围绕这个目标展开,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团队合作,小到两个人的合作,大到十几个人的合作。在该节课教学中,老师主要围绕团队合作精神展开教学,有意识地引导同学如何进行团队合作,如何在团队中发挥优势,等等。
(三)突出老师的表率作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老师要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水平,做到德位相配。老师应当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起到表率作用。在体育教学中,老师要主动参与学生活动中,表现出该有的高超技能、良好素质。身体力行,教会学生如何在体育活动中尊重对手、尊重自己、吃苦耐勞、积极向上等。
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需要挖掘各个学科的德育元素。体育中有丰富的德育元素和较强的实践性,发挥体育的德育功能,是课程思政的重要选择。
注释:
①孙辉.高校体育进行德育渗透的理论问题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06).
②刘雪花,万志全,曹冬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J].才智,2019(18):80-81.
参考文献:
[1]刘雪花,万志全,曹冬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J].才智,2019(18):80-81.
[2]江小春.简论体育的“具身德育”功能[J].中国特殊教育,2017(08):93-96.
[3]孙辉.高校体育进行德育渗透的理论问题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06):114-117.
[4]胡金木.关于“生活德育”的学理澄清与实践反观——兼论鲁洁先生的德育思想及实践[J].全球教育展望,2010,39(11):47-51.
[5]李泰武.试论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440-442.
[6]郭东明.论体育教学中的隐性德育课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S1):293-295.
[7]罗智梅.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S1):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