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性胃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CT表现及文献复习

2021-06-28 09:00马慧静王永姣王育继赵玉霞邵剑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21年6期
关键词:隐窝肠壁肠系膜

马慧静,王永姣,曾 光,王育继,赵玉霞,邵剑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医学影像中心,湖北 武汉 430016)

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已用于治疗血液系统肿瘤、实体瘤及免疫系统疾病[1]。随着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不符合和非血缘移植技术的广泛应用,HSCT后并发症发生率上升、严重程度加重,其中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 GVHD)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儿童GVHD的发病率为30%~50%[2]。GVHD属免疫性疾病,最常累及皮肤、胃肠道和肝脏[3]。胃肠道GVHD(gastrointestinal GVHD, GI-GVHD)治疗难度大,也是GVHD相关死亡的最主要原因[4],认识儿童急性GI-GVHD的影像学表现对于早期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5]。本研究结合文献回顾观察儿童HSCT后急性GI-GVHD的CT表现及其诊断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9年9月—2021年2月9例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经病理学诊断(4例)或临床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内镜检查结果而综合诊断(5例)的GI-GVHD患儿,男6例,女3例;年龄1.4~9.9岁,中位年龄3.9岁;HSCT后14~60天出现胃肠道症状,中位时间24天;均有腹泻,其中1例呕吐,1例腹胀,3例消化道出血,4例腹痛;参照急性GVHD国际联盟(mount sinai acute GVHD 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MAGIC)分级标准[6-7],Ⅰ级1例,Ⅲ级6例,Ⅳ级2例。详见表1。

表1 9例急性GI-GVHD患儿基本资料

1.2 检查方法 采用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AS128层CT机(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00 mAs,转速0.5 s/rot,螺距1.4 mm,重建方法B30medium smooth,重建层厚1 mm)或GE Optima CT660螺旋CT机(参数: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实际管电流34~50 mA,管电压80 kV,球管旋转时间0.5 s/rot,螺距1.375 mm,自适应迭代重建预设值60%,重建层厚0.625 mm),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耻骨联合上缘。增强扫描:经静脉团注1.5~2.0 ml/kg体质量碘普安(300 mgI/ml)后行静脉期扫描。

1.3 图像分析方法与标准[8]采用软组织窗对图像行多平面重组。由工作年限5年以上主治及以上的2名放射科医师共同阅片,评估以下各项,并经讨论达成一致。①肠壁厚度:≥3 mm为肠壁增厚;②肠壁增厚程度:3~4 mm为轻度增厚,5~9 mm为中度增厚,>10 mm为重度增厚;③肠壁增厚范围:局灶性(数厘米),节段性(数个肠袢)、弥漫性(累及全部小肠或结肠)、全部(全部小肠和结肠);④肠管扩张:小肠直径>3 cm,结肠直径>8 cm;⑤肠壁强化方式:白色强化(增强后肠壁的CT值≥静脉CT值)、灰色强化(增强肠壁的密度近似于肌肉)、水样密度靶征、脂肪密度靶征、积气等;⑥肠系膜血管改变:有无扩张,有无梳齿征;⑦肠系膜改变:肠系膜有无肿胀,脂肪密度有无增高;⑧有无伴随肠外异常:重点观察胆囊、肝、脾、胰腺、膀胱等。

2 结果

2.1 胃肠道CT表现 9例患儿中, 5例接受腹部CT平扫,4例接受腹部增强CT扫描。肠壁增厚4~6 mm,轻中度增厚为主,6例小肠壁节段性增厚,1例结肠壁节段性增厚,2例小肠及结肠呈弥漫性增厚;肠壁以白色强化和水样密度靶征强化为主,1例胃壁见可疑积气影,肠系膜血管扩张2例,“梳齿征”1例,肠系膜水肿4例。5例有肠外表现:腹腔积液、胆囊壁增厚、汇管区水肿、脾脏密度异常、胰腺增大、膀胱壁增厚、腹腔积液等。见图1~4。

图1 病例5,HSCT后腹部CT表现 A~C.HSCT后47天平扫CT图示肠壁内高密度影(A,箭),考虑出血;增强后肠壁增厚,呈水样靶征(B,箭),黏膜层强化明显,呈轨道征,冠状位重建显示直小血管扩张(C,箭); D.移植后107天后复查肠壁增厚及强化程度均减轻

图2 病例1,HSCT后32天腹部CT表现,患儿于HSCT后6个月后死亡 A.冠状位重建CT图像示小肠壁增厚,黏膜强化,肠系膜血管充盈扩张,结肠积液扩张; B.结肠镜图示乙状结肠多发溃疡,全结肠炎(GVHD肠道表现); C.病理图(HE,×200)示局部隐窝结构破坏、隐窝炎及隐窝脓肿,部分隐窝上皮细胞可见凋亡,未见确切微血栓形成,固有层间质内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

图3 病例7,HSCT后31天CT表现 A.增强CT图示胃壁增厚,黏膜强化明显,胃壁内可疑积气(箭),汇管区水肿,脾脏强化不均; B.膀胱壁肿胀,黏膜呈线样明显强化(箭) 图4 病例2,HSCT后60天腹部CT表现 A.轴位平扫CT图示小肠肠管内积液; B.冠状位重建图像示小肠肠壁增厚及其旁肠系膜水肿(长箭)、肠系膜血管扩张(短箭)

2.2 胃镜和结肠镜 对4例行电子胃镜、结肠镜检查,见裂隙样分割或黏膜水肿,触之易出血,多发溃疡等。见图2B。

2.3 病理 4例于胃镜或结肠镜检查后取组织标本送病理检查。光镜下见隐窝组织破坏、隐窝炎和隐窝脓肿,隐窝上皮细胞凋亡,固有层间质内见淋巴细胞浸润(图2C);免疫组织化学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和 EB病毒小RNA(Epstein-Barr virus small RNA, EBER)均为阴性。

3 讨论

儿童急性GI-GVHD主要累及胃、小肠、结肠及直肠,食管受累并不常见;临床多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分泌性腹泻,严重时出现消化道出血、蛋白丢失性肠病及肠梗阻等。

3.1 发病机制 GVHD是累及全身多系统的免疫性疾病,胃肠道为其主要靶器官之一。目前针对移植后胃肠道损伤的机制主要有细胞因子风暴学说、免疫分子机制学说、肠黏膜屏障损伤及菌群失调学说[9]。正常情况下,完整的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细胞间连接、肠黏膜淋巴组织及肠道内正常菌群等构成肠道黏膜屏障,阻止肠内有害物质穿过肠黏膜进入人体其他组织。HSCT前预处理、大剂量化学治疗、放射治疗的毒性作用致肠黏膜损伤,脂多糖通过受损的肠黏膜进入,并作为第二信号激活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扩大局部损伤,进一步启动炎症反应,促进GVHD发生;同时供者T细胞活化,直接攻击宿主组织,导致释放更多炎症因子,加重胃肠道损伤[10-11];内镜下胃肠道黏膜主要呈水肿、充血、红斑、糜烂、溃疡等炎性改变[12]。

3.2 CT表现 儿童急性GI-GVHD主要包括肠壁增厚、肠黏膜明显强化、肠系膜血管充血、肠管扩张、肠腔内充盈液体及肠系膜水肿等[13-14],均不具特异性,但仍有助于鉴别GVHD与其他胃肠道并发症。

肠壁增厚是急性GI-GVHD最常见和最重要表现,多见于小肠和结肠,其中小肠更常见。本组8例见小肠肠壁增厚(8/9,88.89%),与ARPACI[15]的报道相近。GI-GVHD累及小肠无部位倾向性,其所致肠壁增厚可呈节段性或弥漫性,增厚程度多为中度以下,与艰难梭菌感染所致全结肠肠壁重度增厚的累及部位及程度均不同。肠壁异常强化是急性GI-GVHD另一重要表现,CT平扫显示为均匀软组织密度,增强CT表现为水样密度靶征(图1B)或黏膜白色强化(图1C),前者是肠壁急性损伤的确切证据。肠壁下积气为GVHD特殊和少见表现,主要为隐窝细胞坏死、脱落,肠黏膜上皮和固有层淋巴细胞浸润等所致,CT表现为围绕肠壁的环状或囊状气体密度影。部分急性GI-GVHD患儿可见肠管扩张(图2A)。肠系膜水肿与低蛋白血症有关,表现为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模糊(图4),于增厚肠管旁更为明显[16],增强CT可见系膜内血管扩张充血,明显者可见直小血管充盈,呈“梳齿征”[3,13,16]。以上CT表现同时出现或存在多项时,应结合病史考虑GI-GVHD可能。另外,发现淋巴结肿大时,应警惕腹腔内感染[3]。

3.3 评估病情 胃肠道活检属于侵入性检查,具有一定风险,尤其对于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属禁忌证,且会低估GI-GVHD分级,临床应谨慎应用。腹部CT能可靠地对GI-GVHD进行分级[1,16-17]。RASHIDI等[17]于移植后7天和14天行腹部CT检查,发现根据肠系膜水肿和累及肠襻数目预判急性GVHD等级,其特异度为94%,敏感度为75%,结合实验室检查可使结果更为准确。SHIMONI等[1]报道,弥漫性小肠异常和任意段结肠受累与GVHD严重程度相关,且弥漫性小肠异常与预后不良有关。本组1例(病例1),小肠弥漫性增厚、结肠扩张,移植后6个月死亡。BRODOEFEL等[16]认为急性GVHD患者出现“梳齿征”、肠系膜水肿、腹腔积液与疾病严重程度显著相关,本组4例同时可见上述表现。

3.4 诊断与鉴别诊断 由于并非所有患儿均适于接受胃肠内镜检查,对HSCT后100天内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同时伴有低热、皮疹和/或肝功能损害的患儿,结合白细胞计数、CMV、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DNA定量检测,可在排除艰难梭菌和CMV感染后对GI-GVHD做出临床综合诊断并立即给予相应治疗,以缩短病程、降低死亡率。

对GI-GVHD应予免疫抑制治疗,而感染性小肠结肠炎为其禁忌证,故GI-GVHD首先应与感染性小肠结肠炎相鉴别。①CMV肠炎:主要累及结肠,肠壁增厚更严重,抗病毒治疗有效;但GI-GVHD患儿长期用免疫抑制剂,后期部分患儿可合并CMV感染,此时可取活检或根据实验室检查辅助鉴别;②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小肠结肠炎:主要累及盲肠、升结肠,部分累及回肠,病变集中在右下腹部;而GI-GVHD通常累及小肠和结肠,尤以小肠更为常见;③伪膜性结肠炎:与广谱抗生素治疗有关,影响肠道菌群,导致艰难梭菌过度生长,通常表现为全结肠炎伴肠壁明显重度增厚,小肠受累少见。

综上,GI-GVHD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结合病史、HSCT时间、皮疹出现时间及实验室检查、粪便培养结果等有助于诊断。本研究不足之处:样本量小,无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综合考虑患儿镇静、肠黏膜损伤及体征等因素,本组CT检查前均未行肠道准备,亦未口服肠道对比剂,且对部分患儿未行增强扫描,可能影响评估准确性;部分患儿失访。

猜你喜欢
隐窝肠壁肠系膜
肠壁增厚分层并定量分析对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腹性紫癜所致肠壁改变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参数变化超声观察
贴敷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改良低温螯合法分离家兔小肠绒毛和隐窝细胞及分离效果鉴定
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提示大肠肠壁增厚的临床意义
成人心包后上隐窝128层螺旋CT表现及临床意义
肠系膜插管外固定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