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用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能够使学生提升文学修养、加强语言能力,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可能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因此,改善文言文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坚定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策略;学习方法
文言文是以古人日常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表示形式,也是我国古代汉语发展过程中长期练习、整合、规范化使用下所形成的书面语言,并且由一系列门类复杂的文体所构成,即我们所说的诗词、曲志、策、赋、骈文等。学习文言文也是了解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是自我语言能力提升、增强文学鉴赏能力的必经之路。
一、文言文的作用
2011年版语文课标中指出: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教学中,老师首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词句进行指导。其次则是用文本分析的方式对文言文的内容,即景色描写、事件描写、心情描写进行分析,通过作者的表述来感悟其中的情感特点,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分析综合能力。最后,则是在文言文学习中,对古人的词句用法、文章布局策略进行学习,在古为今用的指导下对现代文学创作有所启迪,从而提升个人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局限性
我们所说的“言”指的是学生在进行文言文课文学习中要加强语言文字积累,能够运用古汉语语法,加强基础性理论的学习。而“文”则是指对句子、文章整体内容的分析,包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所处的时代背景。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中,由于缺乏对教学文本的解读,只是停留于教学过程,导致文言文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理解能力较差,以至于在专项内容的考核上能力不足。
三、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为了解决“文”“言”失衡、朗读方式死板、忽视学习方法这三个问题,这一章将从如何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朗读方式多样化、加强学习这三个方面来解决。
(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以文言文为形式的文学作品中传递的人文精神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教师应该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而不是只关注工具性。初中教材中所选取的文言文课本中大多都是形象鲜明的“典型人物”,例如在《湖心亭看雪》一文中,教师以写景的词句为引,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启发,也就是从文言文的工具性入手,让学生一步一步深入到文本中,在气氛的烘托下,理解张岱当时的所思所感。这种从侧面进行的比较和引导,让学生学会关注文本中主人公的心灵、准确理解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义。
(二)朗读教学的方法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材特点设计朗读形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体会人文情怀。
1.精心设计朗读教学环节
在王君老师的《湖心亭看雪》的教学实录中,最开始王老师让一位学生先朗诵一遍,然后便问学生:“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犯了一个前后矛盾的错误,请你把它找出来。”在之后的教学活动中,王老师让学生看着图片,学着古人进行有感情的朗诵,在诵读的过程中理解了字词,体会作者的情感。
2.读准、读通文言文
读准,是指任何一个字词的读音都要正确。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易错字词,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应读yuè,对于此类古今读音不同的字加以适当指导。读顺,则是朗读时注意停顿。停顿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这时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或组内交流合作去读。如《狼》一文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应划分为“其一/犬坐于前”。把握节奏,自然能帮助学生疏通文义了。
语文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文言文是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汉字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运用符合学情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践行中华传统美德,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罗春兰.基于语言形式的初中文言文教学探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3]李慧娟.中学文言文教学策略探微[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6).
[4]王文卓.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思考[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8).
[5]冯淑君.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6.
[6]李付萍.高中文言文教學现状及对策探究[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15.
[7]唐金侠.语文核心素养视阈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景惠(1994—),女,汉族,陕西延安人,延安大学2018级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