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涛 董娟娟
摘 要:核心素养培养是当下新课程改革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当下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构建深度学习课堂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实际的工作开展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当明确目标,把握精神内涵;强化意识,积极落实要求;结合生活,同步社会问题。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深度学习
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入,面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表面化、碎片化、形式化的问题,社会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表层的知识点学习基础上,能够深入知识内在的逻辑思维结构,充分挖掘出知识的内涵与其潜在价值,最终实现学科知识点对学生成长的帮助。新时代提出了新的口号,即在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构建深度学习课堂。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与策略,以期为构建深度学习课堂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明确目标,把握精神内涵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深度学习课堂构建,其重点工作在于核心素养培育与实现深度学习。培养核心素养是目标,构建深度学习课堂是手段。只有明确目标,采用合适的方式方法,才能有效推进工作。而在这一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什么是“深度”,如何把握“深度”,做到多少“深度”,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难题。这些“深度”,应当体现在知识点的价值内涵上、学科逻辑思维上和学生价值观的建立上。比如,同样为1+1的问题,1+1=2是简单的算术问题,但是1+1>2便涉及协作、合作的社会学范畴,教导人们通过合作,达到互利共赢。而1+1=0便体现了正向、反向作用的对冲抵消作用,比如酸碱中和表达的是一种抵抗、消除的含义。如果仅仅停留在1+1=2这个简单算术层面上,那根本不需要教师来教,幼儿园小朋友都能脱口而出,学生在学习时也只是停留在知识点表面而已。而通过引入1+1的问题,便是要求学生从问题的表面去深度挖掘更多的可能性,通过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今后在遇到其他问题时,便不至于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让脑筋“急转弯”,打开思路,使视野更加宏观,能更好地统筹整合相关信息要素,实现资源整合与高效利用。
二、强化意识,积极落实要求
为了实现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深度学习课堂构建这一要求,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强化意识,才能在授课时有的放矢地开展相关工作。当下教育虽然一直提倡核心素养的培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应试教育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考试取得的分数、学校的升学率往往被用来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业绩、一个学校的排名。在这种考核标准下,构建深度学习课堂很难避免出现表面化、碎片化、形式化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时一般不会重点要求学生一定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只要做题时能答对、能得分即可。因此,也呈现出一系列应试技巧。但是,这种方式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也不过是考试机器,对于个人的综合能力提升帮助有限,这也是当下社会上关于高分低能话题的由来。深度学习更加注重对问题的深度分析,探究其内在的因果关联,从而加强个人的整个知识体系建设,提升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结合生活,同步社会问题
深度学习还应注重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但是,这些观念的培养不能仅停留在书本的理想环境中,必须结合当下生活,与时代、与社会同步。例如,关于学生的思想德育培养,尤其是小学生的思想德育培养,都会谈到尊老爱幼,如在公交车上主動为行动不便的老人让座,看到老人遇到困难要及时给予热心帮助。但是近些年来,老人倚老卖老、扶不扶、扶不起的事件时有发生。学校在教育学生德育问题时应当平衡个人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绝对不能抛开现实,想当然地进行灌输。老年群体确实需要社会的关爱,这一点在授课时也应当是确认无疑的。但是当学生真的遇到老人摔倒时,教师可以教育学生找身边的成年人帮助作证,也可以向他人寻求帮助拨打110电话求助,在保障自己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再对老人施以援手。
总之,深度学习课堂不仅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深度挖掘知识点的内涵与价值,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苏格拉底曾提到,“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而当下的深度课堂构建,则是希望能够点燃学生的火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课堂上呈现出燎原之势。
参考文献:
[1]沈玉红.深度学习: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探索[J].今日教育,2019(11):24-27.
[2]刘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课深度学习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韩涛(1980—),男,甘肃天水人,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新课改课堂构建、德育。
董娟娟(1985—),女,甘肃灵台人,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德育、新课改课堂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