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武军
【摘 要】高中地理课程知识内容结构复杂且范围广泛,在教学过程中,互动式教学是不可或缺的,而课堂提问是师生、生生互动的主要途径。地理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应当把握好课堂提问这一环节并科学设置问题,充分发挥课堂提问推动核心素养目标落实的作用。本文先简要阐述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再从联系生活实际提问、结合区域地理知识提问、结合地理探究和实验提问、立足文本提出综合性问题等方面就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展开课堂提问的具体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课堂提问
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主要手段,也是课堂教学方式之一。实践证明,依托课堂提问推进地理核心素养的构建与培养,取得良好的效果。然而,就当下高中地理课堂提问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对于课堂提问的价值、实践策略仍然缺少认识,导致地理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制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积极利用课堂提问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推动地理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以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为目标进行课堂提问,教师首先要了解地理核心素养内涵,这是保证课堂提问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地理核心素养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既涉及到地理知识的学习,也包括学生价值观的建立和能力的提升。换言之,核心素养强调的不仅是教师要将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提供可靠的保障。具体来说,地理核心素养有四点,分别是人地观念、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综合思维。其中,人地观念即人地协调观,包括科学的发展观、环境观、资源观和人口观,使学生通过地理课程学习了解人地互相影响的原因、后果、强度和方式;综合思维主要是指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能力以及认识地理事项的思维方式等;区域认知主要是指将地理环境组织为区域后进行分析并获得良好认知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等;地理实践力是指在依据地理工具、信息技术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动能力。
二、核心素养理念下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策略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人地观念
地理学科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门对人地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目的是让人们更好的处理资源、环境与人类未来发展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自觉的尊重自然规律,所以,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必须给予重视的一项任务。基于培养学生人地观念进行课堂提问,教师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换言之,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应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形成良好的人地协调观。例如,在上《人口数量变化》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最近五年北上广人口数量变化情况以柱形图、折线图等方式呈現出来,然后让学生分析人口数量变化给环境造成的影响。在这个基础上,问学生如何降低地理变化以及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不知不觉中将人地观念渗透其中。这种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提问的方式,不仅可以在心理上缩短学生与地理之间的距离,还能培养学生人地协调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人口观。又如,在上《全球气候变化》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视频,让学生直观的看到气候变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如动物生存空间减少、冰川融化等,以此唤醒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人地观念。总而言之,高中学生已经具备良好的分析能力、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应当结合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可持续发展内容,促使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结合区域地理知识设计问题,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这是新形势下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并且采取一切措施予以落实的任务,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学生用空间同一区域观点对地理现象进行解释的能力。众所周知,为了明确各个区域具体位置,诸多地理学者、专家采取经纬度方式,而且地球被按照各种标准划分为一个个区域,如空间、气候等。在授课时,教师应当结合区域地理知识去设计问题,以此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例如,在讲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结合区域地理知识设计问题或问题链,如“全球气候的具体变化有哪些?”“全球气候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人类活动因为全球气候变化受到了哪些影响?”“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人类应该如何规避?”等。这些问题均围绕这个知识点而展开,学生可以根据三个不同时期气候变化特点对全球气候未来变化趋势进行汇总,再依据每一次气候变化情况尤其是变化的原因对全球气候变暖原因进行分析,并且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这些问题层层深入,不仅让学生对人地和谐发展关系有了清晰明确的思考,而且让学生站在区域认知层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宏观趋势进行分析,使学生懂得人类在对自然进行改造时必须遵守的客观规律。与此同时,教师再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怎样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如开发清洁型能源、增加绿色植被覆盖面、减少使用高耗能源等,以此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三)结合地理探究和实验设置问题,提升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重要手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打破“纸上谈书”式的教学局面,尽可能的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手脑并用,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核心素养对地理教学的要求,也是地理课程改革和现代化教学的必然趋势。所以,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应当结合地理探究和实验等设置问题,以此提升学生地理实践能力,促使学生记住地理知识。例如,在上《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这节课时,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展开一个调研活动,包括调查当地主要农作物以及农业区域分布特点、采访农业发展有关部门的人员、采访当地农民等,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从中了解区域农业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后,教师再展开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这些调研活动设置问题,比如给学生一则关于黑龙江省的人均耕地面积和谷物单产的数据材料,然后问学生:“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高的原因有哪些?”“与长江三角洲地区比较,虽然东北平原有着肥沃的土壤,但是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比较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黑龙江省要想保持自身全国商品粮第一大省位置,可以采取哪些方式增产粮食?”由于学生课前进行了实践调查,所以对于这则材料的分析有一定的基础,也有自己的个性化想法。这样的课堂提问方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理解、消化知识,还能提升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四)立足文本提出综合性问题,启迪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
地理综合思维是促使学生融会贯通处理地理知识的品格和技能,是学生学好地理这门课程必须具备的素养。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应当立足文本提出综合性问题,以此启迪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例如,在给学生讲解有关于中国地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没有青藏高原,我国西部地区地理环境会受到什么影响?”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内容,如:一方面,假如我国没有青藏高原,就会成为多水之国,太平洋水汽和印度洋水汽会在南方汇合,从而导致灭顶之灾。另一方面,假如我国没有青藏高原,印度洋、太平洋湿润的空气就没有了阻碍,西北地区将会严重缺水干旱。这个新颖的问题,能够有效开拓学生的思维,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地形,而且還能启迪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总而言之,地理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尽可能遵循开放性、趣味性的原则去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联系多个方面的知识,以此启迪学生综合思维,使学生更好的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促进学生更快更好的发展。这样,即使遇到复杂的地理问题以及生活情境,学生也能快速梳理其中涉及到的地理知识并找到解决方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核心素养是重点体现,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地理知识学习中的重要构成,这也为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指出明确的方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设计科学性、艺术性的问题,以此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促使学生有效理解并掌握地理知识。本文针对核心素养理念展开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阐述几点教学策略,希望能为广大高中地理教师基于地理核心素养有效展开课堂提问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符小玲.地理核心素养视角下地理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0(03):187.
[2]高仁慧.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的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9(27):41-42.
[3]王焜,江东洋,蒋波,韦颓宇,黄小倩,张胜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行为诊断与优化研究——以提问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10):25-28.
[4]邓霞林.学生课堂自主提问情况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基于批判性思维与高中地理学科融合教学的角度[J].地
理教学,2018(23):14-18.
[5]姚巧芳.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模式应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35):186.
[6]春风,李春兰.高中地理课堂的提问行为特征分析
——以“自然灾害探索”为例[J].科教导刊(下旬),2016(08):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