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楠
摘 要: 关于语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各方的讨论从未停止过。本文通过探讨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结合特定的研究背景和实践经验,对重新审视语法的地位及加强大学语法教学的必要性作进一步讨论,同时对语法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语法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 课程要求 探索创新
一、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必要性
中学阶段,语法教学被视为英语教学的重点。因此,进入大学阶段后,很多人认为教师不必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语法上,“重应用、轻语法”,时下炙手可热的交际教学法倡导的理念也是如此,语法在英语教学中的份额被大大压缩。在这种思潮和理念的影响下,有些教师专注于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不再系统讲解语法,让学生在有限的语境中“恣意生长”,体会所谓的语言规律。国内语言输入条件十分有限,造成部分学生英语能力培养“营养不良”。
中学阶段的语法知识大而全,但还不足以解决和应付大学英语中层出不穷的复杂问题和语言现象,对于中学语法基础尚不牢固的学生来说,大学英语课堂内若对语法教学轻描淡写,则可能造成“屋漏偏逢连夜雨”的尴尬。所以语法教学依旧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根基,只有掌握好英语的语言组织规律,学生词汇量的积累才能有的放矢;标准的发音训练才能传达逻辑准确、层次清晰的语意。
二、语法教学面临的现有挑战
每种语言客观上都有内在规律,并不在于是否有文字形式,是否有人对其进行研究,当人们开始使用语言沟通时,规律性就已悄然发挥作用,帮助人们输出合乎语法结构的语言。即使是没受过什么教育的人,也能纯熟地通过口语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因为人们从咿呀学语时,就在实践中自然地构建第一语言的各种规则,这些规则正是通常人们讲的“语感”。认知语言学家称它为“定型的语言习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刘大为说过:“具体语句处在意识活动的表层……很难意识到它的存在。”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认为:交际是语言知识的源泉,第一语言获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会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
有些语言学家和高校教师认为语言不是靠学语法学会的,而是靠应用、靠交际训练掌握的,语法教学不必加强,足够交际即可。从二十世纪末开始,类似的思想逐渐成为交际教学法盛极一时的主要原因,影响了传统语法教学的发展。但是第二语言与第一语言获得的过程存在诸多差异:语言刺激程度、学习动机、认知发展水平等都无法同等地复制第一语言获得过程。
研究证明,“小孩学话的发展过程与身体的发育过程是统一的,基本上是在6岁以前,过了此‘临界期,语言能力的获得就比较困难了”。成人学习外语,良好的语境可以通过后天创造,师资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但是语言学习黄金期这一重要条件无法再次满足,因此对于成人而言,语法教学的作用至关重要。掌握语法即掌握了语言组织规律,对规则的认知越准确、越深刻,越有助于举一反三,越容易在语言学习中取得进步。
三、语法教学要因势利导
在英语教学的初级阶段,一些学校教育机构采用的是传统教科书式的语法教学,当学生进入英语学习的高级阶段后,随着外语资料阅读量的不断扩大,所见语言现象日益增多,传统的标准化语法教学对于相当一部分语言内容和现象已经无法做出有效的解释,降低了学生对语法讲解的信任度,削弱了学生研习语法的兴趣。比如,I will go to see the film this evening. 是再平常不过的陈述句表达形式,但是在美式英语的口语表达中,两个连续发生动词的部分,往往很难见到不定式符号to的影子,通常只需要说成I will go see the film...,这种表达方法在基础语法部分应该算非主流的用法,对一般学生的理解力和接受程度会造成一定的障碍,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
因此,随着实际教学需要的不断变化,及时寻找并设计贴合学生需求的语法教学方式,需要把握好语法教学的几个重要因素:
(一)学生的自身特点
不同年龄、不同语文水平、不同教育背景甚至不同的学习习惯都是影响教学方法设计的因素。心理认知理论认为,中学阶段的孩子对英语语言规律的认知和理解有一定困难,很难通过语法知识举一反三形成有效反馈;大学及成人学习者具备更强的理解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辅以形象生动的情景练习可以加速语言接受过程、提高语言使用准确性。所以,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要以充分尊重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前提,采用贴合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语法对学生已有知识库的修复和提升。比如:有些语法专项用汉语讲解很难使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立体化、形象化,并深刻地印记在脑海里。针对这样的情况,英语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模型、道具及表演等使其立体化。学生对名词性从句分支出来的主语从句、宾语从句、同位语从句和表语从句的作用和功能理解比较混乱,影响学生对于名词性从句的掌握。同时,由于学生个体想象力的差异性,随着教师的讲解,每个学生头脑中浮现的画面将不统一,给名词性从句的教学造成一定的障碍。此时教师可以以家庭成员为例,创设统一的情境,使学生可以“看”到连词所谓的主语从句、宾语从句或者同位语从句其实好比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属于名词性从句,具有名词性概念的特点和性质,只是放在句子中不同的位置上,便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和名称,就好比家庭里的同一个人,可能是别人的子女,可能是别人的父母,也可能是别人的兄弟姐妹,一切称谓都和这个人所处的情境位置相关联,这样再讲名词性从句就方便多了。如果再配上表示思路的简图,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有的语法项目只可以放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中,通过上下文顯现典型特点。英语教师可以利用有情节的表演讲解。比如:对于表示猜测的情态动词must和cant,一些学生常把cant和mustnt混为一谈。为了激励学生,打消学生心中的畏难情绪,引起他们的学习共鸣,使他们印象深刻,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们耳熟能详的《名侦探柯南》设计一个案件分析,让学生扮演柯南和目击者,在案情分析时用上must、can和may三类词。The murderer must be him(凶手一定是他)…The girl cant have been at the crime scene then(那个女孩子当时不可能到过犯罪现场)…I did tell him “you mustnt go back home alone after drinking too much. Its too dangerous”.(我当时确实告诉过他:“你喝多以后你不可以一个人回家。这太危险了”)。在满足了他们探究案情的好奇心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这几个词的理解和掌握。
(二)学生现有综合知识水平
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不强,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只满足于在课堂上从教师那里获得有限的知识,不善于主动利用现有学习资源充实课外知识体系,导致学生的综合知识相对贫乏,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给英语教学带来很多不便,其中包括语法学习。比如Long time no see这句话,本身并不符合英语语法规则,但是100多年来在英语国家使用广泛,对于这句话的来历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十九世纪末,由大批移民美国的华人劳工创造,成为一个美式英语短句。后来随着英美间的各类往来进入英式英语的领域。另一种说法是二十世纪初,中国沿海地区有很多洋人的“买办”,专门接待外商,他们讲的是一种被称为“洋径帮”英语的“变格英语”,独创性很强。洋老板再来到中国时,一些人会用“好久不见”与老外雇主打招呼,受英语水平所限,直接翻译成“Long time no see!”,简单明了!后来,洋人们觉得这种说法很逗,也跟着用起来,直到传遍全球,成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英语问候语。听上去滑稽,但的确是如假包换的英语用法。充分利用现代化学习资源的便利性,扩大大学生的文化知识和素养储备,对于语法规则的解释和教学有极大的促进和提升作用。
(三)课程各类的划分
不同课程对语法水平的要求不一样。听说课以训练学生开口说话为主,培养一般的交际沟通能力;读、写课程要求较强的逻辑性、更分明的层次感及更为严谨的文字结构,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文法水平。
四、方法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
有助于学生理解某一语言现象的理论,有助于增强语言实践能力的语法内容,都可以应用到语法教学中。需要强调以下三方面:形式是基本面、意识是关键点、学以致用是根本目的。
(一)交际法和语法教学相结合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强调交际的有效性,并未明确语言的正确性要求。在新教纲的指导下,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提高了、交际能力增强了,但语言的准确性降低了。而单纯采用讲解+举例印证的传统方法讲授语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精确度,但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降低其兴趣。两种方法各有利弊,为什么不能取长补短,把两者有机地融合呢?
用交际法教学语法,是为了把语言形式更好地结合,进一步协调好语法与交际原则之间的关系。D. H. Hymes认为:语言学习者不但应该有识别句子是否合乎语法规则的能力和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能力,而且必须懂得怎样恰当地使用语言,即对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使用不同的语言。所以需要改变传统落后的语法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性和交际性原则:首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其次,系统地安排教学内容,反复、多循环、逐步扩展;再次,学以致用、边用边学,主动运用语言,而非为学而学;最后,结合学生的需要、贴合学生的爱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强化学生的语法意识
在教学中掌握了一定语法规则的学生被问到一些语法问题时,大都能回答一二,在实际语言使用中却毫无语法意识。例如,当问学生be动词的过去式时,基本都能回答出was和were,但是落实到笔头或者口头时,大多还采用一般现在时的am、 is、 are形式。说明部分学生缺乏语法规范意识,不能有意识地用所学的语法知识监控语言输出。所以高校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更重要的任务是帮学生强化语法意识。只有具备了这个意识,才能将语法规则内化,真正增强他们的文法组织能力。
(三)探索其他有效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方法是针对不同技能培养的。首先,学生是语言规律的摸索者及自我认知的创造者,所以就学生很难掌握的语法现象而言,可以在课堂上培养他们有意识地主动探索语言规则。非谓语动词是学生英语语法学习的难点,在教授不定式的时候,要求学生标出文章中出现的不定式短语,先帮助搞明白不定式的用法,然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法分析这些语言现象,最后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运用不定式。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语言并唤起对语言形式的注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有些语法规则,演绎法可以更好地加强学习者对语法规则的掌握;有时通过语言现象归纳语法规则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总之,进一步明确教学中语言的特点,让学生无意识的获得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实现,令学生悄然掌握语言的要义和组织规律。
五、结语
语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应该使用先进的语法理论更好地应用于教学、服务于教学,扎实的语法基本功定会使学生在日后运用英语时受益良多。伴随人们对语言本质认知的不断发展,传统语法教學显现出了诸多不足,高校英语教师要更深入地研究语法理论,研究英语语法教学的特点,开发和设计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法意识,发挥其促进理解及监控输出的作用,保证大学英语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Cannon, G.英语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2]Cook, Vivian.第二语言学习与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程晓棠.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杜小红.高校英语教育专业语法教学模式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9(5):42-45.
[5]王培光.西方语法教学的新趋向[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