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 常态化民理课教学改革

2021-06-24 10:48赵云营
文教资料 2021年8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教学改革

赵云营

摘   要: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内容的党的民族工作创新理论,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作为培养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思想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课程改革成为承担这一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因此,探索构建生生、师生、校师生、校媒体、校环境协同育人模式,不断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理论教学、实践活动、媒体渠道、育人环境等育人元素,已经成为民理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 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常态化   教学改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予新时代民族高等教育新内涵,指明发展的新方向。明确了教学目标,如何精准实施呢?我们通过OBE教学理念的设计,在明确教学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重塑教學体系,重组教学资源,重建教学设计,构建覆盖全面、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的课程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浸入式的教学方式融入教学内容中。

一、理论教学体系的优整化

(一)重塑教学设计,突显教学重点。

本门课程内容丰富,理论性较强。若学生知识储备基础薄弱,加之基本理论知识和民族政策内容十分繁复,学习时便不易抓到重点,面对这些问题,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和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和政治使命。对原有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如民族基本理论知识部分、民族问题、民族政策等内容,进行相应调整,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丰富内涵、重大意义、历史发展、“中华民族”入宪等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们加深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认识:需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开拓进取,需要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需要在奋斗历程中体现各民族共同价值追求和精神目标,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以往单一的理论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将历史事件、民族文化、时事热点等融入理论知识中,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

一,教师需要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和关注的社会维度,教学直指学生内心的渴望,因此,教师要有效整合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二,探索多种授课模式如对分课堂、翻转课堂,开放性课堂、智慧课堂等,积极开展情境化模拟式教学,让学生以身悟理、以感带学,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作为引导者和评价者总揽全局,把握精准方向。

三,积极以主题演讲、专题讲座、焦点辩论、热点评析等方式分享课下的自主学习成果,如在普通文理科专业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旨在增强大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的诗歌朗诵。学生既表现出了较强的表演天赋,又加深了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深入理解了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

教师作为理论和实践的引领者,要融合参与、启发、研究、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利用课堂时间分享观点、答疑解惑,为教学活动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三)重视课后考评,追踪学习动态。

对于教师的讲解与引领、学生的学习与参与、教学设计的重塑、教学方式的创新等是否得到有效的回馈,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必要的“检验”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时事热点等素材让学生自主分析和探讨,教师进行评析,既强化了理论知识,又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

二、实践教学主题的多元化

(一)丰富校内实践,多元而同一。

本门课程作为民族院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课程,涉及各个专业,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特点,开展不同的实践活动,将专业技能与民理课教学相结合。既是对专业技能的强化,又是对学生思想的塑造。音乐舞蹈专业的学生以歌曲和舞蹈体现爱国情怀;美术学专业以民族和谐为主体的绘画;书法学专业采用不同的字体书写民族篇章;普通文科专业以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诗歌朗诵。尽管形式多样,但都具有鲜明的共同主题,体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核心理念。

(二)践行校外实践,躬身而感悟。

承德是多民族的聚居区,也是各民族共同建造的和谐精神家园,有着丰富的民族团结和民族和谐的历史文化元素。避暑山庄和皇家寺庙群是清王朝民族政策“因俗而治”“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体现,是处理国家统一和边疆民族问题的特殊区域。因此,我们开展了“走进康乾盛世,体悟民族和合”校外实践活动,将典型的“康乾七十二景”和皇家寺庙群分配给各学习小组,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考察学习、制作课件、讲解剖析,深刻了解和感悟历史古迹背后隐藏的文化功能。以史鉴今,分析和讨论鲜活的案例和材料,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网络媒体信息的纯净化

(一)搭建校园网络教育宣传宣展平台。

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打造实体化的宣传载体和方式,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网络空间,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打造网络文化交流共享平台,把互联网空间建成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平台、新媒介。以学校官网、“两微一端”、火山、抖音等网络平台为主阵地,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宣传教育,综合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宣传载体,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感染力。

(二)筑牢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相辅相成的,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学校各部门要种好“责任田”,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筑牢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加快构建大众化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增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和威慑能力。

(三)营造网络舆情环境机制风清气正。

网络空间是人民的命运共同体,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只有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环境良好,才能满足人民对各种信息的求知。因此,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人人有责。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的重要阶段,因此高校要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和治理,创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这是网络社会赋予的重要使命和政治责任。各部门要坚守舆论宣传阵地,积极开展网络法规宣传,树立正确导向,净化校园文化环境。高效处置网络舆情,着力防范网络安全风险,使网络空间日趋清朗,成为弘扬“正能量”、汇聚“微力量”的动态空间。

四、管理制度保障的精准化

(一)构筑协同育人体系,形成教育资源合力。

民族高校是民族理论研究和民族工作的重要载体,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根本方向,全面落实党中央下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统一部署、全面推进,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考核体系。拓宽教育路径,构筑协同育人体系,形成课内课外相互融通、全员育人相互协同、校内校外相互联动的良好格局。一方面,融入教学、管理、服务的全过程,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另一方面,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引导学生通过校外产学研孵化基地、实践实训基地等开展教育帮扶、政策宣讲、实践调研等,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感受各族人民的团结友好和共同奋进。

(二)优化整合教育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具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意识的优秀教师团队,推动民族团结教育内涵式发展。高校要立足实际,多措并举,完善顶层设计,整合校内外资源,组织民族理论专家、学者、教师开展专项研究。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深入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打造多元化教育教学模式,为学生铸牢意识观念奠定理论基石。思想纯净、专业扎实、理论深厚的民理教师队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既是学生思想观念的塑造者和引领者,又是实际行动的楷模,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创造无缝交流环境,推动教育落地生根。

高校的日常管理教育是学生知识体系丰富、思想观念塑造、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秉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师生”的理念,积极引导各族学生在交往中加深了解、在交流中共同进步、在交融中相互认同,在专业学习、日常生活、校园活动、组织管理等方面创造“互嵌式”校园环境,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提供丰厚的现实土壤。在生活中混合编班和分配寝室,在学习中开展主题研讨、实践调研等活动,在管理中实行帮扶机制,在组织中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干部。积极开展以宿舍、学习小组、党团支部、社团为载体的主题特色实践活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象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需要行动起来,及时跟进,自觉承担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凝心聚力画出民族团结进步的同心圆。切实引导各族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坚定理想信念,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虎有泽,尹伟先.牢中華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04.

[2]陈晶华.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J].现代交际,2020(6).

[3]冯志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昭通学院学报,2020(4).

[4]李慧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建设[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0(03).

[5]张茂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其历史基础[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

本文系2019——2020学年度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常态化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教学改革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高校郭明义精神建设的常态化机制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