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文化”志愿服务的三条特色路径

2021-06-24 10:16林弋凯郑婷璐竺静
文教资料 2021年8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志愿服务

林弋凯 郑婷璐 竺静

摘   要: 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开展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学院通过“志愿服务+党团建设”“志愿服务+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本地实际”三条特殊路径,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政治素养,提升大学生志愿者的能力素质,扩大大学生志愿者的认知范围,多维度地培养学生成长成才,以达到实践育人的效果。

关键词: 志愿服务   路径   实践育人

志愿服务活动是当代大学生通过参加志愿工作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一种实践途径[1]。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一般有自愿性、組织性、广泛性、育人性、时代性等特点[2]。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议案可以追溯到1993年十三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我国青年工作战略发展规划》,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越来越重视高校的实践育人工作:强调应将志愿服务有机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同时肯定当代大学生开展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意义[3]。

一、基本情况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健康学院的“天使文化”志愿团队自2018年成立以来,立足学院的工作实际,努力探索、积极进取,将志愿服务活动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通过不同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素质。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着力注重共青团的思想政治引领,有机融入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倡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的热潮中,形成“争当志愿者”的良好局面,让志愿活动成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健康学院的“天使文化”志愿团队通过利用空余时间,结合学科特色加入各色各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中,给孤寡老人带去温暖、给社区带去整洁、给赛事提供保障等。自“天使文化”志愿团队成立以来的近三年时间,累计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已达千余人,多次参加省市级志愿服务,形成学生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通过志愿服务前动员、培训,志愿服务中沟通、交流,志愿服务后总结、反馈,确保每一项志愿服务活动能顺利完成,逐步形成学院自己的志愿服务体系。确立“志愿服务+党团建设”“志愿服务+专业知识”“志愿服务+本地实际”三条特色路径,使志愿服务水平更上一层楼,促使学生成长成才。

二、三条志愿服务特色路径

1.打造“志愿服务+党团建设”,搭建志愿服务新平台。

学院在培育学生的过程中始终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志愿服务是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融入社会实践教育的有效形式。学院通过党建团建工作,给志愿服务搭建好平台,引导志愿服务活动有序开展。“天使文化”志愿团队参加的志愿活动依托党团建设,结合党日活动、团日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通过“三个引领”,引领学生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奉献”的新风尚,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政治素养,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首先,做好思想引领。在校期间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在参加志愿服务培训的过程中接受党团教育,让学生从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史、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史中汲取养分、获得经验,引导参加志愿活动的学生成为“讲政治”的志愿者。

其次,做好行动引领。分院每年举行的党员网格走寝活动,让党员教师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实际情况、解决学生的日常困难,缩短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切实给学生提供帮助、解决问题。此外,青年教师通过和三类特殊学生的谈心谈话,给志愿者做好行动表率。帮助“学习困难生”增强学习兴趣、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让“学习困难生”能够重拾信心,最终跟上学习进度。针对“家庭贫困生”设立勤工俭学岗位,同时给予思想解惑和一定的物资资助,让“家庭贫困生”能正常完成学业。与“心理问题生”多沟通交流,扫除他们心里的阴霾,能够调节好情绪、摆正好心态。

最后,做好榜样引领。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榜样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每次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都会涌现出一批优秀志愿者,将这类志愿者塑造成典型,让这部分人成为学生之中的榜样。通过媒体的宣传,让其他志愿者学习他们的优秀事迹、奉献精神,同时让学生不知不觉被感染,从而形成内生动力,积极加入志愿服务中。

2.打造“志愿服务+专业特色”,创新志愿服务新模式。

学院利用专业学科优势,打造“志愿服务+专业特色”的新模式,创新志愿服务形式。让医学生利用医学知识进行志愿服务,不仅让学生志愿者走出校园、深入基层,还让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反促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同时,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素质得到大幅提升。

(1)通过开展“蚂蚁岛”志愿服务,提升能力素质。

学院依托护理和健康管理专业,成立“蚂蚁岛”志愿服务小分队,志愿者利用空余时间开展义务清扫和义诊服务,并将此项志愿活动逐步常态化。让蚂蚁岛红色宣传墙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志愿者,让志愿者行走在“蚂蚁岛”老路上,感悟红色海岛精神,探寻红色内涵。同时学习“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的蚂蚁岛精神,在一次次志愿服务中,红色情怀不断加强,志愿者的政治素养进一步提高。通过与海岛居民面对面的义诊,沟通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专业知识得到进一步验证,实操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2)通过开展“蜈蚣峙码头”志愿服务,提升能力素质。

学院与舟山朱家尖蜈蚣峙客运码头建立长期合作,成立“蚂蚁岛”小分队,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因蜈蚣峙码头是从朱家尖去往普陀山的必经之路,每日客流量较大,日均达2万人次,高峰期时达到5万—6万人次。志愿者周末和节假日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志愿服务,以服务乘客为主要任务,开展一些简单的医疗诊断和指标测量。如测量血压血脂、包扎伤口、艾灸等,给来往的乘客提供便民服务。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受到旅客们的高度称赞,无形中给学生带来荣誉感和获得感。在长时间志愿服务中,磨炼了意志品质,形成了优良品德,增强了社会责任意识,志愿者的能力素质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3)通过参加“社区防疫”志愿服务,提升能力素质。

2020年春节前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学院通过搭建疫情防控期间的假期社会实践平台,以服务社区为主要目的,让大学生志愿者自发地积极投身到各自社区防疫工作中,为抗疫事业贡献青春力量。学院护理专业的学生依靠专业知识,给村民科普相关疫情知识、测量体温、申领和查验健康码,在一件件抗疫小事中锻炼体魄、升华人格,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从而增强大学生志愿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创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抗疫的新局面。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群众性得以进一步加强,社会担当意识得到强化,医学理论知识得到实践的检验。通过参加“社区防疫”志愿服务,志愿者的能力素质得到全方面提高。

3.打造“志愿服务+本地实际”,创新志愿服务新抓手。

志愿服务品牌的建立应立足当地实际,以满足当地需求、服务当地社会为出发点,志愿服务可以结合当地特色和文化内涵,深入基层之中,实施针对性的帮扶活动。学院结合当地实际,通过开展赛会服务、联手红十字项目及走进养老院这三个落脚点进行志愿服务活动,推进“天使文化”志愿服务的品牌化建设。让志愿者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对社会发展有深切感悟,扩大志愿者的认知范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国情社情的了解。

(1)开展赛会服务,扩大影响力。

学院坐落于国家4A景区的朱家尖,学院主动承接舟山市的各类赛会志愿服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项赛会服务。例如一年一届的“舟山群岛马拉松赛”“海岛旅游大会”,学院参与人数近百人,除常规的志愿服务外,还担任形象礼仪大使。“旅健天使心、志愿舟山行”志愿服务被评为舟山市优秀志愿服务。通过赛会服务,我们学院的志愿服务小队走出校园,为更多的人所熟知,无形中扩大影响力。通过这些展会和赛事,大学生志愿者感悟舟山的文化内涵,体会舟山的时代气息,更好地融入舟山这座城市。

(2)联手红十字项目,提升品牌力。

分院与舟山市红十字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每年定期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应急救护培训,志愿者積极参与培训,有部分有红十字证的志愿者充当助教的角色,帮助任课教师完成教学工作,其他志愿者帮助授课教师完成假人模型搬运、充当人体模特等。另外,每年在敬老院开展MMSE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测试,志愿者通过发放和收集表格、数据分析及统计,通过测试初步判断老人是否老年痴呆。红十字志愿服务队依托本市红十字项目,为服务本市人民贡献青春之力。学院通过整合实践资源、扩大实践平台,让志愿者在实践中检验课堂所学知识。参与红十字项目的志愿者来自不同的院系、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学院通过红十字项目平台,打造出一支“互融互通”的志愿服务团队,从而打通志愿服务团队建设的循环路径,形成志愿服务的立体矩阵。

(3)走进养老院,提升亲和力。

“天颐老人之家”是我们学院长期合作单位之一,志愿者每周去“天颐老人之家”进行志愿服务,采用“2对1”的结队形式,即采用两个志愿者与一位老人结队的方式进行精准帮扶,志愿者们倾听老人心声,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和身体状况。扫地除灰、给老人理发、练习手指操,带领老人们进行益智游戏等,还在敬老院开展“品味生活、焙感幸福”的烘焙活动,生日会上开展文艺汇演,给老人们的生活增添欢声笑语。志愿者多次到“天颐老人之家”开展养生知识的讲座、提供养生食谱、科普合理用药的相关知识,将课堂所学知识融入志愿服务当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志愿者通过走进社区、走进养老院,获得了第一手资料,了解了舟山地区的养老状况等民生问题,真正体会到了社会的复杂性和真实性。无形之中又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为以后步入社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天使文化”志愿服务育人成效

1.“志愿服务+党团建设”,提高志愿者的政治素养。

党团组织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建团建工作可以引导志愿服务活动有序开展。因此,高校的党团组织要发挥作用,在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和实施过程中给予有效的指导,始终贯穿实践育人的主线。把思政教育贯穿整个志愿服务过程,提高志愿者的政治觉悟。高校教师是引导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关键人群,要牢牢抓好这一支队伍的建设。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注重党性锤炼,以高尚的师德规范言行,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言行将以“鲜活的教材”的形式展现到学生面前,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学到志愿服务精神,也让学生在无形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同时,通过身边榜样的行为示范,吸引学生自觉加入志愿服务中,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2.“志愿服务+专业特色”,提升志愿者的能力素质。

大学生的能力素质不仅包括专业理论知识,还包括团队合作力、动手实践力、交流沟通力等。首先,大学课堂教授的专业知识需要实践锻炼和强化巩固,志愿服务是较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能让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提高理论素养。其次,高校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多数以团队的形式完成,长期合作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尤其是作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更应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改变以自我为核心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最后,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能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志愿服务活动仅凭满腔热血和热情的赤诚之心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尤其是参与专业性质的志愿服务活动。另外,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志愿服务过程,无论是志愿服务开展前和主办方的沟通,还是志愿服务开展中和指导老师与其他志愿者的沟通,抑或是与志愿服务对象的沟通,均需要学生有交流沟通能力,能完美做到上传下达,使志愿服务活动顺利举办。因此,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能全方位提高志愿者的能力素质,有利于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志愿服务+本地实际”,扩大志愿者的认知范围。

现在的高校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网络教学为辅,注重灌输教材上的知识,学生缺少走出校园步入社会、亲身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而志愿服务过程中的社会实践是帮助大学生体会社会的复杂性和真实性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获得社会感悟的重要方式。通过融入学校所在地区的志愿服务,了解学校所在地的本土文化、风俗人情。学生可以从志愿服务中获得真切感受,对比志愿服务地与学生户籍所在地,感受不同的生活节奏、行为习惯、思维方式,领略地域性的文化差异。从时间的维度来说,志愿者进入乡村和社区,感受到改革开放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更感受到时代浪潮中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应鼓励大学生多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开阔大学生的眼界、扩大大学生的认知范围,将个人的发展有机融入中国梦的进程中。

四、结语

学院响应国家号召,多维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学院主要通过三条特色路径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政治素养、提升大学生志愿者的能力素质、扩大大学生志愿者的认知范围,多维度地培养学生成长成才,达到实践育人的效果。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繁荣发展,让学生的个人理想有机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为中国梦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张晶愉.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河北部分高校为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9.

[2]刘梦迪.大学生志愿服务德育功能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9.

[3]陈宝江.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实践育人模式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7).

本文系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重点课题“以‘天使文化为载体提高护生职业素养的实践探索”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志愿服务
以“耕读会”为依托探索实践育人新思路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构建大学生党员服务社会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