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庆 齐如梦
摘 要: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十分关键。目前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不断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在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面对这些问題,要增加多元化治理手段,壮大乡村自治力量,鼓励人才回流,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 乡村治理 乡村振兴 治理现代化 治理体系 治理能力
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是我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具体方法。我国经过多年发展已步入全面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战取得了重大胜利,乡村接下来该怎样发展,如何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现代化
乡村治理在国家治理中占有基础地位,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乡村发展中,必须不断着力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助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面对的困难不少,需要做的工作更是盘根错节,必须抓住关键。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是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水平,持续促进乡村有效治理,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二、一些地方乡村治理现代化面临的问题
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正在飞速发展,我国乡村地区处于急速变革时期,乡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准越来越高,乡村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治理方式较为单一,不能满足治理手段多元化需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里一些问题越来越突出,比如“三留守”问题,但是乡村治理方法却较为单一,越来越不能满足乡村治理手段多元化需求。一方面,乡村治理方式因循守旧,不能创新推进现代化治理方式。随着我国社会发展不断进步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一些问题,农村在空间形态上呈现空心化分布,家庭中因子女外出工作学习老人独居,农民的年龄越来越大。虽然这三个现象是发展当中不可避免的,但随着以上“三化问题”的凸显,不可避免地出现“三留守”问题,这就要求应用多元化的乡村治理手段。实际上乡村治理方式并不能随着问题的变化而改进,治理过程中科学化水平较低,不能充分利用现代社会中大数据、网络的智能化、信息化优势。现在的信息技术已非常成熟,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但村民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还很弱。比如,在农村地区虽然很多村民都配备智能手机,但很多村民只是用其来接打电话、收发短信,不能利用智能手机在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功能。很多现代化治理方式必须依靠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技术支撑,村民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低导致很多先进治理方式不能有效应用。所以,在社会治理活动开展过程中,一些地区的乡村治理仍然依靠人力,方式方法难以推陈出新。另一方面,乡村治理过程中不能有效结合法治和德治。当前乡村治理应当以法治为基础,结合德治,逐渐“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①。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一直不停完善,乡村治理基本有法可依。在法律层面,国家相关立法趋于完善,然而乡村制定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等仍存在一定的差别和问题,不能随着乡村发展及时修改调整,有的乡村只是制定出章程村规,很少严格执行,长期不用形同虚设,甚至有些章程村规与现行法律法规不相适应,使得治理过程中遇到问题后依据混乱,不能有效解决问题。
(二)行政化下沉趋向,影响乡村自治活力。
在乡村想要实现治理现代化,乡镇政府与村民自治之间就必须保持良好的互动机制。但近年来,有行政化下沉的趋向,影响了乡村社会的自治活力。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政府对乡村社会的动员能力和整合能力不断强化。比如城市建设中的拆迁问题,快速发展的城市化需要大量建设用地,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各方利益,遇到的各种问题更是错综复杂,这种情况下乡镇政府的问题处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乡镇政府的问题处理能力从根本来说是人的问题处理能力。2020年脱贫攻坚取得了完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下来乡镇政府的各项任务依然十分繁重。从扶贫措施的继续落实、脱贫户的动态和追踪,到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乡村道路的规划建设、工程立项的规划实施等乡村振兴的各类重大事务。想要做好这一系列工作,必须有能力出众、办事干练的乡村干部。现阶段乡村发展中流动性乡村社会非常明显,由此带来的治理难度较大。农民工流动性强、年轻人经常外出,影响了乡村传统管理模式,导致一些地方行政化下沉,影响了乡村自治能力。
(三)乡村人才流失制约乡村持续发展。
要想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必须确保农村有资金、资源和人才的支撑,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才支撑。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乡村农民进入城市工作,年轻一代外出读书并留在城市,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持,造成了乡村人才流失。农村想要实现现代化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目前部分农村地区留不住人才。究其原因:第一,城乡之间存在经济差距,城市有着现代化的大工业,拥有更发达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吸引着农村人才进入城市寻求更多发展机会。第二,乡村地区人口众多但耕地面积较少的矛盾。乡村不少地区耕地面积很小但人口不少,造成平均耕地面积不足,依靠农业收入已不能与入城打工收入相比,农忙过后有着大量闲暇时间使得农村不少人到城里寻求财富。第三,心理因素的影响。一些农村人口想要进入城市生活和发展,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走出农村进城求学和生活。年轻人对于城市生活的习惯,让他们不会轻易回到农村。这导致乡村人才流失,影响乡村治理现代化推进。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更好地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要遵循乡村发展的内在规律,考虑乡村地区的具体实际。面对乡村治理中的困境和挑战,要运用多元化治理手段,形成有效治理新格局。壮大乡村自治力量,提高自治能力和活力。鼓励人才回流,加强新乡贤的培育和引导。
(一)运用多元化治理手段,形成有效治理新格局。
当前社会差异化、多元化更加明显,乡村也不例外。这就需要促进乡村治理手段多元化发展,创新乡村治理有效方式,实现乡村治理的科学化和智能化。当前我国信息化正飞速发展,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应当抓住信息化发展的重大機遇,用信息化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首先,要实现乡村的全网络覆盖,这是信息化治理的基础,只有网络基础设施完善了,才能更好地推进信息化治理。其次,要加快发展“互联网+农村”模式,构建依托互联网平台以服务乡村为主要内容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这种综合式信息服务平台融合了众多信息,在乡村治理中可以发挥作用。最后,要利用好微媒体在信息化治理中的作用,当前是微媒体时代,乡村也不例外,微媒体给人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在乡村治理中要充分利用微媒体功能,每个行政村可以建立乡村治理微信群,建立官方微媒体账号,进一步拉近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的距离,村民委员会还可以通过微信群、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微媒体发布信息。在借助微媒体进行乡村治理的同时,村民可以及时获取和了解信息,通过这些平台对乡村治理相关活动进行监督,促进乡村治理方式转变和创新。增加多元化治理手段,创新治理方式固然重要,但是乡村治理体系中要加强法治和德治,“实现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引领、以自治为核心的差异化治理,乡村发展才能具有自主性”②,因此,既要坚持法治,又要用好德治,法治和德治并举。在乡村治理体系中,坚持自治是基础,法治是根本,德治是先导,“要提高乡村德治水平,孕育良好的乡村社会风尚”③,从各方面引导村民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改善乡村社会治理结构,推进乡村治理更好发展。因此,以法治为根本,以德治为先导,创新治理方式,实现乡村治理手段多元化,形成有效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二)壮大乡村自治力量,提高自治能力和活力。
“让村民群众当家作主是乡村治理的本质和核心,是乡村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所决定的”④。因此,必须壮大乡村自治力量。首要任务是深化村民自治实践,要积极寻找村民自治的有效实行方法,让农村社会内充满生机活力,这对乡村治理现代化至关重要。要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制度体系,保障村民自治制度有序推进。要丰富村民议事协商形式。习近平同志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⑤(7)在乡村治理中,要丰富村民议事协商方式,首先要增强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其次要提高村民参与治理的参与度,改进协商议事方式和创新活动载体,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要发挥村规民约的自律规范作用。村民自治也要治理有效,治理有效要求村民有约束,不能随性随心地治理乡村。通过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壮大乡村自治力量,以自治增强乡村治理活力,提高村民乡村治理参与度,更好地推进乡村有效治理。同时,必须提高乡村自治能力,对于乡村的有效治理至关重要,乡村治理过程中治理者和治理对象之间是一种双向活动,要想提高乡村自治能力,必须注重治理者和治理对象之间的活动模式。乡村治理者要充分发挥导向作用,治理对象要积极发挥主动性、能动性。在乡村整个治理过程中,村民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因此一定要提升村民的整体水平,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不能忘了农民是最重要的主体,要把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激发出来”⑥。因此,必须搭建村民能够更加有效参与治理的平台,拓展村民有效参与治理的渠道,丰富村民有效参与治理的形式,提高乡村自治能力。
(三)鼓励人才回流,加强新乡贤的培育和引导。
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关键在人,要尽可能扩大乡村人才队伍,鼓励人才回归,为乡村治理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⑦(419-420)在乡村治理现代化中必须重视人才,首先就要鼓励人才回流,组建和培养出更多乡村当地人才,给乡村治理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首先,加大对农业现代化和集约化的投入,积极探索农村经营新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农业补助力度,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其次,乡政府应当推出更多人才培养方案和激励方案,吸引大学生回乡发展,留住现有人才继续为乡贡献,并且乡镇政府可以因地制宜地实施一些优惠补贴政策鼓励和吸引大学生回乡创业,不仅能进一步壮大基层人才力量,还能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再次,加快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积极招商引资,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加就业岗位,让村民在家乡就能工作。最后,善于抓住乡愁,建设乡村文化,在外工作和求学的人多少都有思乡念家的情感,可以以乡愁为契机,以乡村发展为动力,鼓励人才回到家乡、建设家乡。除了鼓励人才回流外,还要注重乡贤人才。在乡村中有一些已经退休的老干部、年纪较大的知识分子、致力于乡村致富的带头人,他们长期居住在乡村又对乡土人情非常熟悉,要吸纳他们参与乡村治理。善于发挥乡贤作用,在乡村文化、村民致富、邻里关系等方面,让乡贤出谋献策、带动人心。与此同时,要引导乡贤更好地发挥作用,对他们的管理能力和应用能力进行培养,强化他们对乡村和村民的服务意识,更好地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作用。另外,还应该搭建“乡贤工作室”,建立乡贤微信群、QQ群等新媒体交流平台,为乡贤积极参与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有效平台。
四、结语
乡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乡村治理好了,全国整体治理才能变得更好。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选择要根据乡村的经济发展情况、乡村所在区域条件、乡村所拥有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等多方面要素共同塑造。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区域、各个地方的乡村实际情况有很大的不同,不能简单以某个地方代替整体,必须立足乡村的具体实际情况稳定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注释:
①人民日报.治理之道:健全乡村治理体系[N].人民日报,2018-02-05(7).
②人民日报新论.以“三治”完善乡村治理[N].人民日报,2018-03-02(5).
③刘儒,刘江,王舒弘.乡村振兴战略:历史脉络、理论逻辑、推进路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
④人民日报新论.以“三治”完善乡村治理[N].人民日报,2018-03-02(5).
⑤习近平.在全国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⑥用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指导乡村振兴[N].学习时报,2018-03-28(1).
⑦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习近平.在全国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5]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
[6]刘儒,刘江,王舒弘.乡村振兴战略:历史脉络、理论逻辑、推进路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
[7]郑文宝.乡村治理的理论逻辑及路向分析——一种宏观视角的审视与判断[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
[8]秦中春.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的目标与实现途径[J].管理世界,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