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昂泽
【摘 要】客居现象也由来已久。居住在粤东北地区的客家人“以客自居”远离故土,向南方迁徙,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民系。本文以梅州客家文化形成与客居过程中形成的人文性格为例,试图对该地区的“客居”现象进行研究。
【关键词】客居;客家文化;人文性格
引言
广东的客家人主要聚集在粤东北的梅州地区,梅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古称嘉应州,1987年成立梅州市。梅州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是客家民系诞生的地方之一,也是客家人聚居繁衍之地。现如今随着交通的便利,人口的迁徙,梅州市因此增加了很多外来人口,但该市依然以客家人居住为主,依然以当地语言“客家话”作为主要交流语音,可见梅州客家民系、民风、文化是如此地根深蒂固。
1.客家民系的形成
在我国赣闽粤三省交界区域,诞生了一个从无到有,从零散到不断壮大的民系-客家民系,他的形成亦是客居者客居他乡的历程。客家民系在此不列为一个新的种族,他们并非来自同一地方,并非源于同一种民族文化,而是经过长时间演变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民系。更确切的说,他是一个人类历史发展驱使,为寻求宜居的环境,在不断迁徙与融合不同文化过程中而形成的新文化,具有与其他民系不同的特色。客家民系的形成来源是多元化的,其中包括赣闽粤边区的土著居民,早期迁入此区的盘瓠蛮,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南迁的汉人。
为逃避天灾和战乱等原因,中原汉民进行了六次的大规模迁徙,其中包括最早的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大规模南迁的宋代的“靖康之耻”事件以及唐代的“安史之乱”。客家先民为了寻求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和繁衍后代理想居住地,最终赣闽粤三角地带在寻求到属于自己的新家园。客家人有句俗话:“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赣闽粤三角地带位于中国大陆第三阶梯的东南边缘,以多山多丘陵的地貌特点为主,纵横绵亘的高山大岭形成了很好的自然屏障,相对于中原的割据战争,这里是一片太平之地,似乎无人打听,这里大部分地区为人烟稀少的原始森林,居住着着百越、畲族、瑶族等当地土著,过着刀耕火种的粗放生活。中原汉人的迁徙随之带来的先进的农耕技术、建造技术、文字教育等,给与了这片原始的土地蓬勃的生机。这里有完全封闭的山区,是躲避战乱的优选之地,这里有肥沃的土壤,能满足人们的耕作生存。南迁汉人经历了数朝数代地不断努力,与当地百越种族及盘瓠蛮等其他南方民族的相互融合,在族群互动中不断发展壮大,从此以“客”自居,自成一系,客家民系也由此而诞生。
客家民系的形成与不断壮大,不断形成具有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和人文性格。客家民系形成壮大后,为寻求更好的经济收入和生存条件,更不断地向四川、珠三角、台湾、东南亚等地不断迁徙拓展。由此可见“客居”现象也从未中断地伴随着客家民系。
2.梅州客家的文化风气与人文性格
根据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可以看出,一个地方的文化风气与人文性格的形成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客家民系亦是如此,梅州客家人的文化与人文性格也自然与客家民系的形成发展历程息息相关。
2.1崇文重教
梅州地区自古有崇文重教的美誉,主要原因在于此地区早已形成了重视文化教育的社会风气。客家民系的形成与融合不同文化的过程,是客家人习惯了不断学习与变通的过程。
自明代始,客家人兴办社学,注重教育,推动了客家地区由武变文的民风转变,一州之中应童子试(考秀才)的人就有万余人,占了当时嘉应州总人口数的1%左右,全国罕见。“五科连解”、“一科五进士”、“父子四进士”、“三代三翰院”等盛况均在嘉应州出现,故嘉应州享有“人文为岭南冠”“人文秀区”的美誉。民国期间,梅州的教育规模和教育成效依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梅州地区的崇文重教涌现出特别多著名的文化人。晚清爱国诗人丘逢甲,近代杰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黄遵宪,中国第一象征主义诗人李金发,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领导人叶剑英,近代著名的美术理论家和评论家林文铮,美术界精神领袖、艺术家林风眠,国际知名数学家丘成桐等,均为梅州走出来的人才,也是梅州崇文重教的结果。至今,崇文重教的风气一直都在梅州地区不断延续。
2.2民风淳朴
由于梅州境内主要为盆地,要由武夷山脉、莲花山脉、凤凰山脉等三列山脉环抱其中,高山险阻导致其长年舟车不通,交通极为不便,在战乱时期,这里是很好躲避战乱,繁衍后代的福地,长久的封闭使该地区少有外来文化价值的影响,久而久之,梅州客家人形成了朴实单纯的民风。梅州也因此形成了重农耕的生活习惯,男耕女织在客家地区是较为常见的单一的经济模式。梅州地区客家人长久的自给自足经济,产生了其“安分守己、节俭朴实、不善机巧”的人文个性,客家人也乐于这种淳朴的民风,并通过教育不断地传颂,慢慢地形成了客家地区的传统美德,其民风淳朴的特点至今依然广为人知。
2.3守信重义
守信是客家民系得以形成的前提,客家先民经历艰难险阻,跨越大半个中国,来到一个与其文化差异极大的地区,接触到各种性格迥异的当地原住民,在不断地融合与发展中,客家人墨守成规地形成了守信用的优良品格,守信用是客家人作为外来人能在他乡长期立足并扎根的根本要素。
重义亦是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潜移默化而形成的人文性格之一,客家先民长期客居他乡,深居山里,时常遭受凶猛野兽或外族贼寇等入侵,梅州地区围龙屋的建筑功能特色,足以体现出当时客家人在外地群居所面临的环境。面临这一切客家人选择抱团取暖,以“自家人”相称,互帮互助,讲义气也慢慢在这样的环境下得到了发展与传承。
2.4知书达礼
懂禮节这一人文性格特征的形成也是有迹可寻。儒家的教化思想在客家地方深入传播大概始于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倡导“三纲五常”受到了客家地区有识之士的服膺,客家人本身长期以来民风朴实,乐于接纳优秀文化,并具有不断提升自身品格的特性。儒家思想的学习与融合,使客家先民的文化理念产生了新的影响,并提升了客家人客居他乡时的身份认知。随着世代的传承,如今的客家人依然对生活中的礼节有着很强的重视。
3.结语
客居他乡者,在长期地适应新环境,融入新文化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其特有的精神品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客居者都能够很好的在外地长期生存和繁衍发展,在自然规律中,始终有优胜劣汰的现象,历史上也存在着因为人文性格没有适应新环境而最后不了了之,或者慢慢入乡随俗,渐渐变成与当地人文性格一致的当地人。唯独客家民系能够不惧艰难险阻,克服地理位置的劣势,不断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形成优秀的人文性格,并将其传承发扬;后有勇敢的走出大山,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者,如黄遵宪、叶剑英、林风眠等人;甚至有走出大山并事业有成者,不忘支持梅州当地建设,如田家炳、曾宪梓、黄桂清等慈善家。
客家民系经历了两千多年的的迁徙与演变,如今已是人口众多不可小觑的一个文化现象存在。梅州也作为客家人重要的集散地——“世界客都”,至今仍坚持不懈地弘扬发展客家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罗香林著:《客家史料汇编》,中国学社1965年版
[2]罗香林著:《客家源流考》,中国华侨出版社1989年版
[3]张卫东著:《客家文化》,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
[4]谢重光著:《客家源流新探》,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5]吴松弟著:《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罗勇等著:《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谢重光著:《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嘉应学院林风眠美术学院 广东梅州 5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