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归何处去”

2017-03-10 22:08李翠花刘金英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2期
关键词:客家文化语文课堂

李翠花++刘金英

摘 要:赣南客家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其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赣南地区的语文课堂若能利用好这一地方资源,不仅可以促进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又能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充满趣味。客家文化在语文课堂的渗入可以从强化语文教师自身的客家文化意识、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编写地方性教材及利用好其他辅助资源这几方面入手。

关键词:赣南地区 客家文化 语文课堂

赣南位于江西省南部,它“南抚百越,北望中州,扼赣闽粤之要冲”,是北方汉人南迁的第一站,在客家先民向南迁居的过程中,赣南较早接纳了中原的汉族移民,因此赣南被称为“客家摇篮”。与其同时,客家的某些文化特征也在此地逐渐酝酿成型。客家在历史上数次迁移的经历造就了他们独特的文化。它以深厚的中原文化为底蕴,继承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与迁徙途经地的定居者进行了各方面的交流与融合,吸收了南方的土著文化。可以说,客家文化不仅是中原文化创造性的移植,也是中原文化的活化石。这特有而丰富的客家文化成就了客家人独特的精神特质,甚至影响了整个宋代以及之后中国上千年的思想与文化。

自2004年在赣州召开中国首届客家文化节以来,当地政府不断发掘客家文化内涵,整合客家文化旅游资源,还承办了以探讨客家语言文化发展为主题的第6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等活动。这些措施在推动赣南客家文化的整体性保护,强化赣南本土人的客家意识等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的作用。然而,据调查研究却发现,许多的客家人却并不知晓自己客家人的身份,更不用说关于客家形成的历史渊源与文化特征了。笔者认为,这与客家文化的教育在学校里长期被忽略甚至基本缺失这一现状有重大关联。而在所有课程当中,语文课被认为是最適合传递文化信息、承载文化内涵的一门课程。如何使具有特色的赣南地区客家文化渗入语文课堂,使身处在“客家摇篮”之中的赣南地区的学校成为一个普及并推广客家文化的摇篮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其次,将当地特色文化引入语文课堂也符合目前的教育改革趋势,《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育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其中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如果我们能在语文教学中引入有着丰富内容而又形式多样的客家文化,那不仅可以促进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又会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充满趣味。

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利用好客家文化这一地方资源,使客家文化与语文课堂进行巧妙的融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强化语文教师自身的客家文化意识

笔者通过调查和访谈部分赣南地区的语文教师,发现教师自身对于客家文化的了解就非常有限,客家观念意识比较淡薄,更遑论将客家文化与语文教学课堂相联系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不重视,考试也不涉及,教师也很少接受这方面的培训和指导。笔者所属学校是赣南地区的一所师范类学校,为本地区培养并输送了大量的教师。笔者翻阅了本校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大纲,却未曾发现有关于客家文化的相关课程开设;查阅了近五年学校开设的各种讲座,也未找到与客家文化主题相关或相近的内容;登录了作为本校传统教学辅助手段的网络学习平台——超星,在“课程”与“讲座”栏输入关键字“客家”,均未找到相关的内容。由此可见,赣南本地区的师范类学校对于本土的客家文化的宣传与渗入不到位,所以才会导致语文教师自身的客家文化意识不强。

如何在师资培养这个源头上开始输入客家意识,笔者建议可以在一些相关课程的设置上增设与客家文化相关的内容。以笔者所属学校为例,作为赣南地区的地方师范院校,并且学校大部分学生都属客家人,因此,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必修课《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是否可以增加一个“客家文学”版块,或者作为一个附录,让学生对客家籍的作家及客家文学的特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民间文学》的课堂中,是否可以让学生回到自己的家乡,到那些熟悉的村落,去寻访、搜集、整理那散落在民间的客家资源,例如“客家民俗”“客家民居”“客家美食”“客家服饰”等。在《儿童文学》的课堂中,适当引入一些赣南客家童谣,如脍炙人口的《麻雕子》《月光光》《细妹妹》,其中也许有一些童谣,是学生小时候由他们的奶奶、外婆或母亲悄悄在耳边轻声吟唱过的。这些客家童谣,不仅能唤起他们温暖、美好的回忆,也明确了他们客家身份的归属。在《普通话语音》的教学中,穿插一些普通话与客家方言间的比较,因为大部分学生所持均为客家方言,明白两者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既有利于他们纠正自己的语音,同时也促进了对于客家方言的了解。

只有本土的语文教师先树立地方文化意识,才能将客家文化的精髓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并将其渗透进语文教学过程中。

二、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编写地方性教材,宣扬本土客家文化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是高度统一的国家课程,使用的是国家统一规定的教材,这种规范、严谨、一致的课程安排与教材使用在培养统一的国民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上作用显著。然而,随着时代与社会的进步,全国性的传统、单一的教材使用日渐突显出其局限性。首先,我们国家地广人众,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地方情况差异较大,统一的课程与教材无法解决学校遇到的所有课程问题。其次,单一的教材无法顾及到各地区、各学校独特的地方文化优势。因此,开发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编写地方性教材,利用当地生动丰富、独具特色的资源,无疑是对国家统一课程与教材的一种有益补充。

地方教育部门可以征求教育专家的建议,聚集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之力,致力于客家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首先应制定详尽的课程规划与实施方案,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形式、课时安排,并完善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待课程成熟后建立客家文化课程资源库,或通过编写教材的方式将其资源系统化。此外,在语文教学中,还可收集客家籍作家所写的关于客家文化的作品,编成课外阅读教材作为补充,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强化了阅读能力,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对客家文化的热爱。

在赣南地区,开发地方课程资源较成功的先例有“赣南采茶进校园”活动。赣州市章贡区为了传承和发扬赣南采茶戏这一地方戏种,同时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在部分学校开设了采茶戏校本课程,纳入中小学音乐、体育教育课程。而客家文化是否也能以此为经验,在开发地方课程资源上作出可贵的探索与尝试。

再者,长期以来,我们在校园里提倡规范使用普通话,不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普通话,有的学校还倡议“普通话是我们的校园语言”“不讲方言,不讲脏话,做合格小公民”。“方言”如何与“脏话”相提并论了呢?有的家长也受此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极少用方言交流,造成了部分孩子已经对自己的客家方言“失语”了。诚然,提倡规范的普通话的确有利于人们的交流和沟通,但独具特色的地方方言的逐渐流失也是一个值得人们关注并思考的问题。

三、利用其他辅助资源,融入客家文化元素

1.利用博物馆丰厚的客家文化资源

2015年12月31日开放的赣州市博物馆内特设了一个“客家摇篮-赣州”的主题馆,用文物、图片、雕塑、影像等展示了千年来客家先民数次南迁的悲壮历程,馆内用模型仿真建造了独具客家特色的建筑——围屋,收藏了大量客家人所用的农具、纺织用具、服饰等,生动地展示了客家的历史渊源与生活原貌。学校可采用组织集体参观或安排家长陪同参观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客家人的形成,熟悉客家人的生活方式,并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做一个平行的比较,明白在历史变迁中客家文化的传承与改变。当学生对本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形成对客家文化的价值上的认同,树立一种身为客家人的自豪感。其次,通过与其他地区文化的比较和对本土客家文化历史与现实的理性反思,能够让他们认识到客家文化的不足,从而树立一种文化危机意识。

2.引导学生进行客家文化的专题讨论

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实地参观游览客家围屋,向当地居民了解围屋的构造、特点、作用等来了解客家建筑的特点。例如,客家围屋建筑格外注重坚固性、安全性、与封闭性,并且是合族聚集而居,这与他们是从外地迁徙而来身是客的警惕性有关,为防止当地土著和盗匪的打劫及猛兽的袭击,他们不得不团结并合居在一起,共同抵御外敌。除去“客家建筑”的主题,还可开设诸如“客家方言”“客家服饰”“客家山歌”等专题讨论,从生活中的语言、着装、音乐等方面入手了解客家民俗风情,拓宽视野。这样,既能让学生体验赣南客家人对文化传统的固守与承袭,同时又提高自身的感知能力与语文素养。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品尝和学习制作客家美食的活动,了解客家人的饮食习惯与喜好,在“口语表达”课上将客家美食的制作工艺与流程作一个陈述也不失为将客家文化渗入语文课堂的有效之举。再者,社交、网络的发达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渠道、多层面获取地方文化信息的渠道,如,由中共赣州市委主办的“客家新闻网”下开设了“天下客家”“客家非遗”“风情客家”“舌尖客家”“客家研究”等专栏,教师可指导学生在业余时间依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地获取相关的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获得学习语文知识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肖平.客家人[M].成都:成都地图出版社,2002.

[2]房学嘉等.客家文化导论[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

[3]唐群.客家文化与中学语文課程资源的拓展[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2).

[4]阙金梅.渗透客家文化激活语文课堂[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8).

(李翠花,刘金英 江西赣州 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341000)

猜你喜欢
客家文化语文课堂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追求快乐的语文课堂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唐开大庾岭路、赣水交通与石固神信仰
“闽学四贤”理学思想与闽西北客家文化特质
谈客家擂茶文化及其传承
浅析赣南客家文化的开发策略
客家文化外宣材料英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