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法国课外活动模式构建我国流动儿童社会教育体系

2021-06-23 19:18殷稚彬
西部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流动儿童

摘要:流动儿童群体教育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法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在流动儿童社会教育方面通过社会文化中心课外活动模式进行社会文化教育,促进流动儿童身份认同,帮助流动儿童融入社会,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随着我国外来务工人员群体的形成,流动儿童数量日益增加,已经成为明显的社会问题。借鉴法国经验,促进我国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应加大政策支持,促进教育公平;落实课外活动实施主体,建立激励机制;加强家庭—学校—社区合作,促进流动儿童融入,从而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流动儿童教育与社会融入模式。

关键词:法国课外活动;流动儿童;社会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D669.5;C9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5-0054-06

一、引言

法国流动儿童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外来移民的后代。法国政府通过社区基层社会文化中心帮助流动儿童了解自己所居住的社区,通过与本地儿童共同参与课外活动进行社会融入。法国社会文化中心(Centre Socio-Cultural)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如课后作业辅导、主题活动、博物馆参观等,让流动儿童了解法国文化和社区周边的资源,帮助流动儿童建立自信,加强身份认同和自我认同,从文化、心理和教育三个维度引导流动儿童进行社会融入。

法国流动儿童社会融入障碍与我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社会融入有一定相似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不仅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活力,也为城市建设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同时他们的子女也随之迁入城市。进入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就是被称为流动儿童的群体,他们享受城市为其带来的福利。他们可以利用较好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在教育理念上,父母会受到先进教育理念的影响从而对孩子的教育期望提高,会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孩子的培养中,因此流动儿童会获得更多的成长空间。但是流动儿童在融入迁入地中存在学习、生活、习惯等的不适应。如何帮助流动儿童较快地适应当地生活,是我国十分关注的问题。因此,研究法国促进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方式方法及成功经验,对解决我国流动儿童融入社会的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法国流动儿童及其社会问题

(一)法国移民史

法国移民历史由来已久。在中世纪,黑死病、瘟疫、饥荒、战争导致法国城市大量人口死亡,由于城市发展需要劳动力,因此不少移民迁徙到城市。移民带来了劳动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但是也带了如暴力、犯罪等社会问题。法国学者塞吉(Séguin)指出,在战争时期,特别是在1921年至1931年期间,法国迎来了大量的移民,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1]。据2019年法国国家经济统计局人口统计中心的报告显示,法国社会总人口约为6700万人,移民人口为650万,占全部社会人口的9.7%,其中,70万人为在法国出生的外籍移民[2]。流动儿童跟随父母来到法国,面临社会融入问题。

(二)法国流动儿童群体——以大东大区为例

法国大东大区位于法国、德国、瑞士的交接处,是欧洲内陆重要的转运中心,聚集了大量的外来移民。根据法国统计局2020年6月发布的数据,大东大区共有移民498880人,与其他大区相比移民人口偏多,其中小于25岁的男性人口占7.7%、女性人口占7.3%,主要的移民年龄集中在25—54岁[3](见表1)。

根据法国人口调查网2019年发布的数据,目前外来移民主要来自(按照图表排序分别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葡萄牙、突尼斯、意大利、土耳其、西班牙、英国和中国[4](见表2)。这些国家很大一部分母语是非法语,因此移民后代在了解法国当地文化、课业学习存在语言困难,这将直接导致流动儿童难以融入学校和社区。

米卢斯市(Mulhouse)位于大东大区南部,人口109453人[5],其中移民28095人,其中小于15岁的男孩有846人、女孩922人;25—54岁男性和女性移民有15388人[6](见表3)。

从表3中可看出,米卢斯市不仅要面临移民儿童(已加入法国国籍)同时要面对外来人口(未加入法国国籍)儿童的社会教育,目前该市的公共教育体系较难承担如此多的流动儿童的社会教育,因此亟需外来帮助。

(三)法国流动儿童的社会问题

法国学者欧彬(Obin)将移民定义为在法国居住但出生在国外,其父母都不是法国人[7]。关于流动儿童定义,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报告将其定义为生活在移民家庭、父母至少有一方是移民的儿童,包括那些在移民国出生的儿童[8]12。

法国学者多年来就流动儿童群体融入社会问题进行研究。麦卡锡(Kristin McCarthy)提出流动儿童融入法国社会主要面临的问题包括:“教育不平等、语言障碍和种族歧视与社会排斥、贫穷、心理发展不健康等。”[8]8法国儿童发展基金会报告显示,移民背景使得流动儿童面临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对其幸福指数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入学率低、辍学率高、家庭收入低、贫困率高、学业成就不理想等[8]6。从以上研究来看,法国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困难主要表现在教育、语言、种族歧视、社会排斥、贫穷、心理等方面,因此法国政府针对以上问题,通过法国社会文化中心进行相关社会融入工作。

三、法国社会文化中心的课外活动模式

法国社会文化中心(以下简称“社会文化中心”)是基层组织,根据1901年出台的《青年与全民教育法》(la loi de 1091 sur la jeunesse et l'éducationpopulaire)成立,负责贯彻落实关于儿童、青少年、家庭、移民等国家政策。为促进流动儿童进入文化中心,法国政府减免有经济困难的流动人口家庭的费用,让他们能够获得同等课外活动参与机会,从而促进教育公平。通过不断的发展,中心已有2000多所,遍布法国各城市的社区,服务于社区民众。其工作人员遵从法国政府发布的社会文化中心宗旨(Chart Federale des CentresSociaux et Socioculturels de France):尊重、团结和民主,聆听每位参与者的需求,对多元文化和信仰保持接纳和尊重,同时团结联系家庭、邻里、社区的居民共同构建和谐的中心①。主要的服务对象包括:儿童、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及家庭②。社会文化中心提供课外活動、体育活动、家庭服务、文化活动、课外托管等,同时设立社会部门(Social Departement)为有移民背景的流动人口提供语言培训、家庭支持、工作咨询等,帮助流动儿童家庭融入社会。

(一)法国社会文化中心的工作构成——以法国大东大区为例

1.“清新空气”社会文化中心(Centre sociocultural Bel-Air)

“清新空气”是法国社会文化中心的名称,成立于1961年,位于法国大东大区上莱茵(Haut-Rhin)米卢斯市(Mulhosue)高梨街区(quartier Haut-Poirier)。该街区有5000多住户,中心主要服务于街区居民和高梨小学(Ecole Haut-Poirier)的学生,成立至今每年服务该街区千余人[9]。

2.社会文化中心的人员组成

社会文化中心的工作人员包括正式员工、实习生、志愿者。课外活动的组织者又称为活动主持人(animateur),他们负责教育方案策划、经费预算、活动评估等工作。进入文化中心工作的每一位活动主持人,都必须经过正规的职业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BAFA)。此外,他们还承担指导实习生、志愿者,为他们提供活动指导和分配工作。

3.社会文化中心的作用

社会文化中心服务于社区居民,着重服务于流动儿童,其中课外托管让父母安心工作,减轻家庭压力,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课外活动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课业辅导帮助孩子克服学习困难;开设法语课程,帮助流动儿童提高语言能力,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在流动儿童的融入方面,中心坚持共同参与理念、尊重个体、采纳社区居民意见、营造轻松的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本地儿童和流动儿童创造融合的环境。

(二)法国社会文化中心的文化活动

作为移民大国,法国政府多年来致力于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研究。欧洲结构和投资基金(ESFP,European Structural Funds Program)指出,社会融入是“通过缩小弱势群体与主流群体间的物质和心理差距,促进不同群体间的平等、互动与共融,确保有需求的群体能够得到相应的支持,积极促进各群体参与社会的机会更大化,无论在工作、教育还是更广泛的社会层面”[10]。

法国教育部指出:儿童利用课外时间的方式对于他们的学业成功、人格的全面发展及社会融入有很重要的影响,课外活动教育是对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必要补充,为儿童提供了一个运用所学知识和体验的集体生活平台[11]。法国政府重视发挥课外活动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作用,通过社区社会文化中心开展课外活动帮助流动儿童融入当地社区,并为社会文化中心提供政策扶持、为流动儿童家庭提供经济扶持。

“清新空气”社会文化中心由儿童部、青年部、社会文化活动部、经济与家庭部四个部门组成,每个部门根据不同的活动对象设计相应的活动,如图1所示:

首先,法国文化活动中心充分联系社区和家庭,与学校紧密合作,致力于消除对流动儿童的偏见和歧视。社会文化中心定期组织街道活动,欢迎青少年加入,尤其关注已经辍学的青少年,鼓励他们参与活动,建立自信,回归校园。此外,社会文化中心与社区共同合作,通过国家移民局(l'Of.ce national d'immigration)、法国移民融入高级委员会(Le Haut conseil a l'intégration)发布的就业信息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咨询。

其次,提供交流场所,为流动儿童家庭提供语言课程(Fran.ais et Langue étrangère)。课程通过介绍和庆祝法国节日如圣诞节、国王节、复活节等,了解法国文化,创造交流机会,从家庭层面帮助流动儿童融入社会。社会文化中心开设烹饪课程,邀请流动儿童父母参加,教授用法国本地食材烹饪美食,在尊重流动人口原有饮食习惯的同时,帮助他们了解法国特色食材及烹饪方法,通過品尝和制作当地食物融入法国社会。

社会文化中心关注孩子发展的个体情况和特殊困难,工作人员会有针对性地与个别有困难的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社会文化中心也会和孩子的父母进行沟通,如,金色之家(Doréfamille)和父母休息站(la pause des parents),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参加这两个部门组织的活动,通过游戏与孩子有更多地交流沟通,也可以从社会文化中心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孩子的情况,加强亲子关系,让流动儿童父母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提供参与的途径。

(三)以文化活动为核心的流动儿童教育与社会融入体系

1.通过课外活动,促进流动儿童文化融入

流动儿童离开出生国,融入法国文化,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经历迁出地文化和迁入地文化的碰撞,这对流动儿童及其家庭而言都是挑战。法国社会文化中心从语言的学习、观念的认同、自我身份认同等方面促进文化融入,同时对流动儿童原有文化保持尊重。

社会文化中心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帮助流动儿童了解法国文化。法国的课外活动带有教育性质,通过开展素质教育和科普教育,让儿童接触文化、新科技、体育、探索大自然等,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教育,培养孩子的公民道德、合作精神和集体生活能力[11]。社会文化中心重视与其他文化教育机构的合作,包括当地博物馆、动物园、图书馆等,通过课外参观,让儿童了解当地风俗文化,从而建立文化认同。

2.通过与本地儿童的共同游戏,促进心理融入

社会文化中心遵循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共同学习的原则,在活动中尊重每个孩子的意愿,促进儿童之间的交流,引导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良性互动。同时,社会文化中心向法国本地儿童介绍流动儿童的本土文化,让他们了解他国文化并尊重他国的饮食习惯、宗教习俗等,以期打破儿童之间的社交屏障,对流动儿童融入学校发挥重要作用。

每周三下午法国学校不上课,因此中心开展“快乐星期三”(Loisirs du Mercredi)活动,包括亲近大自然、观察小动物、了解我们的地球等。在“了解我们的地球”这一活动中,通过对不同国家的介绍,帮助儿童建立跨文化概念。活动主持人就不同国家的地理、历史、服饰、手工、饮食等进行教育活动策划,通过讲故事、做手工、尝美食等方式,让本地儿童和流动儿童了解彼此的文化和别国文化,从而加深理解。

3.通过课后作业辅导,预防流动儿童辍学

教育融入是法国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起点[8]10。教育融入是指流动儿童获得与本地居民相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教育资源,能够履行相等的教育义务,保持群体间教育成就的均衡性,在其发展的关键期形成对未来社会工作所具备的责任与担当[1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有关统计显示,平均而言家庭社会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每周写作业时间(4.1小时)比家庭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所用时间(5.7小时)少1.6小时,数据显示家庭作业时间、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学业成功三者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13]。

语言障碍是阻碍流动人口融入当地的一个重要因素。流动儿童的父母由于语言障碍或没有在原生国接受较好的教育,在课业上无法帮助到孩子,很多流动儿童面临学习障碍从而产生学业上的压力,无法按时完成作业,这导致他们失去学习信心进而厌学和辍学,对其社会融入、个人成长、社会安全都会带来严重影响。

社会文化中心在组织课外活动的同时为学龄儿童提供课后作业辅导,注重法语阅读、写作、计算能力的辅导。流动儿童遇到课业困难时可以及时得到社会文化中心工作人员的帮助,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建立学习的信心。针对部分学习困难的流动儿童,社会文化中心工作人员会与孩子进行沟通,通过个别辅导的方式让孩子跟上课程。此外,社会文化中心工作人员与家长和学校老师联系,共同关心流动儿童的学习,帮助他们建立学习自信,消除畏難情绪,通过教育促进流动儿童社会融入。

四、我国流动儿童群体分析

(一)我国的流动儿童群体

我国高度重视流动儿童及留守儿童问题,国务院提出:“做好包括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在内的1亿人左右的人力资本储蓄和提升,将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消除城市内二元结构、促进社会稳定和公平、实现城镇化有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14]根据教育部《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随迁子女是指户籍等在外省(区、市)和本省外县(区),随父母到迁入地(同住)并在校接受教育的适龄儿童[15],这类人群被称为流动儿童。

根据教育部每年发布的统计数据,2017年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有1897.45万人,近五年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增加了283.86万人[16]。随着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流动儿童人数也在不断增长。

(二)我国流动儿童发展相关政策

流动人口形成与我国的发展息息相关。国务院1984年出台《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这一政策对人口的流动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数据显示,人口流动数量呈现上升趋势,流动儿童人数也因此提升,其面临教育、社会融入、文化适应等问题。为了改善流动儿童在城市接受教育的状况,国家相继出台相关政策,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首次将流动儿童教育发展纳入各级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及财政保障范畴,将流动儿童置于与城市户籍儿童平等的位置纳入各级政府的教育管理系统[17]。2015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明确生均公用经费的标准及随着学生流动的“两免一补”(指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在“十三五”期间惠及1400余万农民工随迁子女[18]。这些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流动儿童在城市较过去享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

(三)我国流动儿童的融入现状

流动儿童的现状备受关注,特别是在教育融入方面。一些研究显示,由于语言、文化习惯、行为方式的差异,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之间通常存在隔阂[19]。有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在学业成就上低于本地儿童,有的会出现学习障碍,但是在认知、学习目标、人际交往和自我认同感方面有较好的表现。

近年来,我国关注“四点半”难题,在一部分一线和二线城市出现“四点半课堂”:由托管班等将放学的孩子集中起来统一看管,进行学习辅导。首先,由于这些机构资历层次不齐且工作人员流动性大,很多工作人员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无法为儿童提供专业的辅导。其次,活动内容侧重于辅导完成作业,极少开展社会实践、艺术培养、体育锻炼等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的活动,极易引发儿童的无力感和缺乏安全感等心理问题[20]。很少关注流动儿童的融入,无法为流动儿童提供相应的融入措施和帮助。再次,校内托管班虽然有场地、人员、管理等,但是存在费用收取、人员配备不足、教师工作量增大等问题,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丰富流动儿童的融入途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促进我国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措施

针对我国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问题,借鉴法国的融入政策、落实课外活动开展主体及教育性质、加强家庭—学校—社区联动等机制,完善我国流动儿童社会融入机制,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一)加大政策支持,促进教育公平

为了解决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我国颁布相关法规政策,从政策和经济层面对流动儿童进行倾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不能满足我国流动儿童现阶段教育需求。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投入偏低,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全球教育监测报告2017—2018》,2015年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全球范围的中位数为4.7%,我国教育经费占GDP的4%[21],依然偏低。

为确保流动儿童能够进入社会文化中心接受课外活动课程,法国根据学生家庭的年收入实施阶梯收费,政府在学费上予以低收入家庭一定程度的补贴,确保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也能享有平等的教育。在流动儿童聚集的街区,社会文化中心针对流动家庭的问题提供政策、教育、财务等的相关指导,帮助他们融入街区。借鉴法国政府的做法,我国应在财政上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公平。重视流动儿童的教育经费投入,拨出专款在社区成立具有公益性质或微利的针对流动儿童的社区教育文化中心;在政策上对流动儿童进行倾斜,建立健全流动儿童管理登记制度,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和社会融入问题。

(二)明确课外活动实施主体,建立激励机制

法国的流动儿童融入政策一大亮点就是文化中心的建立,必须向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申报,审核通过后才能开展活动;负责组织课外活动的老师必须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以确保活动的教育性和专业性。此外,吸纳社会专业人士加入,丰富活动的种类。我国在流动儿童课外活动方面,应出台政策明确课外活动的实施主体,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首先,加强资质管理,进行统一培训,让工作人员对课外托管及课外活动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提高责任心和业务能力。其次,建立激励机制,对工作业绩突出的学校主体实施者进行相应的奖励。鼓励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加入流动儿童融入,辅助学校老师共同完成工作,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最后,在课外活动中关注流动儿童,应针对流动儿童组织课业辅导和参观博物馆、开展文化科普等活动,以利于他们顺利融入新的环境。

(三)加强家庭—学校—社区合作,促进流动儿童融入

法国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有效性来源于多方的共同合作,以法国政府为主,调动社区的主动性,以学校和家庭为主体,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文化中心的建立和教育活动开展,通过课外活动、作业辅导、家庭日等,共同打造家庭—学校—社区的社会协同合作模式。我国可借鉴法国的社会协同合作模式,构建社区教育中心活动平台,促进家庭—学校—社区资源共享,形成流动儿童教育合力。社区应积极组织有关活动,帮助流动儿童家庭了解周边的文化、教育资源,通过活动促进本地居民和流动儿童家庭沟通交流,增加相互了解,减少对流动儿童的排斥,帮助流动儿童融入社区。学校应加大家校共育力度,加强老师与流动儿童父母的联系,引导他们参与孩子的学校教育,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孩子顺利融入、健康成长。

注 释:

①Chart Federale des CentresSociaux et Socioculturels de France,2000.06.

②Centre Socio-Culturel Bel Air.Assemblée Générale,2018.

参考文献:

[1]Séguin M.L'accueil des immigrants et l'intégration des population issues de l'immigration[J].Journaux Of.ciels.2004.

[2]统计:法国移民人口已达650万人[EB/OL].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50158128072721525&wfr=spider&for=pc.

[3]法国统计局.法国大东大区移民人口男女年龄分布[EB/OL].2020-06-29.

https://www.insee.fr/fr/recherche/recherche-statistiques?q=mulhosue&debut=0&idprec=4191029&categorie=1+2&geo=FRANCE-1.

[4]法国统计局.2006-2019年法国移民主要出生地分布[EB/OL].2020-06-29.

https://www.insee.fr/fr/statistiques/2381755#graphique-.gure1_radio1.

[5]法国统计局.法国大东大区米卢斯市人口[EB/OL].2020-06-29.

https://www.insee.fr/fr/statistiques/4515939?sommaire=4516115#consulter-sommaire.

[6]法國统计局.大东大区米卢斯市移民及外来人口统计[EB/OL].2020-06-29.

https://www.insee.fr/fr/statistiques/4515919?sommaire=4516115&q=mulhouse+immigrant.

[7]Obin J-P,Obin-Coulon A.Immigration et integration[M].Paris:Hachette,1999:11.

[8]刘茜.法国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8.

[9]法国清新空气社会文化中心官网[EB/OL].2020-11-05.

https://www.centrebelair.fr.

[10]European Structural Funds Program.Further Information: Social Inclusion[EB/OL].2016-09-20.

http://www.c9cp.Copuk/03-info-social-inclusion.html.

[11]纪俊男.法国:致力于提供人人可负担的课外托管[J].上海教育,2016(11).

[12]杨茂庆,黎智慧.英国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影响因素与策略选择[J].全球教育展望,2016(11).

[13]张自然.法国新政府重树“信任学校”[J].上海教育,2018(2).

[14]佘宇,冯文猛,等.特大城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8:3.

[15]中国有多少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2017年教育统计数据发布[EB/OL].2018-08-15.

https://mp.weixin.qq.com/s/NyrdmbvE8nC5b0yMEWgFuQ.

[16]中国流动儿童图鉴2019:流动儿童教育的问题与方案[EB/OL].2019-08-09.

https://www.sohu.com/a/332728739_100001871.

[17]姚佳胜,方媛.基于倡议联盟框架的我国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变迁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7).

[18]央广网.城镇化率44.38%我国提前完成一亿人口落户目标[EB/OL].2020-10-08.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752270961280313906%22%7D&n_type=0&p_from=1.

[19]朱斌,王元超.流动的红利:儿童流动状况与学业成就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9(6).

[20]于永丽.浅谈“四点半课堂”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模式[C]//中国生命关怀协会.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社会公益与志愿者服务论文集,2015.

[21]数据解析: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财政制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EB/OL].2018-11-26.

https://mp.weixin.qq.com/s/9fDXarFeRGbzEYBx8AA-dg.

作者简介:殷稚彬(1987—),女,汉族,江苏涟水人,法国社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老年教育、老年社会工作。

(责任编辑:马双)

猜你喜欢
流动儿童
上海市宜川街道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现况与分析
流动儿童社区教育模式的研究
关于流动儿童融入体育课堂的研究
对流动儿童竖笛校本教材内容选择的思考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我的关怀德育梦
择高处立,向宽处行
流动儿童更需要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