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 王玲
济南市儿童医院检验科,山东 济南 250022
尿常规检查在肾功能检查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临床进行各种病症诊断的主要诊断项目。尿常规检查是一个简单无创的临床医学常规检查项目,在尿常规检验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尿液分析的方法,初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这样就能够为日后的临床诊治和疗效提供科学的参考[1]。尿常规的检验内容主要包括对尿液颜色、尿液透明度、比重、酸碱度等多个方面的检验,常规的尿液检验范围更加广泛,能够实现在短时间之内获取精确的结果。本文基于此研究,将前质量控制应用在尿常规检验中,并分析所取得的效果,详见如下。
1.1一般资料 将2019年1月到2019年12月到我院进行尿常规检查的100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20年1月到2020年11月到我院进行尿常规检查的另外10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患者入研究组之前均认真阅读《知情同意书》,并在上面签字。所有研究对象以公正自愿的原则入组,观察组男性514例,女性486例,对照组男性518例,女性482例;观察组平均年龄(6.15±3.15)岁,其中最大10岁,最小2岁,对照组平均(6.23±3.22)岁,最大10岁,最小2岁。所有病历资料符合伦理标准,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一般资料经过SPSS统计学软件验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确定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1)所有患者因为疾病或其他原因入院接受尿常规检查;(2)患者存在尿常规检查的适应症;(3)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
1.2.2排除标准 (1)合并严重的精神类病症;(2)尿常规检验禁忌症。
1.3方法
1.3.1对照组 所有对照组均按照常规的原则进行尿常规检验,在尿常规检验管理当中,按照常规的管理策略进行管理。
1.3.2观察组 在对患者进行尿常规检验时均落实前质量控制工作,具体工作如下:
(1)对患者指导:指导患者做好标本的采集工作,保证患者配合。标本采集时间一般选择早晨,采集的样本量超过30ml,尿液标本的采集通常选择中段的清洁尿液。
(2)培训工作:对相关医护工作者进行培训,培训工作主要放在对医用文书的书写上面,样本的采集、运输、交接、保存和返还等各个环节,并且做好各个环节的质控工作,确保能够及时送检。
1.4观察指标 (1)统计本文两组研究指标的不合格标本发生率。
(2)统计两组患者对检验的满意度评分,采用自制的量表进行评估,评分为0~100分,如分数越高,则说明满意度越好。
2.1不合格标本 观察组的标本不合格率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研究对象的不合格标本发生率(n、%)
在临床进行检验的时候,有很多病症不能通过影像学检验发现,但是患者又存在相关的组织学病变,因而使得机体当中的体液成分等发生变化。比如说糖尿病、血液系统病变、肝胆类疾病等都可以通过对患者的尿液成分进行分析来确定[2]。对患者进行尿常规检验时需要对患者的尿液颜色、尿液透明度、尿酸碱度、尿液红细胞、白细胞、蛋白质和糖分等各项指标进行分析。而每一项检验的内容都会反映出患者存在的相对应症状。比如在尿液颜色上面,就会因为患者所服用的药物或食物等因素而导致出现变化[3]。患者正常的尿液颜色通常与非正常尿液颜色存在着必然的区分,对患者尿液颜色的差异性进行判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现患者的病症,并提供及时性的治疗,这样就能够促进对患者病症的改善。因此也提示我们注意在进行尿常规检验的整个过程中应注意每个指标的作用。
临床这些年越来越重视尿常规的检验工作,因此也将尿常规检验设置为临床的常规检验方案[4]。但从整体的检验而言,尿常规检验可能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尿常规检验存在不合格,也导致整体检验结果准确性存在着缺失和差异,这样就不能够正确性的对患者的状况加以反映,对患者临床病症的诊断和治疗产生延误,严重的情况之下会容易导致患者病症走向错误治疗的方向,这会加重患者的病情,甚至会导致患者出现其他病症。因患者均为儿童,所以沟通比较困难,所以要注意对他们的宣教和关爱,提升配合度。
综上所述,临床进行尿常规检验时配合前质量控制策略可有效的降低标本不合格的发生概率,提升患者的满意度,是值得推荐的控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