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晓莉
山东省滕州市西岗中心卫生院,山东 滕州 277519
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临床神经内科中非常多见的一类疾病,在所有脑卒中疾病中占据80%,最近几年以来,由于人们的饮食结构出现改变,人口老龄化现象不断加剧,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临床发病率逐年升高,关于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死亡率以及致残率非常高,大概超出一半的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以及神经功能障碍,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1]。因为现在对于缺血性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缺少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所以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早开展护理干预非常关键,怎样形成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属于现在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护理研究重点,本文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接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作为本文观察对象,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护理工作中应用个性化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接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作为本文观察对象,根据所选60例患者的入院顺序将其加以分组,其中一组患者接受临床常规对症护理,一共30例纳入到对照组,剩余一组患者接受个性化护理,一共30例纳入到研究组;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最小48岁,年龄最大67岁,平均57.58±5.84岁,体质量指数最低17.0kg/m2,最高22.7 kg/m2,平均20.66±1.13 kg/m2,;研究组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最小49岁,年龄最大68岁,平均57.60±5.88岁,体质量指数最低17.1 kg/m2,最高22.6 kg/m2,平均20.80±1.14 kg/m2,。
1.2方法 对照组30例患者接受临床常规对症护理,为患者介绍疾病基本知识以及相关注意事项,为病人提供饮食指导和用药指导,及时梳理病人的不良情绪。
研究组30例患者接受个性化护理,护理工作人员依照不同患者的喜好与性格特点,根据患者的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等配置好病房环境与相关设施,保证患者存在居家感,缓解患者的恐惧、陌生以及焦虑感;根据患者的家庭经济情况,文化素质以及性格等为其制定个体化护理服务,告知患者不良情绪会对免疫系统以及神经系统所造成的影响,强调遵照医嘱用药的重要性,按时举办病友交流会,指导患者家属给予患者充分的家庭支持,帮助患者建立乐观并且积极的治疗态度,从而缓解患者的消极情绪;对于护理工作人员的礼仪、举止以及言谈进行规范,从患者进入医院到出院整个过程给予患者全程式陪同服务,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需要保持耐心并写详细的解答,重视微笑服务,给予患者个体化、个性化以及亲情化的护理服务,通过柔和的语言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抑郁以及焦虑等负性情绪[2]。
1.3评价标准 选择长谷川智能量表评价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3]。
选择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价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情况,其中包含大小便、活动、上下楼梯、修饰、穿衣、进食以及转移等指标[4]。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接受各自护理干预措施之后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对比差异明显(P<0.05),见表1;研究组患者中出现便秘1例,对照组30例患者中出现便秘5例,压疮1例,坠积性肺炎1例,尿储留1例,两组患者中出现并发症情况对比差异明显(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比较[分]
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一类致死率与致残率非常高的脑血管疾病,我们国家每年大概有200万新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部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但会残留肢体功能残疾,还会伴随显著的认知功能障碍,一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甚至会导致生活完全无法自理,在对患者生命质量造成影响的基础之上,也为患者的家庭与社会带来非常沉重的负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良好预后与合理及时并且有效的护理康复措施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积极寻找有效的临床护理方案,能够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表现症状,减少并发症出现,并且改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个性化护理属于一类新型护理模式,重视患者的个性化需求,依照不同个体制定相对应的护理方案,从而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5]。根据本文对比研究资料可见,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接受各自护理干预措施之后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对比差异明显,两组患者中出现并发症情况对比差异明显。
综上所述,给予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个性化护理服务效果明显,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减少并发症出现,具有推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