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宏伟
黑龙江省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由于盆底支护结构损伤、缺陷薄弱、衰老等多种原因而引发盆底组织病理变化,导致盆腔脏器的位置异常与有关器官的功能障碍疾病。当前,临床在治疗盆底功能障碍主要采用盆底肌肉锻炼,可促使盆底功能障碍有效改善,预防盆腔器官脱垂、漏尿、性功能障碍等症状[1]。孕妇在产后极易引起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需应用盆底肌康复治疗,配合实施针对性护理,有效改善康复效果。本文将以160例患者为对象,探究针对性护理对孕妇产后盆底肌康复治疗依从性及恢复效果,详细如下:
1.1一般资料 以盆底肌康复治疗产妇为对象共160例,研究时间为2017年5月-2020年5月,80例是参照组,80例是研究组。参照组,年龄是23-38(29.34±2.27)岁;产次为1-5次,产次平均值为(2.31±0.54)次。研究组,年龄是22-39(29.65±2.83)岁;产次为1-4次,产次平均值为(2.42±0.34)次。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P>0.05,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应用盆底肌康复治疗。
参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口头讲述疾病知识,并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研究组应用针对性护理:在患者入院以后,由小组成员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医院有关情况,包括住院环境、医疗团队、医疗器械等,使患者快速适应。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讲述疾病有关知识,并告知病情发展,使患者能够提升疾病认知水平。结合患者年龄、学历等进行心理疏导,解答疑虑。与患者家属沟通,取得信任和配合,指导患者家属给予患者鼓励与关心,缓解个人压力,保持心情愉悦。治疗之前,由护理人员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并向患者及家属讲明病情,制定治疗与护理方案;尊重患者的隐私,向患者讲解我院的保密条例,使患者放心。给予患者行为指导:应积极改善其生活方式,避免慢性的腹腔内压力增高(如排便时过分用力、慢性咳嗽或经常负重);降低体质量,减少吸烟,减少饮用含有咖啡因的饮料;不可避免要负重时应该采取正确的姿势,即弯曲膝盖背部挺直;摄入足够的水份,并且养成正确的排尿习惯;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以保证肠蠕动规律而排便时不需过分用力。
1.3观察指标 测量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I类纤维快速收缩压力、II类肌纤维收缩压;随后。评估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结合患者治疗积极性、饮食管理等综合评估,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分析本研究,计量资料、计数资料使用T检验、χ2检验,应用±表示、%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比较 研究组护理后I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II类肌纤维快速收缩压均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比较
2.2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比较 研究组治疗依从性优于参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n/%)
研究指出,在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发病因素中,阴道分娩属于高危因素,主要由于分娩时母体与胎儿间出现神经挤压或者神经自身过度伸展,从而造成神经病理性改变[2]。产妇在盆底肌康复治疗时,因缺乏疾病知识,伴随羞愧心理,极易出现抑郁、不安等负性情绪,治疗依从性差,需加强护理干预,提高治疗依从性[3]。针对性护理具有全面、规范、综合等优点,其内容包括健康教育、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等,使病人在护理治疗中能够更好的配合,改变病人单纯的从属地位,改善了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4]。本次研究中,参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应用针对性护理,结果可见,研究组护理后I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II类肌纤维快速收缩压均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依从性高于参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盆底功能障碍疾病作为影响妇女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在治疗时应用针对性护理,由医护人员讲述疾病有关知识,确保患者充分掌握疾病知识,提升疾病认知水平[5];对患者实施心理指导,确保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面对疾病,改善心理缺陷,能够在发现疾病时及时就医;加强行为指导,正确生活习惯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6]。
综上所述,孕妇产后应用盆底肌康复治疗中应用针对性护理,有效改善康复效果,提高治疗依从性,应用效果显著,可广泛应用于临床。